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
不言败 更新:2024-11-09 09:32 字数:4777
钪詈睢保懿俚哪笔吭蛱岢隽恕胺钐熳右粤畈怀肌薄R字刑烊衔骸笆导噬希馐麓右豢疾懿倬透吡嗽芤煌贰8咴谀睦铮扛咴诟竦鳎咴谄肺弧!睿亲鸱睢⑽ぃ恍切帧⒗谩!钐熳右粤畈怀肌哪康氖且迪止彝骋唬熳佣钪詈睢哪康氖且迪指鋈艘靶摹R桓龉饷骼诼洌桓龉砉硭钏睿衲芡斩铮棵d说得对:‘兵义者胜’。不义,气度上就差了一截。”(《品三国》71页)“那么,曹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呢?还是要‘挟天子而令诸侯’呢?曹操的谋士们显然是主张前者的。(《品三国》72页)“在公元196年这个时候,曹操基本上还是想做‘乱世英雄’的,也是主张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品三国》74页)“曹操迁都许县以后,便悄悄地开始由‘奉天子’变成了‘挟天子’。……反正曹操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皇帝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是从‘被尊奉’变成了被软禁……”(《品三国》75页)现在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易中天的思路。一开始,易中天说袁绍是“挟天子”,曹操是“奉天子”。“挟天子”坏透了,“奉天子”好极了。接下来又说:曹操及其谋士,在公元196年时,基本上是“奉天子”,是“尊奉现在的皇帝的。”但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曹操变了心,高的“格调”、高的“品位”,又都没有了。什么时候变的呢?按照易中天的逻辑,曹操在196年以“高格调”、“高品位”在实行“奉天子”的策略,但在这一年又变了心。说来说去,所谓“奉天子”不过是一个“蜜月”。好比一对新婚夫妻,丈夫在蜜月里很爱护妻子,过了蜜月就拳打脚踢起来,变得这么快,能说原来是真心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接下来易中天又说了一段话:“其实,‘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并不矛盾。因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铲除导致国家分裂的诸侯,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必须消灭异己。目的虽然不一样,事情和结果却是相同。这事在曹操那里就更不矛盾,因为他个人的野心已经和国家的统一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曹操很清楚,他要实现个人野心,就得实现国家统一;只有实现国家统一,他才能实现个人野心。因此,在战略上,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必须‘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策略上,在私下里,则不妨‘挟天子而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口号,是旗帜;‘挟天子而令诸侯’是手段,是牌。什么时候举旗,什么时候打牌,什么时候‘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时候‘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心里清清楚楚,而且做起来游刃有余。”(《品三国》75…76页)这才是明白话,这才合乎逻辑!但既然是这样,你前面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干什么?。如果你一开始就说:其实“奉天子”和“挟天子”是一样的,曹操和袁绍方面的提法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曹操名为“奉天子”,其实也是在“挟天子”,该有多么干净利落!也省得读者跟你走了那么一程冤枉路。
再如:易书写曹操南征荆州,诸葛亮到柴桑去会见孙权,易中天在前面亮出了一个观点:这场战争乃是曹刘之战,曹操打的是刘备,和孙权没有关系,孙权是被诸葛亮拖下水的。(语见易书195…198等页)但他绕来绕去,在200…201页谈到曹操写恐吓信时说曹操针对的就是孙权,不管曹操写没写那信,曹操的矛头所指就是孙权。这件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现在就不多征引了。
这种自立自破的写法,前后矛盾,不断地偷换论点,既浪费笔墨,也扰乱了读者的思维,何苦来哉!但易中天为什么好这样说话呢?我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志,产生了两个印象。一是他对自己的某些观点信心不足,不能用响当当的、义无返顾的态度来支持自己;二是态度圆滑,左右逢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我都说了,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是无懈可击的。但都说了,也等于全没说,只是引导读者(观众)同你走冤枉路而已。
五曰偏颇化,情绪化研究历史要有一个严谨、公正的态度,居高临下,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不向潘,二不向杨”(河北梆子《潘杨讼》台词),既不可偏袒某一集团和人物,也不可夹杂自己的个人情绪来叙述历史。从已经播出(出版)的这一部分内容来看,给人的印象是有偏袒曹操、边缘刘备、丑化袁绍、拔高诸葛亮的倾向。而且研究问题和叙事过于情绪化,什么“可爱的奸雄”、“漂亮的草包”等提法,都是他偏颇化、情绪化的表现。而且为了给曹操多积分,竟迁怒于我们尊敬的老前辈司马温公,说《资治通鉴》有许多“猫腻”。也许是因为老夫孤陋寡闻,鼠目寸光吧,直到如今,还真没听说谁把大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贬低到这种程度的!不管是内行、外行、还是准内行、超内行,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还是平实一些为好。
1 三国历史并非扑朔迷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品三国》1页)
易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场白·大江东去》里,就以“扑朔迷离”的字样,给三国历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国历史是否“扑朔迷离”?答曰:也是,也不是;归根结底,不是。
为什么说“也是”?逝去的历史时光,对后人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不仅三国历史如此,所有朝代的历史无不如此。因为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不能完全复原的,你想要把一切问题都弄得清清楚楚,那是不可能的。过去有“燕瘦环肥”的说法,说五代的赵飞燕,是个瘦美人,唐朝的杨玉环 (杨贵妃),是个胖美人。于是有人就研究杨贵妃究竟有多胖,体重多少斤。研究来研究去,浪费了许多时光,也只能是徒劳无益。这种研究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得出什么结论。其实,我们不仅不知道杨贵妃体重多少,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又能知道他们体重多少?不仅此也,现在的许多歌星、影星、球星、超女,谁又知道他(她)们体重多少?(有的明星公布“个人档案”,说自己是多少斤,但大部分是个谜。)往大处讲,历史事件的许多细节,今天你硬要都搞清楚了,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用说一千多年以前的三国时代,就是你个人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我们要追求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那三国史确实是扑朔迷离的,任何朝代的历史,都是扑朔迷离的。但如果我们不过多地追求那些没有记录,难以复原的细节,而着眼于研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掌握一些基本史实,那就像许多朝代一样,三国的历史也并非那样扑朔迷离。尽管我国古籍散佚的情况非常严重,保留到现在的古书,连原来的十分之一也没有,但毕竟还有许多史书和其它古籍可供我们参考。仅以研究三国史的主要资料来说,据我不完全的统计,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便有《后汉书》、《后汉纪》、《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录的140多种古书的片断(原书大部分失传),还有诸葛亮、三曹、孔融、嵇康、王粲……等人的诗文集以及散见于类书、丛书中的零星资料,所以我们至今对于三国历史不仅能树立起来一个完整的框架,也能知道主要的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的概貌,三国历史并非那么“扑朔迷离”。我们反对历史不可知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把基本清楚的历史时代说成扑朔迷离。当然,三国史上不能确知的事确是不少,如:刘备有多少个老婆?刘备的孙夫人回吴后下落如何?诸葛亮到柴桑后都和东吴方面的什么人会过面?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他的岳母是谁?诸葛亮还有大姨子、小姨子吗?和谁是一担挑?周瑜死后,小桥(乔)是守了活寡,还是改嫁了?……这许多问题,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确是扑朔迷离的。但哪个朝代不如此?但是,框架完整,事实基本清楚的历史,就不能算是扑朔迷离,切不可在这个问题上危言耸听。
2 孙权称帝,不在公元222年
“孙权称帝,是在公元222年。”(《品三国》1页)
按:在魏、蜀、吴三国中,第一个正式称帝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公元220年正月,66岁的魏王曹操病逝。当年10月,曹丕以“受禅”(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为名,篡汉称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历史上称为魏文帝。
第二个称帝的是刘备。他在第二年,即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刘备在历史上称蜀昭烈帝。
孙权在最初,对称帝之事是比较低调的。因为在这以前,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和蜀国处于交战的状态中。为了取得魏国的支持,便投靠了魏国,名义上是魏国的藩属。据《三国志·吴主传》:在刘备称帝这一年(公元221年)的11月,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名义上仍然是臣服于魏国。公元222年,孙权开始脱离魏国而独立,建立了黄武的年号。但这年并没有称帝,名义上仍然是吴王。到了下一年,即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夏4月,“权群臣劝即帝号,权不许。”(《三国志·吴主传》)一直到了公元229年,就是曹丕称帝9年之后,刘备称帝8年之后,孙权才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孙权在历史上称为吴大帝。
看来在魏、蜀、吴三国中,孙权因为曾一度投魏,和魏国有臣属关系,惧怕魏国的征伐,在称帝问题上是最克制的。由于孙权的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最后形成了。
3 谗言怎能变赞歌?
“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品三国》3页)在《三国演义》上,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妒成性的人,最后竟被诸葛亮气死了。这与历史上的周瑜是不符的。正如易中天所说:历史上的周瑜气量很大,上引之“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等,都是形容周瑜气量大的。但刘备所说的“器量颇大”,却不是这个意思。
那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的事,刘备为了向孙权借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地盘,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去见孙权。周瑜向孙权上疏,说刘备是个枭雄,不应该借给他地盘,应该把他软禁于吴,用美女玩好消磨他的意志。(见《三国志·周瑜传》)孙权没有软禁刘备,但也没有把南郡借给他。另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刘备返回时,孙权乘坐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多人共同相送,在船上大摆酒宴,为刘备饯行。在孙权与刘备单独交谈时,谈到了周瑜,刘备叹息着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度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是刘备向孙权进谗言、挑拨孙权和周瑜的关系,说的是“器量”而不是“气量”。说周瑜“器量”广大,是说他野心很大,理想很高,恐怕不能长久地做别人的臣子。当然,孙权很信任周瑜,并没有听刘备的话,刘备说了算是白说。但刘备是在说周瑜的坏话,并没有为周瑜唱赞歌,则是应该加以辨析的。
4 郎,不是帅哥
“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孙帅哥。”(《品三国》3页)
郎字有多种解释。一解:指帝王的侍从官。原来的职务是护卫、陪从、备顾
问及差遣。有议郎、侍郎、郎中等名。郎字,即古廊字,指宫殿里的走廊。郎官要在走廊里守卫或待命,或常在走廊里来来往往,故称郎(廊)官。二解:对一般男子的称呼,不一定专指青少年男人。在湖北石首市西北有个刘郎浦,传说为刘备娶孙夫人处。刘郎,指刘备。那是公元209年,刘备已经49岁了。又:唐代大诗人李贺在其《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茂陵刘郎秋风客”之句,刘郎指死去的汉武帝的鬼魂。在这两个例子中,郎字都是一般男子的通称。
三解:家中兄弟的排行。如大郎、二郎,有多至十一郎、十三郎,甚至更多。(那都是同一祖父或曾祖父的孙子或曾孙的大排行)。《水浒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