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作者:男孩不逛街      更新:2021-02-19 09:36      字数:4886
  情况未经证实,我决不能在三师逮捕任何一个毫无真凭实据的人!黄克诚下定决心。于是,他叫来杨帆,告诉他华中局让他去开会,并派了部队护送他前往。
  杨帆来到华中局驻地,当即被逮捕关押。
  不久,经过审查核实,杨帆的确受了冤枉,于是饶漱石释放了他,并向他道了歉。
  “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黄克诚诤诤誓言,历史将会永远铭记。
  1944 年初。
  为了战胜日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黄克诚主持并颁布了《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
  发展生产是党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师当前中心工作之一,是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师政(治部)特号召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并有如下决定:
  一、部队年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改善大家生活,解决部队部分困难,在目前敌后环境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解决全部困难。至于私人生产,为解决大家困难,并往往流为浪费者,应加禁止。
  二、生活方针。(略)
  。。
  三、动员与组织为发展生产中之重要关节,各级首长要负责推动,亲自动手,提高生产积极性,研究改进生产方针,调查土质种子等及地方经验,总结生产中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在生产运动中须严格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对群众有所妨害!
  此令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副师长张爱萍
  参谋长洪学智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副主任杨光池
  大生产运动在苏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黄克诚严以律己,不但想主意,出办法,而且亲自动手种菜、拾粪,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发展生产的同时,黄克诚也十分注重厉行节约。
  一天,新军装下发到了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
  许多同志一看今年的新军装,全都愣住了。只见军装根本没有往上翻的衣领,军帽也去掉了折起的布圈,不像多少年来大家穿着的军服了。
  “这还像军装吗?”不少人发起牢骚。
  后来,大家逐渐了解到这全是黄师长的主意,是为了节省布料。
  有些人心里琢磨开了:这个黄老头,这样节省,才省几寸布啊?
  听到下边同志的反映,黄克诚专门召开了一次大会,向大家做工作。
  他穿上新发的军装,走上讲台,捡掏心窝的话讲开了:“同志们,我们生产自救运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节约,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大家都晓得。就说我们的军装吧。。”
  说着,黄克诚一指身穿的新军装,“改这么一下,并不影响穿着,有的同志说,这才节约几寸布呀。同志哥,可别小看这几寸布啊。我们全师几万人,合起来要节约多少匹呢!减轻了老百姓多少负担呢!我们节省一点,老百姓担子就轻一点啊!。。”一席话,赢得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黄克诚一看大家想通了,指着台下一个小战士说:“也许你不习惯,以为不好看,但是慢慢会习惯的。小同志,你说是吗?”小战士一个立正:“师长,开始我真嫌它难看,现在想通了!”
  台下哄然响起一片笑声。
  1944 年春,日本侵略军为集中兵力向我抗战正面战场进攻,加强太平洋战场的力量,从苏北抽走一部分兵力。这样,为苏北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向八路军、新四军发出指示:世界大变化的局势即将到来,解放区军民应保持高度警惕,壮大人民力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准备在任何情况下把日本侵略军打出中国去。
  1944 年3 月,华中新四军第一师发起车桥战役,拉开华中抗日战场局部战略反攻的序幕。
  4 月,黄克诚指示刘震第十旅及第七旅一部,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开始对日伪军展开反攻。
  高沟、杨口是灌云、新安镇之敌伸向西南的主要据点,筑有坚固工事,是淮海、盐阜两区交通线上的一颗钉子。刘震根据上级部署,率领淮海区所属部队向高沟、杨口之敌发起猛烈进攻。
  针对敌人工事坚固、可能有敌增援的特点,刘震果断下令以一部首先打高沟据点,以另一部钳制杨口等地,然后集中兵力会攻杨口,全歼该处之敌。
  在刘震指挥下,新四军拔除了高沟、杨口中心据点,攻克大小据点十四处,取得辉煌战果。
  消息传来,黄克诚十分高兴。
  接着,黄克诚率领三师将士在5 月至10 月间,又发起滨海地区连环攻势, 把淮海区之敌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将根据地边沿区一举推进到了陇海路。
  尔后,第三师重创南下增援的伪军孙良诚部,局部战略反攻取得成效。
  1945 年初春,苏北。春寒料峭。
  阜宁,位于盐阜区东部,射阳河从它东面出海,串场河与通榆线从其南面穿过,因而阜宁成为水陆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自从1943 年春,敌伪在“大扫荡”中占据阜宁城及其附近乡镇后,不断增兵阜宁。1944 年冬,敌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又从河南调来盐阜一带,孙良诚特派其四十一、四十三师共七个团驻扎阜宁一线。
  敌人重兵屯驻阜宁,时刻威胁盐阜区根据地。
  在黄克诚的头脑里,这个盐阜区根据地边上的钉子,早已被列为歼灭的对象。
  不过,黄克诚用兵老成持重,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一直等待有利战机,没有轻易下手。
  随着华中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攻打阜宁的条件日益成熟。于是,黄克诚召集张爱萍等师部领导,分析敌情。大家一致认为,此非彼时,在兵力对比上,我众敌寡,在战斗意志上,我盛敌衰,攻克阜宁城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商议,黄克诚果断作出攻打阜宁城的抉择,遂决定集中八旅、十旅、师特务团,以及盐阜区的阜宁、阜东、建阳、射阳、盐东五个独立团,共约十一个团的兵力,准备发起阜宁战役,整个战役由黄克诚亲自指挥。
  准备工作开始周密安排,紧锣密鼓地进行。
  黄克诚身披一件破旧军大衣,一个团一个团地检查备战工作。
  与敌作战,不仅斗勇,还要斗智,黄克诚十分注重后者的作用。
  不几天,射阳河上游出现了许多小木架,上面贴着各种抗日标语,顺流而下,漂向敌伪驻守的阜宁城。
  守城敌人不知何物,伸头观看。来到近前,大家都看清了:“日军必败,我军必胜!”
  “中国人不要为日本军卖命!”
  “欢迎弃暗投明!”
  小木架上硕大的黑字标语直入敌军士兵的眼帘。不仅如此,敌人各据点附近,新四军也频繁出没。奇怪的是,他们也不开枪打仗,只是向据点大声喊话,说日军必败,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老百姓丰衣足食,号召伪军兄弟弃暗投明。
  阜宁守敌多是冀、鲁、豫人,这些天来,他们发现新四军里有很多自己的老乡,操着本省方言,向自己喊话,不禁怦然心动,思念家乡。
  他们哪里晓得,这一系列的政治宣传攻势,都是黄克诚用来瓦解其斗志的。黄克诚专门让人从三师战士中挑选出一些冀、鲁、豫籍的战士,组成喊话队,向伪军兄弟喊话。攻敌先攻其心,在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敌人军心发生了动摇。开始时,伪军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跑过来,后来竟出现一个排一个排投向新四军,引起日伪军长官的震惊,严重挫伤了敌人的斗志。
  阜宁战役马上就要打响了。作战命令已经草拟并交给了师长黄克诚。
  黄克诚仔细审阅完,又会同作战部门进行详细审核。在作战命令中,黄克诚在“攻占阜宁”四个字前面凝重地加上了两个字——相机。
  黄克诚知道,战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随时机断指挥。加上“相机”二字,一方面是要提醒作战部门,在战役指挥中,随机应变,要从最坏的情况着眼,多作几手准备;另一方面,赋予作战部门以相机决断的自主权。准备工作充分而周密。
  4 月25 日深夜,战斗打响了。
  黄克诚指挥八旅二十四团以及特务营,一夜之间连续攻克了大顺庄、头灶、九灶等据点,拔除了阜宁城外围的障碍。守敌一见,惊慌失措,急急忙忙派出一支千余人的队伍从北城门冲出,企图反扑,夺回据点。
  翌日正午,敌人蜂拥而来。
  新四军早有准备,打蛇打七寸,猛然给予迎头痛击。“噼哩啪啦”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敌人丢下一片尸首,退缩回去。
  说时迟,那时快,机不可失,新四军乘胜追击逃敌,尾随敌人,直入阜宁城。
  “嘀嘀哒哒”,响亮的冲锋号声四起。
  新四军指战员奋不顾身,冲进了城门,并抢占了阜宁城北门的四座炮楼。
  敌我双方暂时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黄克诚听到这个好消息,亲自来到了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总攻开始了。在炮兵配合下,新四军三师主力从故壕中一跃而起,杀向敌阵。
  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硝烟四起。
  敌人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脚,四处逃窜。
  新四军指战员斗志旺盛,多少年来总是打游击战,避免伤亡,伺机反攻。
  如今打起了攻坚战,不免群情振奋。在长达五十里的战线上,新四军以无畏的气势压向敌人。阜宁城头,敌人顽强抵抗。
  新四军战士搭起云梯向城头攀登。
  敌人不断向城下投掷手榴弹。
  轰然巨响,硝烟过后,云梯被炸成数节,战士们倒在血泊之中。
  又有一批战士搭起云梯,冲上前去。有的地方,新四军战士冲上城头,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五个多小时过去了,新四军前仆后继,终于攻占了敌第四十三师司令部,控制了阜宁城中心,红旗插上阜宁城头。日落西山,旌旗飞舞。
  然而,城内天主教堂里,一股敌人仍然负隅顽抗。黄克诚当机立断,命令集中炮火轰击。
  翌日凌晨,天主教堂守敌被全歼,阜宁城全部解放。阜宁一役,在黄克诚运筹帷握、亲自指挥下,历经三十六个小时,摧毁敌人碉堡一百四十三个,解放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收复五百六十多个村庄,共歼灭敌人七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第一次攻占有坚固工事的城市。
  阜宁解放,三师驻地锣鼓喧天,一片欢乐的海洋。
  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
  8 月9 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发出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抗日力量举行大规模的反攻,收复失地。
  8 月10 日24 时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根据中共中央的电令指示,连续发出七道命令,命令解放区我军限令敌伪投降,进占所有城镇交通要道,实行军事管制,如遇敌伪拒绝投降,即应予以坚决消灭。
  根据上级指示,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进入战略反攻。
  战局发展异常迅速。8 月15 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 苏北敌伪已经被压缩于一些孤立的城镇据点里。
  日寇投降,这些伪军摇身一变,被改编成了国民党的部队,据守淮阴、淮安等几个据点,拒绝向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缴械投降。
  针对这种情况,黄克诚决意集结三师主力首先攻取淮阴、淮安两县,尔后取盐城,横扫苏北根据地残伪势力,解放苏北全境。
  就在紧密筹划之时,黄克诚接到军部命令,要求三师主力挺进淮南津浦路西,与第二师会合,阻击东犯之国民党军队。
  军令如山。黄克诚立即暂时搁置攻取两淮、横扫苏北残敌的计划,率领七、八两旅进军淮南津浦路西。
  同时,黄克诚胸怀全局,留十旅进驻临近两淮的高良涧、蒋坝一带,以便根据情况变化既能西进作战,也可回师东返,适时肃清苏北根据地内的残敌。
  当黄克诚率部赶赴津浦路西以后,他发现情况有变,国民党军队已经抢先接收了津浦路沿线城市,并且徐州、蚌埠等城市有重兵驻守。三师来到津浦路两侧半月有余,未见国民党军队东犯的迹象。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黄克诚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判断:国民党军队正忙于夺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