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不言败 更新:2024-11-09 09:32 字数:4817
私肷喜闵缁帷2懿僮匀灰蚕M玫叫碹康暮闷馈!保ā镀啡?3页)
当时的士人,得到许劭的好评,不仅可以进入上层社会,还是做官的捷径。
两汉和三国时期,选拔官吏是通过“察举”和“征辟”的办法进行的。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高员或王国的侯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授与不同的官职,叫做“察举”;朝廷直接聘用官员称为“征”;三公、州郡直接聘用官员称为“辟”。士人为了通过“察举”和“征辟”的道路做官,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够有个机会宣传炒作自己,所以有些有威望的名士便从事评议人才的工作。许劭的“月旦评”便是最有权威的一个平台,其作用类似于现在人才测评机构的评级打分,他的评议为社会所公认。谁若是得到了他的好评,立刻便声名鹊起,为自己的入仕铺平了道路。到了曹丕篡位建立魏朝之后,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由各地官员兼任,把当地的士人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由朝廷的吏部按级授官。这样一来,类似现在的人才测评工作,便由民营改为官营,像许劭那样的民间评议方式便吃不开了。
那么,给曹操下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的许劭,到底算是什么家呢?这项工作,当时叫做“人伦臧否”(音癖)( 《三国志·许靖传》)或“叙人伦”(《三国志·王植传》)。按:人伦,人的品级、流品;臧否,好坏、优劣。
由此可见,易中天用今天的视角,称他为“鉴赏家和评论家”,并不太合适。鉴赏,一般指艺术品、文学作品、文艺节目以及珠宝古玩的鉴别与欣赏;评论的涵义又太广泛了。古今事物不同,难以勉强类比,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表示的话,我以为许劭可以称之为“人才测评专家”或“人才品评专家”。
16 真话·假心及其它
“曹操最可爱同时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本来,搞政治斗争,在官场上混,是难免要讲些假话的,至少要讲官场套话,何况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讲真话,或讲得像真话,不做官样文章。”(《品三国》27页)
这段话实在不太好理解,我们的疑问是:
第一,“讲得像真话”的话,是真话吗?
第二,“讲得像真话”的话,和官样文章有什么区别?
易中天有关曹操说“真话”的论述,还有更精彩的呢。请看:
“……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家伙,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品三国》28—29页)
这段话的意思,更是不好理解。我们不禁要提出一系列的疑问:
第一, 后面有虚套的“实话”,是不打折扣的实话吗?
第二, 真话后面能有假心吗?
第三, 有假心怎么会说真话?
第四, “有不可告人的东西,却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这样的话是真话吗?
第五,易中天说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那么,“有不可告人的东西,却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你说他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第六,“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你说他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第七,撒谎也撒得大气磅礴,是为弥天大谎,这样的人能爱说真话吗?
总之,易中天的思维和语言,我们实在是越听越胡涂,越想越头疼。易书的封底上有“运用三维结构”之说,不知这是几维结构?
17 太监的孙子杀太监的叔叔
曹操为洛阳北部尉之后,造五色棒,执法不畏权贵,打死了汉灵帝宠信的宦官小黄门蹇硕的叔叔。易中天为这事感叹地说:“太监的孙子杀太监的叔叔,这事让人想不通。”(《品三国》33页)曹操是太监的孙子,也就是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儿子。因为太监已经去势,不能有子,所以曹腾也不可能有亲孙子。不管曹操是不是曹腾的亲孙子,他若是杀了曹腾的叔叔,那倒真是一件令人想不开的事。但曹操所杀的蹇硕的叔叔,与曹家非亲非故,八竿子也打不着,有什么想不通的?别说太监的亲属杀太监的亲属,就是太监杀太监的事也时有所闻。张让、赵忠等所谓“十常侍”,不是逼死了正直的太监吕强吗?(见《后汉书·宦者传》)本来并不希奇的事,好像换一个说法就稀奇了。本来极为简单的事,好像换一个说法就复杂了,就让人想不通了。若是这也算希奇,那希奇的事还多着呢!
东郡太守臧洪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臧旻当过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是个官员的儿子。而袁绍的父亲袁逢当过三公,他祖父、伯父、叔父等都当过高官。袁绍杀了臧洪,岂非可以说:官员的儿子杀了官员的儿子;或:官员的孙子杀了官员的儿子;或:官员的侄子杀了官员的儿子?可这又有什么想不通的?(见《三国志·臧洪传》)又:五斗米道首领张鲁的祖父张陵和父亲张衡,都是五斗米道的首领。后来张鲁在汉中杀了另一个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岂非可以说:五斗米道首领杀了五斗米首领;或:五斗米道首领的孙子杀了五斗米道首领;或:五斗米道首领的儿子杀了五斗米道首领?(见《三国志·张鲁传》)再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当过豫章太守;马谡的哥哥马良为侍中。诸葛亮斩了马谡,岂非可以说:官员斩了官员的弟弟,或:官员的儿子斩了官员的弟弟;或:官员的侄子斩了官员的弟弟?(《三国志·马良传》)以上诸例,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了解内容之后,方知不过如此。现在诸事讲究炒作,看来同样一件事,换一个匪夷所思的提法,就可以化平淡为离谱,化腐朽为神奇,也算是一种炒作方法呢!
18 何进属于什么集团?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留下十四岁的儿子刘辩和九岁的儿子刘协,
根本控制不了局势。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和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品三国》38页)“灵帝去世后,士人和宦官的矛盾白热化,双方都大开杀戒。”(《品三国》43页)
董卓入京以前,宫廷里的斗争是什么性质的?是什么集团和什么集团的斗争?我们还得从东汉政权内部斗争的源头说起。
东汉自和帝(公元88—105年在位)之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外戚和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所谓外戚,就是皇亲国戚,是后妃的家庭成员,也就是皇帝的外祖父、舅父、表兄弟、岳父、内兄(大舅子)、内弟(小舅子)等等。宦官就是太监,这不必多做解释了。到了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又有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异军突起,便是官僚士大夫集团,其中包括在职或下野的官僚士大夫、海内名士,以及他们的子弟太学生。他们往往与外戚结盟,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宦官集团。宦官集团把这些人视为眼中钉,诬称他们为“党人”。古人认为“君子不党”,“党人”的涵义就是结党营私,要造反的人,是宦官集团送给官僚士大夫集团的一个恶号。
公元166年,桓帝在宦官的示意下,下诏在全国搜捕“党人”,司隶校尉李膺等二百余人被捕下狱,由于外戚大将军窦武上表营救,桓帝才下诏将“党人”赦归故里,但还是要“禁锢终身”。这里所说的“禁锢”,并不是囚禁的意思,而是指禁锢他们的仕进之路,终生不许出来做官。这就是东汉晚期历史上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党人被禁锢的灾祸)。公元169年,在灵帝统治时期,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所谓的“党人”被处死或被徙、废、禁者达六七百人。黄巾大起义爆发之后,“党人”才被解禁。
董卓入京之前,宫廷里的斗争,仍然是这种斗争的继续,就是外戚集团与官僚士大夫集团结盟,共同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大将军何进,是灵帝何皇后的哥哥,是屠户出身,没有多少文化,怎么会是“士人集团”的代表人物?作为皇亲国舅,他是外戚集团的代表。而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以及尚书卢植等,则是官僚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这个集团的骨干力量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所以只能称为“官僚士大夫集团”,而称为“士人集团”是不准确的。
当时外戚集团分裂了,何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拥戴皇子刘辩(即少帝);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之侄骠骑将军董重则拥戴皇子刘协(献帝),两方进行了窝里斗,严重地削弱了外戚集团的力量;又加官僚士大夫集团掌握不了多少军队;而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又优柔寡断;所以在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两败俱伤,官僚士大夫集团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作出了引董卓入京的错误决定,使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代表人物董卓的手里,掀开了中国政治上最黑暗的一页。
19 军阀割据不等于地方自治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中央政权失去控制之后,拥兵自
重的地方官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王。帝国境内,开始了地方自治,军阀割据和诸侯兼并。”(《品三国》39页)
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被起义军打得焦头烂额。黄巾军主力失败后,在外戚、官僚士大夫和宦官激烈斗争的背景下,董卓进京,控制了朝廷。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以讨董卓为名纷纷起兵,实际上是军阀混战的开端。他们逐鹿神州,烽烟四起。到了公元196年,曹操挟献帝定都于许县时,全国军阀割据的形势,大体上是这样的:
曹操:占据兗、豫二州及京畿地区,以许都(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为中心。
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以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中心。
公孙瓒:占领幽州,以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为中心。
袁术:占据
扬州的淮河流域,以寿春(今安徽寿县)为中心。
孙策:占据江东,即扬州的吴郡和会稽郡(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
刘表:占据荆州,以襄阳为中心。
吕布:占据徐州,以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为中心。
马腾、韩遂:占据关中(今陕、甘地区)。
公孙度:占据辽东郡,以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为中心。
刘璋:占据益州,以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为中心。
那么,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是否如易中天所说,就是地方自治呢?不是的。古代有藩属制度,而没有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制度是近现代的政治制度,虽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具体内容不同,但大体上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地方政权受中央政权的领导。
二是重大问题由中央统一管理和实施,如外交、对外战争、重大工程等。
三是国家有宪法,地方有自治法,一切按法制办事。
四是地方上的重要人事任免事项,由中央任命或批准。
在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中央领导和依法办事。而古代的军阀割据(近代的军阀也一样),军阀就是草头王、土皇帝,我行我素,说什么算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既没有国家观念,也没有法制精神,怎么能说得上地方自治?连藩属制度也够不上。因为藩属制度还要承认宗主国或中央政府的权威,还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重要的事情还要和宗主国或中央政府沟通。军阀连这些也是办不到的。
20 桥瑁没有发矫诏
“联军成立这事,《三国演义》说是曹操发起的,谓之‘发矫诏诸镇应曹公’,怕是抬举了曹操。曹操当时恐怕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发矫诏的事确实有,但那是东郡太守桥瑁干的,与曹操无关。”(《品三国》42—43页)我查遍了《后汉书》、《后汉纪》、《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以及《资治通鉴》等有关史书,并没有发现桥瑁发矫诏之事,只见到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这件事,大概易中天指的就是这件事吧?这事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