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炒作      更新:2021-02-19 04:41      字数:4899
  Keaton,美国演员,曾写过、导演并主演一些经典片,在片中运用冷面表情和杂质艺术以达到巨大的喜剧效果——译者注)等录像片。考辛斯先生在他的著作《对一种疾病的解剖》中详细描述了他那与众不同却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伯尼·西格尔博士在快乐疗法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不妨读读他写的书或者聆听他的演讲。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身心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乐则是唯一药方。“疾病”(即disease)这个词本身就表示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即“dis…ease”。
  对快乐的普遍误解
  快乐并非某种挣得或应得的东西。是否快乐并不是个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也不是道德问题一样。这两种东西对于健康、幸福都必不可少。快乐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如果你坐等,直到“应该”去思考快乐的想法,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思考认为自己无足轻重的不快乐想法。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也不应由于压制内心的欲望而快乐;相反,正由于为欲望而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压制欲望。”
  追求快乐不是自私
  许多诚实的人都强迫自己不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思想向外发散,远离我们自己、我们的内省,使我们审视自身错误、过失、苦恼(都是不快乐的想法),或者为自己的“善良”而骄傲,还能使我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任何人最快乐的想法之一,就是“别人需要我”这一想法,这说明他重要、能干,以至于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然而,如果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快乐,把快乐想象成某种可以挣得的东西,看成由于无私而得到的某种奖赏,我们就很可能就会因为希望得到快乐而内疚。快乐源于无私地做人、做事,它自然而然地与生命、与行为相伴而生,而不是一种“回报”或奖金。如果我们由于无私而得到奖赏,那么照此下去,随后一个阶段自然就会认为:我们越是克己、越是可怜,就越会感到快乐。这一假设会引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即得到快乐的方式就是变得不快乐。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我所知道的帮助穷人的最佳途径,就是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不是最佳途径姑且不论,但我们很难看到“通过降低自己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标准来帮助穷人”这样的现象。除非你错误地认为天地间普遍存在一种“补偿存款”(即你拥有的多了,别人的就少了)而不是物质财富无限丰富。同样,你不能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来帮助不快乐的人。
  一位女士曾经对我说:“我的同事工作起来既可怜又沮丧,所以,看着他们工作时死气沉沉,我就觉得自己享受工作、快乐做事是否过分,于是,我努力克制自己干工作时兴高采烈的倾向,以便不惹恼他们,或使他们感觉更糟。”
  快乐不是通过“补偿存款”给予的。快乐的她并没有耗尽同事们失去的那部分数量有限的快乐。她的快乐不存在不平或自私之说。即便有意识地压抑或减少自己的快乐,她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提供出来,自动传递给他们。快乐(或繁荣)并非商品,它不是三个逃难者共居孤岛上的最后一块方糖,也不是几个人同时被锁住的密闭容器中只能用上最后一小时的氧气。
  快乐存在于当前而不是将来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我们永远都不在活着,而只是希望活着;有希望总是快乐的,但如果从来只想着未来,不快乐就是必然的。”
  我发现.我的病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最普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按照“延期支付计划”来过日子。他们并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坐等某些未来事件发生。洞房花烛夜,找到一份好工作,购房款付清,孩子熬到大学毕业,完全某项任务或者取得某个胜利,这些时候他们才会快乐,而现在他们总在失望。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的确如此!),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心理习惯
  亚伯拉罕·林肯说:“多数人由于下决心要得到快乐,所以已经离快乐不远。”
  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
  除圣人之外,没有人能够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正如萧伯纳一语道破的那样,如果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那么我们可能非常悲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作出简单决定变得快乐。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想高兴的事,无论眼下有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多么让我们不快。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发泄不满、心存怨恨、过于敏感,纯粹都是出于习惯。我们对这些东西一直都如此反应,以至于已经成为习惯。这些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的来源,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将有些事情理解为对自尊心的打击。司机在不必要的时候向我们按汽车喇叭,有人在我们说话时打岔或表现冷漠:有人在我们以为她应该打招呼的时候却没有打。甚至连那些与个人无关的事也会被我们理解为对自尊心的公然蔑视。我们希望赶公共汽车,它却不得不晚到;我们计划去打高尔夫球,老天却开始下雨;我们需要赶航班,公路交通却恰恰乱成一团。我们的反应于是便是生气、抱怨、自怜,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快。
  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不要再让事情摆布你
  我发现,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不快本身的武器——自尊。“你有没有看过某个电视节目,见到某位主持人操纵观众?”我问一位病人,“他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鼓掌’,于是每位观众都鼓掌。他又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笑笑’,于是每位观众又都笑起来。观众就像温顺的绵羊或任人摆布的奴隶,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温顺地作出相应的反应。你的表现像这一样。你在让外界事件和其他人来指示你该有何感受、该作何反应。你表现得就像一个听话的奴隶,当环境向你发出信号说:‘快生气。’‘变得不安。’‘现在是感到不快的时候了。’等等时,你就作出相应的反应。”
  掌握并形成快乐的习惯,你就会变成主人而不是奴隶,正如罗伯特·路易斯所言:快乐的习惯能使一个人摆脱(或基本摆脱)外界环境的支配。”
  你的看法能使不快乐的事雪上加霜
  当遇到不幸事件,身陷悲惨处境甚至面临最不利的局面时,只要不向灾难倾注我们自怨自艾、怨恨以及主观的消极看法,就算不能完全变得快乐,我们通常也能设法使自己更快乐些。
  “我怎样才能快乐起来呢?”有位女士问我。她的丈夫是个酒鬼。“我不知道,”我说,“不过,如果你不向自己的不幸增添怨恨和自怜,肯定就能比现在更快乐。”
  “我怎样才有可能快乐起来呢?”有位伸入问我,“我刚刚在股票市场损失20万美元。我既濒临破产,又觉得很是丢人。”
  我说:“不要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到事实中,你就能快乐起来。你损失了20万美元,这是事实;你濒临破产并且觉得丢脸,这是看法。”
  于是,我向他推荐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这位圣贤说:“让人苦恼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本身,而是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的主观看法。”
  幸福与不幸福=事实对看法
  当我宣布想当一名医生时,有人告诉我,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的家人和亲属都没有钱。母亲确实很穷,这是事实,但我永远不会成为医生,这却只是一种看法。后来又有人对我说,我不可能在德国上研究生、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不可能在纽约挂牌营业、靠自己从事整形医学事业不可能。而这些事情我都做到了。其中有一点帮助了我,就是我始终提醒自己:所有这些“不可能”都是看法而非事实。我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而且在此过程中非常快乐,即便把外套大衣拿去典当以购买医学书籍、为买到用于解剖的尸体而不吃午饭,我也没有觉得不幸。我曾经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知相爱,但她后来却嫁给了别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认为这是一场“灾难”,认为人活着没意思,都只是我的主观看法。我不仅没有山穷水尽,而且事实证明,这件事成为今生今世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写首版《心理控制术》之后的那些年,经常有访谈者或观众问我能否将心理控制理论归结为一个带有“不成功则成仁”性质的观点、某一句话或一种技能。你在人生中有了它,要么成功,要么就失败。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怔了一下,以为这是对我个人的不敬,于是便有些愠怒:他们怎敢提议将心理控制理论浓缩为针尖那么一点文字,使我的所有艰苦劳动变得无足轻重?当然,这是因为我错误地理解了人们“化难为易”的愿望(这完全可以理解),对我个人和我的工作并无丝毫不敬之意。好在我运用理性思维对自己倡导的理论进行了实践,从而阻止这种看法像一根针针见血的钢针一样,刺进我自我意象的“皮肤”。这也让我想出了这个“全局性”问题的答案(这绝非巧合):
  心理控制理论的实质,就是准确而冷静地、从而最终自动地将事实与假定、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使我们的行动和反应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础之上。
  能带来快乐的人生态度
  前面指出,由于人是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生物,当人面向某个积极目标并为某个想要的目标奋斗时,能够自然、正常地发挥功能。快乐是人正常、自然运转的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活在世上时,无论环境怎样,他们通常都会觉得很快乐。那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非常不开心,是因为他损失了20万美元。托马斯·A·爱迪生价值数百万元的实验室被一把火烧得精光,而且拿不到任何保险金。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什么可干?”“我们明天一早就会开始重建实验室”,爱迪生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无论面临什么灾难,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目标。正因为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目标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敢说他绝不会因为受到的损失而非常不开心。
  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快乐的那些年是开始从医生涯的早期。那时,我是一个为勉强糊口而挣扎的医学学生。好多次,我又冷又饿、衣衫褴褛。我努力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左右;我经常不知道支付月结房租的钱从哪里来。但是我却执著地始终怀有一个目标。我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坚定和坚韧的精神,而正是这种愿望和精神,使我不停地向目标靠近。
  我向那位年轻企业家讲述了所有这一切,并且提出:他不快乐的感觉的真正根源,并不是因为损失了20万美元,而是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他失去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他选择了消极屈服而不是积极应对。
  后来他对我说:“我肯定是疯了,竟然让你说服我懂得经济损失并不是造成我不快乐的原因,但是我特别感激你说的话。”他不再为自己的不幸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确立了另一个目标,并且着手朝新目标挺进。不到5年,他不仅挣到了比此前所挣都要多的金钱,而且平生第一次进入一个让他无比快乐的行业。
  为你自己的快乐负责
  快乐(或者说大部分时间内只想让人高兴的事)可以通过一种多少有些残酷的方式,有意地、系统地培养。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时,我的许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