第 19 节
作者:雨来不躲      更新:2021-02-19 10:40      字数:4157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子,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第七章第七章(7)
  九
  七月一过去,八月乌鸦就来了。
  其实乌鸦七月里已经来了,不过没有八月那样多就是了。
  七月的晚霞,红得像火似的,奇奇怪怪的,老虎、大狮子、马头、狗群。这一些云彩,一到了八月,就都没有。那满天红洞洞的,那满天金黄的,满天绛紫的,满天朱砂色的云彩,一齐都没有了,无论早晨或黄昏,天空就再也没有它们了,就再也看不见它们了。
  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六月的黑云,七月的红云,都没有了。一进了八月雨也没有了,风也没有了。白天就是黄金的太阳,夜里就是雪白的月亮。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晚饭之后,乘凉的人没有了。院子里显得冷清寂寞了许多。
  鸡鸭都上架去了,猪也进了猪栏,狗也进了狗窝。院子里的蒿草,因为没有风,就都一动不动地站着,因为没有云,大昴星一出来就亮得和一盏小灯似的了。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第二天早晨,正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
  乌鸦是黄昏的时候,或黎明的时候才飞过。不知道这乌鸦从什么地方来,飞到什么地方去,但这一大群遮天蔽瓦的,吵着叫着,好像一大片黑云似的从远处来了,来到头上,不一会又过去了。终究过到什么地方去,也许大人知道,孩子们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听说那些乌鸦就过到呼兰河南岸那柳条林里去的,过到那柳条林里去做什么,所以我不大相信。不过那柳条林,乌烟瘴气的,不知那里有些什么,或者是过了那柳条林,柳条林的那边更是些个什么。站在呼兰河的这边,只见那乌烟瘴气的,有好几里路远的柳条林上,飞着白白的大鸟,除了那白白的大鸟之外,究竟还有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乌鸦就往那边过,乌鸦过到那边又怎样,又从那边究竟飞到什么地方去,这个人们不大知道了。
  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我要到草棚子去看,祖父不让我去看。
  我在大门口等着。
  我看见了冯歪嘴子的儿子,打着灵头幡送他的母亲。
  灵头幡在前,棺材在后,冯歪嘴子在最前边,他在最前边领着路向东大桥那边走去了。
  那灵头幡是用白纸剪的,剪成络络网,剪成葫椒眼,剪成不少的轻飘飘的穗子,用一根杆子挑着,抗在那孩子的肩上。
  那孩子也不哭,也不表示什么,只好像他抗不动那灵头幡,使他抗得非常吃力似的。
  他往东边越走越远了。我在大门外看着,一直看着他走过了东大桥,几乎是看不见了,我还在那里看着。
  乌鸦在头上呱呱地叫着。
  过了一群,又一群,等我们回到了家里,那乌鸦还在天空里叫着。
  十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老厨子说:
  “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
  “去挑水吗!”
  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
  “豆腐这么早出锅啦!”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第七章第七章(8)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
  “慢慢地就中用了。”
  他的小儿子,一天一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
  但是冯歪嘴子,一休息下来就抱着他的孩子。天太冷了,他就烘了一堆火给他烤着。那孩子刚一咧嘴笑,那笑得才难看呢,因为又像笑,又像哭。其实又不像笑,又不像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咧嘴。
  但是冯歪嘴子却欢得不得了了。
  他说:
  “这小东西会哄人了。”
  或是:
  “这小东西懂人事了。”
  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到七八个月,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
  “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那孩子在别人的眼睛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更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长似的。那孩子好像是泥做的,而不是孩子了,两个月之后,和两个月之前,完全一样。两个月之前看见过那孩子,两个月之后再看见,也绝不会使人惊讶,时间是快的,大人虽不见老,孩子却一天一天地不同。
  看了冯歪嘴子的儿子,绝不会给人以时间上的观感。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但是冯歪嘴子的儿子是不能给人这个满足的。因为两个月前看见过他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见他还是那么大,还不如去看后花园里的黄瓜,那黄瓜三月里下种,四月里爬蔓,五月里开花,五月末就吃大黄瓜。
  但是冯歪嘴子却不这样的看法,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香港完稿
  (原刊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香港
  《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693号至810号)
  ① 《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简称,南宋刘克庄编。总集分二十二卷,均为律诗与绝句。
  一九三○年萧红离开了哈尔滨临行前她去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
  ① 盂兰会,佛教仪式。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中国从梁代开始仿行,并相沿成习。
  一九三一年,萧红在北京
  ① 大昴星,即昴星。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幼年的萧红和母亲姜玉兰
  一九三四年,萧红与萧军摄于哈尔滨
  一九三八年,萧红与丁玲、赛克、田间、聂绀弩、端木蕻良等在西安
  萧红一九三八年在西安时留影
  一九三七年,萧红在西安与丁玲合影
  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合影
  萧红在香港
  一九三五年《生死场》出版。它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为《生死场》设计的封面
  萧红手迹
  萧红故居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萧红病逝于香港,一九五七年重新安葬于广州东郊银河公墓
  呼 兰 河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