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大刀阔斧      更新:2021-02-19 07:53      字数:5080
  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与许寿裳的谈话,录自许寿裳《鲁迅的生活——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鲁迅座谈会讲》,文刊1937年1月16日、2月16日北平《新苗》月刊第13、14期。
  “鲁”为山东省,“迅”有疾驰和激励人之意。这是俄国人名,此名很不错,故取之。“鲁迅”取自屠格涅夫的《罗亭》(此说与流行的说法不同,是否准确,待查。录以备考/编者)。
  ·与木村重作的谈话,录自木村重作作,季昌华译
  《在上海的鲁迅》,文刊1973年8月第57号《鲁
  迅》(东京版),译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7辑。
  (钱玄同见鲁迅名片上不署“鲁迅”而署“周树人”,故而发问)
  “君子不忘其旧,我不希望做古董,所以用不着唠叨的名字,周树人是我的本姓本名,怎可废置不用,何劳老兄挂怀!”
  ·与钱玄同的谈话,录自曼君《鲁迅的最近》,
  文收《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辑。
  “至于唐俟呢,哦!因为陈师曾(衡恪)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对他说:‘你叫做槐堂,我就叫俟堂罢’。”
  ·与许寿裳的谈话,录自许寿裳《鲁迅的生活——在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鲁迅座谈会讲》,文刊1937
  年1月16日、2月16日北平《新苗》月刊第13、14期。
  “我近些时候在中国的一个笔名不能用上三回,否则就会从文章的倾向和语调里被发现出来。前些日子日本某学者在和我见面的时候对我说:‘最近没有阅读到你的作品呐’,我说现在我写的东西很不少,用的都是变换频繁的笔名。”
  ·与山本实彦的说话,录自山本实彦作,吕元明译《鲁迅某种内心的历史》,原文刊1936年12月号《改造》。
  “我看你从小蛮聪明,这三个字是谐音,你连谐音都不懂得吗?‘隋’字‘洛’字再加几笔,意思不就明白了吗?我这篇译作(大约指《苦蓬》/编者),没有什么大意思,高情难却,聊以塞责而已。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堕落文’,所以,只这个‘隋洛文’,是最好没有的了。”
  ·与倪文宙的谈话,录自倪文宙《深情忆念鲁迅师》,
  文收绍兴鲁迅纪念馆1986年印《乡友忆鲁迅》。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42节:诬我是“堕落文人”
  作者: 吴作桥
  有人诬我是“堕落文人”,我就斩头去尾,用这个笔名回敬这些东西。
  ·与李文保等人的谈话,录自李文保《回忆鲁迅在北
  平师范大学讲演》,文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文学论文集及鲁迅珍藏有关北师大史料》。
  “你这个人啊,鲁迅是笔名,用得很多,很久了,人家就叫鲁迅,我自己也叫鲁迅,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啊!”
  ·1927年1月7日在浙江同乡会欢送鲁迅的会
  议上与盛配的谈话,录自陈坚、余风高《访
  问盛配先生》,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8辑。
  这两个字原是一样的,但在我是两样的。我的父亲为我取名的意思(“豫才”之字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改的,初名“豫山”,后因与“雨伞”音似,随由周福清改为“豫才”/编者),是希望我成为“豫章之材”。而我呢,还在“预”备,我在杭州教书,也教的是预科。所以,我总是写这个“预”,不写那个“豫”。
  ·在绍兴府中堂与一位老师的谈话,录自谢德
  铣《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文收山东师院聊
  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印《鲁迅在绍兴》。
  “写了出来,是讽刺。也就因此,××老爷要把我的名字从中国驱除,但是,这却是一件颇为费力的工作。”
  ·与唐的谈话,录自唐《纪念鲁迅先生》,文
  刊1936年11月15日《作家》第2卷第2期。
  一面把读者的文艺理解能力提高,一面仿佛也希望有所谓天才者出现。
  ·与高长虹的谈话,录自高长虹《一点回忆》
  ——关于鲁迅和我》,转自董大中著,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鲁迅与高长虹》。
  “顶讨厌的是说谎的人和煤烟,顶喜欢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
  ·与须藤五百三的谈话,录自须藤五百三《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文刊1936年11月号《作家》。
  你们打人(指俞芳和俞藻用拳头打鲁迅的拳头/编者)。,挨打的人没有痛,打人的倒痛了。“‘畅肚’啊,‘畅肚!”(“畅肚”为绍兴方言,意为“高兴”/编者)
  ·与俞芳、愈藻的谈话,录自俞芳著,浙江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那我不要切边的,非毛边的不行,你能将就买客,当然也可以将就我。切边的我决定不要,你带去好了。”
  ·与李小峰的谈话,录自荆有麟著,上海杂志
  公司1943年11月版《鲁迅回忆断片》。
  毛边书看完后,把不齐的毛边裁切掉,就成了一本干干净净的新书。
  ·与俞芳的谈话,录自俞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这是自幼养成的习惯,没有钱,要看书,难得弄到一本,怎能不爱惜呢,再说写书、印书、装订,一本书要多少人付出辛劳呀,为此也应爱惜它。
  如果人人都爱护书籍,书的寿命可以长得多,多些人阅读它,不是更能发挥书籍的作用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要想得深些,远些。
  ·与俞芳的谈话,录自俞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东西要有一定的位置,拿起来便当,譬如医药瓶子,换了地方,药剂师是会犯配错药的危险的。
  ·与许广平的谈话,录自许广平著,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年第2版《欣慰的纪念》。
  我也是喜欢书本装订得这样美丽的,只可惜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与姚克的谈话,录自姚克《最初和最后的一面》,文刊
  上海《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5期(1936年11月5日)。
  不,这一本(指茅盾给鲁迅的《子夜》赠本,鲁迅要茅盾在赠本的扉页上题字,茅盾便写下“鲁迅先生指正/茅盾/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的字样/编者)我是要保存起来的,不看的,我要看,另外再去买一本(鲁迅书房中专有收藏他人赠书的专柜/编者)。
  ·与茅盾的谈话,录自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回忆录〔十三〕》,文刊1981年第4辑《新文学史料》。
  是不是很新颖(指在自己的书《出了象牙之塔》中小标题用了6号字/编者),这是我第一次试用的。
  ·与李霁野的谈话,录自李霁野著,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4年版《鲁迅先生与未名社》。
  营救他们(指劳动大学被捕的张楚鹃等/编者),那是好事,可运用一些社会关系,看怎么样?我刚从广东来不久,没有什么有力的朋友想办法,很抱歉!你是不是可以找到国民党同乡军官,去江湾炮兵团看看那两位同学。
  ·与杜任之(杜力夫)的谈话,录自杜任之《永不磨灭的印
  象》,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那两位同学(指张楚鹃等/编者)怎样?(杜答已释放了)那以后你就有方向,有办法了!
  ·与杜任之(杜力夫)的谈话,录自杜任之《永不磨灭的印
  象》,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时常有到自己这儿要钱而来的青年,对于搞文学的青年,我做为先辈,对于困难的人感到应当给以帮助,就给了。但是对于搞别的事情的人,我没有感到给钱的义务。说到有钱,那么在实业界多的是比我更有钱的人,请向那里去要吧。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43节:与陈铁耕的谈话
  作者: 吴作桥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的印象》。
  在北平时,有一个学生(指冯省三/编者)来借五块钱,我便借给他了,但是他走的时候说:“等我借了阎王债来还你吧!”
  还有一次,在学校教书,有一个姓冯的学生(也是冯省三/编者)向我说:“喂,我这双皮鞋破了,你替我拿到皮匠那里去缝补一下吧!”
  ·1927年10月23日在东亚酒楼宴上与吴曙天等人的谈话,
  录自吴曙天著,1942年成都复兴书店版《曙天日记三种》。
  请你转告他(指白危/编者),不必着急,书(指由鲁迅借的曙梦的《新俄美术大观》/编者)丢了就算了,只要人没有吃官司就算是托天之福。书如买来,也不必急于还我,假如他能翻译,就送给他作参考。
  ·与陈铁耕的谈话,录自白危《从一本书的诞生谈起》,
  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能不能翻译出来(指将《新俄美术大观》中的日文说明文字译为中文/编者)。毋见难而却步,多看看名家作品,无妨先去试一试,接触多了,慢慢就会熟悉起来,不觉得生疏了。如果你有兴趣去翻译的话,我可以给你提供几本参考书。
  ·与白危的谈话。录自《从一本书的诞生谈起》,文收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呢。
  ·与萧红的谈话,录自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
  红二三事》,文刊1981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
  研究文学的人,最易患神经衰弱,以后你不要深夜读书写稿子,也许会好起来。现在病刚好,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我这里有一个医治神经衰弱的药方,是曾经试验有效的。你去买来吃着试试看,……我原来是半途丢下医学的。
  ·与尚钺的谈话,录自尚钺《怀念鲁迅先生》,文收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昨夜校长虹的稿子,吐了血。
  ·与李霁野的谈话,录自张新颖编,学
  林出版社1997年版《鲁迅印象》。
  许多青年不明白,以为只要有我一句话,什么杂志都可以登出来。登不出来了,还有人写信怪我,说我不肯尽力。却不知道我并不是编辑,我也不能叫编辑都听我的话。
  ·与郑伯奇的谈话,录自郑伯奇《不灭的印象》,文
  刊《作家月刊》第2卷第2期(1936年11月15日)。
  我还得给人家代收稿费。有些人,稿费迟了几天,便来信质问我,好像我应该替书店负责任的样子。
  ·与郑伯奇的谈话,录自郑伯奇《不灭的印象》,文刊
  《作家月刊》第2卷第2期(1936年11月15日)。
  你们青年人生活动荡,不易保存作品,还是我为你们保存为好。
  ·与金逢孙的谈话,录自金逢孙《回忆“MK木刻研
  究会”》,文刊2002年第3期《鲁迅研究月刊》。
  “老板,今天有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呢。
  “我曾在商务印书馆的西书部预定德文书。昨天来了通知,说是预定的书籍已来,可以带四块五角钱去领取。我以为那大概是运费,加上书钱,总要五六十元。刚才我就准备了这笔钱去领取。伙计把预定的书拿出来了,要我付四块五角钱。我问他这是什么钱。他说,这就是书钱。于是,我就对他说:‘没有那样的事情,这书无论如何也要四十多块钱,请你再细查一番。’但他还是说:‘不,四块五角就够了。’我又对他说:‘这的确不对,这是四十马克的书籍,我想中国钱无论如何也要四五十元左右,所以还是请你查查看。’但那位伙计先生却说:‘是麻烦透了!你可以不必那么口罗嗦!你如果要,就付四块五角钱拿去,如果不要,那你就回去吧。’
  “我自然是因为必要,才去预定的。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已经‘万事休矣’。我就付了四块五角钱把它拿回来了。商务印书馆赚不了钱,乃是当然的事情哩。
  “跟这相同的事体到处都可以看到。无论在邮政局,在火车上,在轮船公司里,在商店里,在旅馆里都可以看到。我也曾在各处碰到过好几回。”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