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一半儿      更新:2021-02-19 07:56      字数:4863
  R陨纤校现颍杏谕パ担谥蚍⒍诹夹模诵魉浞保癫环。驹杆冢酪灾8也几剐模聪9髑朊鹘獭!   ?br />
  6月21日,张学良又接见路透社记者,畅谈他的新政纲要点,天津《大公报》3日后发表张学良谈话,内容如下:
  张氏以连年用兵,人生已不堪其苦。伊之政见大纲,将为维持和平,内部整理则在注重教育。伊父生前之财产共值1000万元,特用作推广三省教育之用。关于工业及经济之发达,必设法提倡及赞助。至于外交,必谋取消不平等条约,同时并欢迎外资之合作,但不应附有任何特别权利。
  对于日本,张氏认为可和平解决种种悬案。对国民政府态度能谅解,并愿与国民政府谈判,根据平等之和平条件。但东三省为中国重要之一部分,吾对于不令三省参预国家大事之图谋,绝对不同意,故决以全力破坏此图谋。东三省与国民政府不能成立亲善谅解之难关,在于国民党无一定之主见,因彼等宗旨随日俱变,何人当权,则以何人之意见为准定也。
  以上的通电及谈话,可以说是张学良的施政方针。虽然说遵循大元帅佳日息争通电,实际上是不再参加内战,实行精兵简政,对外实行睦邻政策,对内提倡实业,发展教育。这个施政比他父亲张作霖穷兵黩武、争夺中原的扩张政策要开明多了。
  同日,张学良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张作霖逝世的消息,并令人在哀挽录、行状内填上“21日”这个假日期,以此隐瞒日本人。
  此时的张学良,虽然就任了奉天督办之职,但还远远未成为张作霖权力的继承人。在奉系中,继张作霖之后,可以执掌军政大权的有3个人:一是张作霖的老把兄弟、吉林省督办张作相,长期以来,是第二号人物,他对张作霖极为忠诚,待人忠厚,处事稳重,在东北军政各界威望很高;二是长期担任张作霖参谋长的杨宇霆,此人有运筹帷幄之才,智谋过人,对奉系的发展和壮大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得张作霖的器重。但杨宇霆恃才傲物,人缘不好,老帅陨落,威望骤减;三是张学良,未及弱冠,肩负大任,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这时,他基本上掌握着奉系军队,是他父亲悉心培养的接班人,只是尚未到而立之年。张作霖在世时,涉及政治问题,都是张作霖和他的亲信幕僚共同策划,做出决策。在这方面,张学良缺乏政治经验。
  因此,张学良不敢以东北最高统治者自居,而是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的名义,推举他的老把叔张作相为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司令,他自己则甘居奉天保安司令的职位。为此,张作相极为动情,固辞不就。他认为东北是张家天下,应当子承父业,而且张学良少年英俊,干练有为,堪负重任,他对张学良说:“如果老帅安去,我可以接任,但今天老帅殉国,我必推你继之。”然后又以老前辈的身份说:“你好好干,公开我一切都服从你。私底下你还是我侄儿,你干不好,到后房间我会拧你耳朵,打耳光子。”张作相在奉系老一辈中最有威望,由于他的全力推荐,再加上,当时东北文武官员,多抱有“帝王传子家天下”的心理,所以也都一致拥护张学良。此时,杨宇霆还在昌黎主持关外的奉军军务,不在奉天,但他也发来通电,表示老帅过世,子承父业,以东北三省大局为重,拥护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首脑。
  7月2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上,张学良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7月4日,年仅28岁的张学良宣誓就职。
  至此,东北政权顺利完成了移交,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正如他自己所说,“未足而立之年,即负方面,独握大权”。张学良的“少帅”这一非正式却极为流行的称呼,此时才算有了名副其实的意义。东北开始了少帅统治时期。
  第四章 少帅时代2、尊师重教兴办学校
  少帅张学良不仅是个称职的军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就任东北最高军政长官的当天,亦同时兼任了东北大学的校长。
  张学良是个颇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视教育为东北的希望,视人才为东北的未来。早在1921年,他自日本观操回国后,就痛感东北人才之缺乏,教育之落后。他频频向父亲张作霖力陈:“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加速培养人才,败在日本手下就不是一句戏言。”终于,1923年张作霖同意创办大学。张学良撤销了原来的奉天高等师范学院,利用其原有的设施,将其扩建成东北大学,这件事引起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的惊慌,他找到当时的奉天省省长,后来也是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的王永江,向他提出:“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若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东京去,我们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张学良知道后,断然拒绝,“这是我们自己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于是,1923年9月,东北大学正式开学。
  1928年以后,张学良进一步看清了日本觊觎东北的野心,更是把培养爱东北、爱祖国的人才视为当务之急,他说:“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户,国势阽危,愿求急起直追,非倍力倍速不可。”为表示重视,张学良亲自担任东北大学校长,这并非挂名或荣誉职务,除决策学校发展大计外,张学良还事必躬亲,参与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并在政策上给予相当大的支持。当时东北经济十分困难,军队需裁军,机构要调整,人员在精简,但教育规模不仅不减,反而大为扩展,将原有的文、法、理、工四科改为四个学院,并增加农业、商业和教育三个学院,组建成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教育经费也大幅度增加,1926年仅为51。7万元,1929年即增至132万元。张学良还个人捐资300万元,用于扩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同时又捐助父亲张作霖遗产30万元修建罗马式体育场。此外,还拨给常年经费150万元,远远高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在张学良的关怀和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陵新校舍得以扩建,改变了以往因校舍分散而办事不便的积弊。同时又兴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化学馆、纺织实验室和教授俱乐部、罗马式体育场等,规模之大,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东北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2000人,人才之众,在各大高等学府中也是遥遥领先的。
  张学良深知,教育之本,在于师资,因此他很注重延揽人才,礼贤下士。他公开向全国招纳英才,不惜重金礼聘。名流如章士钊、罗文干、肖公权、刘士传,学者如梁漱溟、黄侃,老数学家冯祖荀、建筑学家梁思成、刘如松、化学家孙国封等,都先后执教于东大,张学良均优礼厚币,恭敬有加。当时的东北大学,一般教授月薪已达400现洋,列名全国之冠,最高者竟达到800元,在国内学界更是绝无仅有。当时的东北大学,教授近百名,博士数十人,有一支力量极强的教学队伍,牢牢地贯彻着张学良“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后来设立的萃升书院,聘请词章家高步瀛、桐城派王树柟、吴辏惹袄唇惭В蹩掌皇敝ⅰ!   ?br />
  东北大学在张学良的重视、引导下,蓬勃发展,很有些新气象。为适应当时的学制,东大招收高中毕业生,不再经过预科。因人才的急需,张学良又规定虽非中学毕业生,但具有同等学历者亦可报考,不分籍贯,全部免费。并在南校添设夜大学(称东大夜校),使无大学学历的各级职员,也能有读书深造的机会。当时东北尚无女子大学,高等学校也不招收女生,张学良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女子也应接受高等教育,并在东北大学开始兼收女生,首期录取50余人,校长夫人于凤至带头在政治系插班听课,率先冲破男女不同校的禁律。女学生毕业后,不少被分配到张学良的军事总部工作,开了军事机关有女职员的先例。
  与当时全国其他院校毕业生自谋出路不同,张学良对学生的前途很负责,规定各系各专业毕业生名列前茅者,均由学校资送英、美、德、苏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或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在政府部门任职。文学院毕业生分配至文教、政经、司法各部门任职,理工科毕业生分配至各实业部门。
  东北大学的初试成功,并没有使张学良满足和陶醉,他的眼光投得更远,步子迈得更大,他相继又创办了男女同泽中学和各级小学,使东北的教育大、中、小学一应俱全,连贯配套。
  同泽中学始建于1925年,1926年重建新校舍,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学校已发展成从初一到高三均有的完全中学。学校的设施精良,教学大楼、礼堂、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和食堂、宿舍等应有尽有,还特别装有暖气设备,为当时一般中学所望尘莫及。教师待遇优厚,每周上课1小时,即给予津贴现洋1元6角,吸引了许多优秀教师到同泽中学来兼课,形成同泽师资阵容强,教育质量高的大好局面。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皆采用英文原本,由美国运来,所以同泽中学高中生的英文水平特别好。学校每年还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开拓视野和增加知识面,低年级到抚顺露天矿,中年级到大连,高年级到京、津、沪等地。学生的文体活动也很活跃,有话剧团、歌咏队、乐队和球类校队。
  同泽女校开办于1928年,开学前夕,张学良在《同泽女子中学一览》中道出了其兴办女学的初衷:
  “自文教东暨,人渐知女学之重,于是学校不足以容,试可而被摈者济济也。去年余督师保阳,军书之暇,延见乡人,辄以吾省垣之大,而女校无几,相为感喟。余在故京,若陆军大学、民国大学,经费中断,余一力资助;今桑梓之地,如何可忘?因定创办同泽女中之议。。。。。。。尝慨吾国旧俗,女子惟议酒食,习缝纫,而不读书。其读者,又惟学刺绣,工词章,而鲜实用。今学校制度,盖因时而制宜,诸生能循序而深造焉,则可以强国而保种,宁独一人一家之计而已。”
  张学良对女校极为关怀,不但他自己亲任该校董事长,夫人于凤至亦为董事,特聘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的王捷先为校长。学生供给膳宿,冬天还每人发一件厚呢大衣。女校采用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实际还有一年补习班作为基础。高中采用选课制,为各中学之首创。另外,学生成绩评分方法,同泽女中采用“超、良、中、可、劣”五等评分,与当时奉天各校的百分制相映成趣。
  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人,是张学良一贯的教育思想,因此,除了大学、中学外,张学良还在各县办了许多小学,统一取名为新民小学。
  当时东北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小学,有的地方只有私学馆或半土半洋半私塾性质的学校。张学良深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从父亲的遗产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文化教育事业经费,计划在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的一百几十个县里,每县办一所模范小学,让所有的学龄儿童都能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张学良首先个人出资在奉天省设立了36所小学,实行新教育。这批新民小学由张学良直接领导,亲自委派校长,统一建筑校舍。随后,其他各地的新民小学也陆续建立,张学良不顾政务繁忙,均亲自过问。他还以夫人于凤至为户名,每月初从“汉卿教育基金”中,专门拨出办学经费,专款专用。
  新民小学学制6年,分初等学制4年,高等学制2年,用的教材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课本,每所小学还各赠万有文库一部。学校不收学费,并统一发给墨盒,只要求学生自费由学校统一做一套蓝布操衣和大盖操帽带红箍。教师待遇优厚,薪金是当时国内小学教员中最高的,最低月收入也有35元,比南京政府属下的小学教员的月薪几乎高出一倍。学校师生得到如此资助,倍受鼓舞,人人发奋,个个图强,学校蒸蒸日上,办得很有声色,深受民众的欢迎。
  张学良通过派督学的形式对学校直接领导,督学到各校视察时都强调张学良的办学宗旨是对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和反抗外侮,因此,教员在课堂上多会讲述国耻事件,激发学生爱祖国反抗外侮的思想。
  新民小学还注重训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