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敏儿不觉      更新:2024-10-13 14:15      字数:4814
  怼⒋蚧鸹⒔渲咐铮械摹盎啊背膳タ邸⑼级ぁG八樟烁窬⒓涞亚蕴髑那淖霸诿拦ぢ蘼砟嵫遣技永账固氐拇笫沟男铩2痪们埃拦踔林瞥梢恢殖⑿颓蕴鳎梢圆啬湓谝┩枥铮谌硕抢锴蕴 ?br />
  美国还发明一种代号叫“(虫戚)”的窃听器。(虫戚)本是一种软体动物,用腹足牢牢地吸附在海边的岩礁上。“(虫戚)”也具有粘性,可以用汽枪发射,悄然粘附在墙壁上,干着窃听的勾当。’
  有窃听,就有反窃听。在一些重要的机密部门,经常要请电子专家带着仪器来检查,查出那些正发出无线电波的窃听器。有趣的是、有时电子专家刚刚清查了一批窃听器,谁知就在电子专家走后不久,又被悄悄装上了新的窃听器。
  法国情报处长的自白
  法国第七情报处处长勒霍瓦·芬维尔少校,是一位“窃听专家”。他曾公开出版回忆录,坦率地讲述了1964年在法国嘉纳举行“肯尼迪回合”夏季会议时,他怎样策划对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进行窃听以及窃取情报的。他的回忆录写得颇为翔实、精彩,下面摘录一段原文
  “我选择了第七处最优秀的成员雅克·凡安去执行这次不同寻常的任务。雅克来到嘉纳进行现场侦察,住进为美国代表、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准备的房间里。他在这房间里整整待了两天。他对哪块地板发出声音,哪扇橱门‘吱吱’作响都一一作了记录,并把声音的频率也都记了下来。他复制了所有的钥匙,并选定了安装窃听器的位置。
  “一般我们总是把窃听器巧妙地安装在窗帘拉杆的尽端,然后用厚实的墙布把它盖住,使探测仪分辨不出是窃听器还是金属挂钩。为小心起见,窃听器只在美国副国务卿抵达嘉纳,在他们的保卫人员检查了房间之后才被秘密安装。这种定向窃听器是我们情报研究所自己设计制造的,安装时它面对开花板。发射波就直接被楼上工作房里的情报人员接收下来。
  “我们安放窃听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偷听鲍尔的私人谈话,因为他在电话里是不会谈论重要事情的。我们只是要摸清他的作息时间,掌握他在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不在房间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潜入他的房内进行秘密搜查。有些文件直接就可以用米诺克斯照相机在房间里拍摄,也有一些必须偷偷地带出房间,拿到秘密情报站进行微缩摄影,然后在国务卿返回房间之前放回原处。
  “通常,为配合这类行动,我们有一个设在一辆被伪装成为白色洗染车上的流动情报站。但是这一次,我必须配备最优越的条件来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我决定利用旅馆的一个房间来作为临时情报站。在那里,我们必须尽快地把胶卷冲洗出来,以便当场检验底片是否合乎理想,是否需要重拍,然后把照片翻印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巴黎。
  “我们的行动小组,包括技术人员在内共有15人左右。都住在上面一层楼。一套房间用来作为监听中心站,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谍报员守候在窃听器的扩音器旁。
  “在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到达前的24小时,美国保安人员仔细地检查了他的房间。等他们检查完毕,离开房子,一个化装成服务员的情报人员走进屋里在窗帘的拉杆上安放了微型定向窃听器。
  “第一天晚上,鲍尔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去参加开幕宴会。其他国家的部长们,也一个接一个相继离开了他们的房间,在保驾人员的护送下走出了饭店。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认为有必要留人在旅馆值班,他们以为把房门关牢、锁上就行了。这样,当代表们离房去参加‘肯尼迪回合’的漫长会议时,当他们在夜晚去海滩散步、品尝野味或去市长邸宅作客时,我们就潜入他们的房间进行秘密活动,直到守候在门外的侦察人员发出信号说代表们已踏上回来的路程,我们马上离开房间,锁好门回到自己的工作房。
  “雅克是专门负责鲍尔的房间的。雅克发觉粗枝大叶的美国人把信件都任意摊在桌子上。他又在房角里看到一个上了锁的文件包。开锁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当他打开包一看,里面装着各类文件以及华盛顿拍给鲍尔的电报译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迭厚厚的稿件。20分钟以后,他离开了房间,把胶卷迅速交到楼上的情报站。不到一个小时,文件被冲洗放大出来,我检查了文件是否清晰,是否需要重拍,然后将原件送往巴黎,送到戴高乐将军那里……。
  “开始,固执的戴高乐将军只认为自己已经把欧洲人全部联合起来了,对任何动摇这个信念的消息,他都不相信。不过,当他听了我的汇报,知道这份情报来自美国副国务卿鲍尔那里,再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戴高乐将军急急忙忙赶往嘉纳,参加会议……”。
  法国情报处处长的这一段自白,清楚地说明他们如何进行窃听,窃取机要情报,以至改变了法国首脑对重要国际问题的决策。他们的窃听手段,要比当年清末的“二格格”韫和不知要高明多少。
  其实,法国的情报部门窃听别的国家机密,而别的国家的特工又反过来窃听法国的机密。
  法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由于屡遭窃听,干脆用有机玻璃建造了一个办公室,悬空吊着。人们在这个办公室里密谈,好几个声音发声器同时发出声音,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窃听。
  除了秘密窃听之外,还有公开的“侦听”。最为轰动的,要算是1983年的“007号班机”事件。
  那是在1983年9月1日凌晨3时38分,韩国航空公司的“007号班机”受到苏联战斗机发射的导弹的攻击,在萨哈林以西的海马岛附近被击落。
  这是世界罕见的攻击民航班机的事件。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起初,苏联方面“没有承认击落客机”。
  就在这时,日本自卫队公布了他们当时‘侦听”苏联空军战斗机与地面空军联系击落“007号班机”时对话录音。从录音中,可以清楚听见苏联战斗机驾驶员在向“007号班机”开火前几秒钟的话音:“瞄准目标!”“瞄准了!”“开火!“打着了!”
  在铁证面前,苏联方面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击落了“007号班机”。当然,他们又反过来揭露“007号班机”上装有低空照相机,偏离正常航道,在苏联上空秘密拍照……。
  不过,透过日本自卫队所公布的录音材料,却也说明日本的“侦听”范围是多么广泛,多么精密!
  我国国家安全部门曾多次破获外国间谍机关对我国进行窃听活动。
  在我国某地人迹罕至的山上,有一堆很不醒目的乱石。如不注意,从旁边走过,也不以为然。但是,它也未能逃脱我侦察人员的眼睛。原来,它的外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玻璃钢罩,伪装成乱石堆一般。在玻璃罩内,是一套重达250公斤的“地面电子信号自动截取设备”。它是某国谍报机关空投的,用来窃听附近的我国某军事基地的种种无线电信号。
  在我国某处边境,还发现空投的奇怪的“树”。远看,它象一棵热带树。其实,它的树枝,便是经过伪装的天线。这种树叫做“窃听树”,它的“树于”和“根”部,装有窃听设备,可以窃听从附近经过的军车声音,计算出我边防部队调动的时间,数量。
  在我国另一边境的电线杆上曾发现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板。边防战士爬上去一看,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气象实验用”。哦,大概是气象科技人员在做什么实验吧?战士们没有把它轻轻放过。经过仔细观察,发觉太阳能电池板的导线连结着电线杆上的一个白瓷瓶。这是在做什么气象实验?
  细细一查,弄清了它的真面目:原来,白瓷瓶里装着窃听感应器和窃听发射机!当电线杆上的电话线中有电话、电报、传真信号通过,那窃听感应器便能发生感应,窃取信号。然后,通过窃听发射机发射出去,国境线对面的接收站便收到了情报。不过,窃听感应器、窃听发射机长年累月地工作,用干电池的话,是不行的。怎么办呢?间谍便在电线杆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供电。当然,太阳能电池板很醒目,容易被人注意。于是,写上“中国气象实验用”字样,遮人耳目……。
  窃听器不断射出无线电波,终究容易暴露。间谍们求助于激光,研制“激光窃听器”:当人们在室内谈话时,窗玻璃随声波不断振动。间谍们在远处用一束看不见的激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到另一处的激光接收机。玻璃不断振动,接收到的激光也就时强时弱,把这强弱变化通过信息转换,便可获知人们在室内的谈话内容。
  激光窃听器用的是红外激光,肉眼看不见。激光窃听器的有效窃听距离,达500米。有趣的是,德国有一家公司大批生产激光窃听器,公开登出广告,向各国间谍机关高价兜售。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西方世界便在军队中流传一句名言:“注意!敌人的耳朵在听着你!”如今,这句话在西方世界几乎人人皆知,谁都要提防着“敌人的耳朵”——窃听器!
  音符里的情报
  在法国惊险故事片《沉默的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作曲家”的五线谱受到警察局的检查,结果发现,在五线谱的一个音符中,查出一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情报。
  其实,这样的事,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
  美国情报局曾截获一个克格勃间谍从美国寄往苏联的信,在邮票背面发现一个小黑点。经放大,看出一排排由5位数字组成的密码。
  这种技术,叫做“微缩摄影”或“微缩照片”。平常,你拍了1寸照片,可以放大为2寸、4寸、8寸;同样,也可以缩小为原面积的1/2、1/4、1/8。微缩摄影就是把情报缩小,便于秘密投递。
  微缩摄影在照相术发明之后,就有人研究了。1839年,英国人约翰·丹森用显微透镜做微缩试验,第一次把一张报纸那么大的情报,缩成一寸照片那么小。
  1860年,英国人大卫·布鲁斯特已能把报纸那么大的情报缩小到象一滴墨水那么小。
  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微缩情报得到了第一次实际应用。
  当时,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团团围困。法国政府便把长达3000页的情报,缩制到几英寸的胶片上,放在小盒里,捆扎在一只鸽子的尾巴上。鸽子从空中飞越了普鲁士军队的防线,来到法国军队那里。于是,法国军队把胶片放大,得到了关于孤城巴黎内的最详尽的情况。
  到了今天,摄影术已经非常发达,所以把情报缩小到只有一个音符那么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人们还在研究,把一个藏书100万册的图书馆内的所有资料,全部微缩,装在一只鞋油盒里带走。
  曾经发生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一个间谍从某园出境时,受到极为严格的检查,从他的行李到衣服口袋都查过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只得把他放走。谁都未曾注意到,他正在抽着的烟斗里,藏着一卷微缩胶片!
  现在,各国间谍都普遍采用微缩技术传递情报,这么一来,给公安人员出了难题:怎样才能搜查到那些只有芝麻那么小的微缩情报呢?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如果用一种氮激光器射出的波长为3371微米的紫外线激光,照射信件或书刊,那么“躲藏”在里面的微缩胶片会射出明显的荧光,暴露出自己的“面目”!
  “杀人伞案件”
  1978年9月7日,在英国伦敦,一个年近50的男人匆匆忙忙去上班,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他的右大腿被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用雨伞刺了一下。那大汉在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那个男人上班后,感到右大腿很痛,被送到医院。4天之后就死了。
  死者名叫格奥尔基·马尔科夫,本是保加利亚的一个剧作家,在1969年访问意大利时叛离了祖国,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他常常在广播中抨击保加利亚当局。
  由于马尔科夫是被雨伞刺死,于是这一案件便被称为“杀人伞案件”。
  奇怪,一个人被伞尖碰了一下,怎么就会丧命呢?
  马尔科夫之死,引起了英国警察当局的注意。法医解剖了马尔科夫的尸体,在他的右大腿肌肉中,找到一颗直径为1。7毫米的银光闪闪的小圆珠。经鉴定小圆珠上,有两个微小的孔,小圆珠的中心是空的,容积约为0。4微升。在小孔附近,找到蜡迹。估计两个小孔本来是用蜡封死的,进入人体后,蜡化了,小圆珠里的东西流了出来。
  小圆珠里装了什么东西呢?
  是有名的毒药氰化钾——‘山萘”吗?按照小圆珠里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