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雨帆 更新:2021-02-19 07:35 字数:4883
我说,你这样不讲卫生。他说,要这么算账,现在的战争生活很艰苦,我多一块毛巾,每个人都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就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多打胜仗。我节约是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
毛主席就是这样,从每一件细小的地方教育我们。
第一部分访问 韩桂馨 下
李银桥和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相爱的终身伴侣,毛泽东还是他们的月下老人。
不论从工作、学习,还是从生活上说,毛主席都是我们的大恩人。那时候,女同志少男同志多,要想求得一个女朋友是很不容易的。我在女性比较少的单位工作,李银桥二十多岁了,当然也想找个女朋友。我不是说我有多好,主要是少为贵。我这么说话,可能不恰当,但就是这个意思。打个比喻来说,追求女同志的人数远远要超过女性的人数。有的人跟我介绍过很不错的长征干部,只是比我的年龄大太多,我那时还是小青年,不愿意,想着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谈恋爱。别人介绍的有长征的老红军,有文化水平高的知识分子,长的也漂亮一些。李银桥看在眼里,心里挺着急的:你看这么多人追,我如果失手了,就得不到她了。
我们是老乡,毛主席又说他好,他对毛主席的工作好,我挺爱的就是这一点。说实话,爱他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毛主席常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他对毛主席照顾确实挺周到的,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我心想,找这个男朋友也不错,心里也产生了感情,逐渐发生爱情。虽然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我们俩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那么,毛泽东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天,李银桥家里来了一封信。父母一直关心儿子的婚事,儿子二十多岁了还没有说下媳妇,在农村就是一个大事了。农村的习惯,早说媳妇早订婚,父母早放心。儿子虽然在外面,老人还是在家里,给李银桥选了个女子。为了打动儿子,父亲在信里把这个女性描写得特别好,把她说得一朵花一样。李银桥收到这样一封信,就挺着急的。他心里已经有人了嘛。家里都给人家说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更害怕让我知道。他想找个人商量啊,他平常就有个习惯,好多事情都要请示主席。这件事情,他又跑去问主席,他说我喜欢的是小韩呀,可家里又给我说了一个媳妇,怎么办呢?他着急得不行,才跟主席说了实话。主席说,那好啊,这封信你叫小韩看看。让小韩帮你写封信,她上过高小,文化程度比较高,看看她表什么态。主席的意思就是让李银桥试探试探我爱不爱他,这样我就不得不表态了,事情就一目了然。李银桥总算醒过闷了,很高兴地找我来了。李银桥说,主席说了,要互相帮助,我这封信你帮助我写吧。你看,家里这个是推掉,还是跟家里的这个女孩结婚,怎么办?我也傻乎乎的,李银桥这么一说,我真的帮他写了,写封信还是可以的嘛,我就帮他写。这封信的意思是说,李银桥在外面有了女朋友,不用父母操心。这封信,李银桥也拿给主席看了,并说小韩表态了,要回绝人家,我们俩好,不知道用什么词说好。主席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自己定,我是没有意见的。
主席把窗户纸捅破了,我们就谈恋爱了,就大胆了一些。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大街上就敢谈恋爱,我们在一起都不敢谈。在工作上,我和李银桥搭档,笨得不知道怎么好。这样过去就好了,两个人就敢说话了。不久,李银桥就写了个报告,申请结婚了。那时的婚礼也比较简单,组织同意,管我们的领导,像伍绍祖的爸爸伍云甫和叶子龙等都签字同意了,写的意见都是“十分赞成,比较合适的一对”什么的。结婚就更简单了,那个时候还没进北京城,也没举行什么仪式。等到了北京,主席还关心我们,还想着我们两口子没有举行仪式,就说选个日子补办一下,我来吃你们的喜糖。主席这样说了,可刚进城,住在香山,我们一上来以后举行这个,我们开始不同意。李银桥说,一进城就要建国了,不合适。1949年3月23日,我们跟随主席从西柏坡出发,3月25日到香山,刚安顿下来就举行结婚仪式确实不合适,我们两个都不同意。耽误主席时间是一个方面,主席忙可以不来。但是国家的大事更重要的,不搞仪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拖了一段时间,因为是主席说的要有仪式,我们就在五四青年节那天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就是吃了一桌饭。不像现在要吃几桌几十桌。我们又不发钱,发小米,合不了多少钱。过了几天又照了一次相,结婚就算告一段落。
遗憾的是,我们的结婚仪式,主席没来参加。那天他有会,又要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很多事情缠身,过后,我们给他送了喜糖,他也很高兴。
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香山,韩桂馨一直照顾李讷。本来到香山后,李讷就该上学了,韩桂馨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了。可这个时候,毛岸青、李敏他们又从东北到了香山……
我们的领导跟我谈再接着工作一段时间,我就留了下来。李敏要比李讷大,也不像外面说的,她不会说中文。她会说,只不过有些慢,生活上基本不要我照顾。主要是毛岸青有病,需要我来帮忙照顾一下。有一次,岸青自己洗衣服,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要用盆,用搓板搓洗。他身上的衣服脏了,我看到实在觉得过意不去,我说该洗一洗了,他就脱下来自己洗。我说你看你洗的方法不太好,我帮你洗吧,我能给你洗好,可岸青回答,我爸爸跟我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叫阿姨给帮忙做。既然主席这么说了,我再去洗也不行。我既感动,也觉得可怜这个孩子。所以,我的印象比较深,难以忘记这个事情。
……
1962年4月,李银桥和韩桂馨调离了中南海。
我们要调走了,主席也同意了。他先跟李银桥说,小韩星期六才回来,星期六的时候,你们都到我办公室来。那个时候,我住校学习。星期六,我们到了中南海的游泳池办公室。
主席叫我们在办公室坐一坐,说孩子怎么没来?孩子正在门口等着,我让孩子们也进来和主席合影。要再见了,双方都很激动。可我们不能老激动啊,怕引起主席难过,那就对不起主席了。我们就极力控制自己,分别是很不好受。
毛主席还给我们写了一首《长征》诗做纪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的摄影师吕厚民,还为李银桥拍了手拿《长征》诗的照片。
离开中南海,我们调到天津市,在那里上班。主席说了,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上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主席就像嘱咐孩子一样嘱咐我们,最后一条是,你们经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到外地去路过天津,我看你们。“文化大革命”后期,主席途经天津,问到李银桥怎么样,“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了,还是立起来了?没人敢不说实话,回答说他被关起来了,他属于打倒对象。主席说,他在我身边工作过,我了解,他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没有别的问题,把他放了,解放他。很快,李银桥就被放了出来,并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当了副主任。孩子上学也不再受刁难,不然子女也得受影响。
1963年,韩桂馨、李银桥回北京时,去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
主席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还分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我不知道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也许是怕我们小两口吵架吧。两个口袋李银桥都收起来了。这个事情留下的印象挺深,也是挺感动的。我们也不好意思跟主席要钱,再说也不是困难到那个程度。可主席的脾气我们也知道,就只好收下了。
……
如今,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古稀老人,那些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得知主席去世的消息,他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当时听广播,听到了这个消息,全家人都挺悲痛,挺难过的。我们一定要到北京来,跟他老人家最后告别。我们带着儿女全都来了,我们家四个人都来了,因为不能随便到中南海,我们就住在北京饭店,去参加主席的葬礼活动。当时,我们与主席的家人亲戚一块在第一排。
参加完追悼会后,民族饭店来人说,“四人帮”里的人要接待我们,当然那个时候“四人帮”还没有公开。李银桥很认真,他给我说,“四人帮”要接见我们,我们就跑吧。
“四人帮”倒台以后,有的人不了解,说你们到北京参加主席的葬礼,和主席的夫人,就是江青有什么来往,要交代。我们说了实际情况,就算交代完了。
第二部分访问 李敏 上
贺子珍和妹妹贺怡
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1936年冬天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今志丹县)。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看她又瘦又小,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毛泽东就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娇娇。不久,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阶段。1937年年底,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治病,不想这一去便造成了她与毛泽东的终生分离。1940年,李敏被送往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她得以和母亲贺子珍,还有两个哥哥:毛岸英、毛岸青团聚。在苏联时,年幼的李敏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便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
国际儿童院里边有一个礼堂,挂着好多个国家的伟人像,其中有朱德的,还有我爸爸的像,我哥哥指着我爸爸的像说这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我认为他在那里骗我,就说是伟人是自己的父亲,我那时候都不相信。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住在东北的哈尔滨,一年多以后,李敏对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还是将信将疑,在母亲的鼓动下,李敏给父亲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问毛泽东,自己到底是不是他的女儿,毛泽东很快用电报发来一封信,电报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爹爹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那时候我想想,想起来也挺高兴的,在东北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他是我爸爸。我哥哥说的是对的,那时候爸爸给我来电报,承认是我爸爸。
1949年初夏,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对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毛泽东还要给他的女儿娇娇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爸爸就说娇娇名字是小名,不好这么叫了,要有个学名,就取名叫李敏,爸爸拿字典给我看,字典里边有那个注解。
毛泽东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毛泽东要求他的子女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从苏联回国的李敏,从前主食习惯是吃面包,和毛泽东一起生活后,刚开始吃米饭有些不习惯,炊事员有时候会给她做些面包,因为这个还受到了父亲的批评。
炊事员那时候也做面包,他想改善我们的伙食,不是平常吃,就是早饭的时候吃面包。后来爸爸发现以后,不是批评我一个人,批评江青,批评江青的姐姐,批评我和李讷。我们四个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爸爸就说生活费都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超过那个标准,再加上吃中国饭也是挺好的,不要吃外国饭了。
李敏在中学时,许多同学都开始申请入党,她也跃跃欲试。当她把想入党的想法告诉父亲时,毛泽东却给了她一个意外的答复。
我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想征求爸爸的意见,看看能不能申请入党,后来我跟爸爸提的时候,爸爸反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说人家都是说鼓励的话,你倒问我。后来爸爸说,我是党的主席,所以就要这么问,这也就是关心嘛。我就说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后来就答不出来了。以后爸爸让我去听他的报告,在七千人的党代表大会上,让我去听他的报告。那时候我说我不是党员,爸爸说我叫你去,后来我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