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节
作者:宫本宝藏      更新:2024-08-25 22:37      字数:4979
  苑估戳恕!薄  ?br />
  张参谋话音刚落,肖华匆匆走进来,“特急电。中央军委周副主席的。”
  肖劲光接过电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周恩来致郑洞国的一 封信: 洞国兄鉴:
  欣闻曾泽生军长正率部起义,兄亦在考虑之中。目前,全国胜负之局已定。远者不论,近一个月,济南、锦州相继解放,二十万大军全部覆没,王耀武、范汉杰先后被俘,吴文化、曾泽生相继起义,即是证明人民解放军必将取得全国胜利已无疑义。兄今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蒋介石纵数令兄部突围,但已遭解放军重重包围,何能逃脱。曾军长此次举义,已为兄开一为人民立功自赎之门,届此祸福荣辱决于俄顷之际,兄宜回念当初黄埔之革命初哀,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率领长春全部守敌,宣布反美反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赞成土地改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则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解放军必将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不咎既往,欢迎兄部起义,并照曾军长及其所部同等待遇。时机紧迫,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望与我前线肖劲先、肖华两将军进行接洽,不使吴文化、曾泽生专美于前也。
  周恩来
  一月十八日
  肖劲光看完顺手交给张参谋:“请机要科立即抄清送解参谋长那里,让他设法派人送进城去,越快越好!”张参谋领命转身而去。
  “周恩来同志亲自劝降呵!”肖劲光感叹了一句。肖华立即接道:“是呵,周副主席与郑洞国私交很厚,郑洞国该回心转意了。”
  “那当然好啊,兵不血刃,全是你肖政委的功劳嘛!”肖劲光打趣道,“不过,郑洞国好面子,也很固执,很难说呵!”“那就是愚忠愚孝喽!”
  肖华慨然大声说道。
  说完,两人都笑起来。
  郑洞国失神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里。
  “叮铃。。”电话铃响了。
  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地走过去,拿起电话筒,然后就势坐在那张转椅上。
  电话里有了声音,是曾泽生打来的。
  他没有吭气,不声不响地听着。
  曾泽生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并谈了他自己前前后后的一些感受。
  郑洞国仍然没有吱声。
  最后,曾泽生告诉他,共产党的一位姓刘的敌工部长要给他讲话。
  电话里传来了一位中年男子的声音,无外乎是劝他率部起义,告诉他决无其他出路。最后,这位姓刘的部长请他答复。
  郑洞国开口说道:“既然失败了,除战死以外,还有什么可说的。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语气虽然坚决,但声音沙哑。又颤又涩。
  电话挂断了。
  怎么办呢,想想刚才那个刘部长的话,也对,除了投降就是战死。
  死?他想到自杀。
  一个军人死在战场上,是英勇的,光荣的。假如十天前或者一个月前,最好两三个月前,去布置防线,被共军的一发炮弹炸死了,那他郑洞国,死得壮烈、死得欣慰。可是,今天这个局面,自己已然是败将一个,再不明不白地死去,他感到一种屈辱。他又不愿留一个兵败山倒、自绝天下的名身。
  那就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吧,和肖劲光拼个鱼死网破。
  但是,他怎么琢磨也是鱼死、网不破。
  他知道,突围出去没有可能。且不说外面肖劲光坚固的反突围防线和十多万军队,就说自己的这些饿军饥兵,让他们跑也跑不动呵,何况共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军心已经散了,听到枪声就两腿打颤,见到共军就想举手保命。
  如何能突出去呢!
  天亮了。长春城这两天反倒静下来了。
  参谋长杨友梅走进来,他费尽心思,也无法挽回局面。
  “钧座,突围是突不成了,是不是派人。。”
  郑洞国全无表情。
  “钧座,部队已经有些失控了。有的团、营、连、排长都在自谋出路了。”
  杨友梅进一步说。
  郑洞国抬眼看了看杨友梅。
  杨友梅再趋前一步:“钧座,败军降将自古有之。您镇守孤城达半年之久,这败不在您。何况国民党大势已去,您看“他们要抓我,叫他们来抓好了,我还能怎么样?”郑洞国喃喃说道。
  杨友梅明白了这位主帅的意思。他是要个体面的下台呀。
  郑洞国慢慢合上自己的眼睛。他累了。
  杨友梅转身出来,他要以参谋长的身份,最后为他的司令长官办一件事情,他知道他的军旅生涯将随着这件事情的结束而结束。
  肖劲光听完唐天际的汇报,说道:“给他一个面子吧,到时候整个长春都解放了,一座中央银行大楼还能怎么样?”
  陈伯钧在一旁说道:“是不是郑洞国又在耍什么花招哟!”
  肖劲光想了想,说:“他还会有什么花招呢?应该说没有了。何况周恩来同志亲劝其降,难道他是个傻子不成?”
  “尽管如此,对中央银行大楼的包围还是要严密组织,以防万一。”陈伯钧说。
  肖劲光转身对作战科长岳天培说:“告诉解参谋长,新七军的条件,全部接受,请他严密组织部队接防并按原计划布置长春市的卫戌工作。至于中央银行大楼,让独七师上,到时我们亲自去。”
  岳天培领命去了。
  “天际同志就这样去安排吧!”
  “好的。”唐天际也转身走了。
  肖劲光对陈伯钧说:“我们到前面去看看!”
  “走!”
  两人出门上车。
  长春市郊满是明媚的阳光。
  1948 年10 月21 日。
  肖劲光早早起床,匆匆用过早餐,带领司令部一班人马,直奔中央银行大楼旁边的临时指挥所。
  新七军两天前就放下了武器,按照敌参谋长杨友梅的要求,郑洞国将在今天早晨率卫队投诚。
  中吉普穿行在静悄悄的长春市区。几天前这里面还是一片混乱。而今天的长春市已经井然有序,虽然居民大都还是关在家里,市面上冷清了一些,但已经没有了吆喝声、打骂声,或为一把玉米面拼抢造成呼救和乱枪的响声。
  来到临时指挥所,肖劲光跳下车,询问了独七师师长关于大楼内的情况。
  正当独七师师长准备给肖劲光汇报的时候,中央银行大楼突然响起了急骤的枪声,长春市的上空,出现两架低空盘旋的飞机。
  “怎么回事?”陈伯钧立即站起来。
  肖劲光向指挥所门口走了几步,平静地听了一听,转身对岳天培说:“派通讯员到前面去看一看,迅速回来报告。”
  岳天培立即转身安排。
  枪声比刚才更急、更紧,飞机的盘旋声十分刺耳。。
  中央银行大楼。
  郑洞国的卫队按参谋长杨友梅的安排,在队长的指挥下,漫无目标地一齐放枪。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国民党统治在长春的终结。
  郑洞国打开报话机,直接向蒋介石作了最后的交待:“校长,校长,我是郑洞国。学生自守长春以来,殚心竭虑,拼死以战、无奈。。现曾泽生叛变,李鸿投降,学生弹尽粮绝,退出中央银行大楼。。”
  放下话筒,郑洞国瘫坐在沙发里。
  是呵!枪林弹雨二十年,在这样一个时刻,以这样一种方式画上句号。
  他心里不是一片空白,那还能有什么呢?
  杨友梅叫过几个警卫,护拥着郑洞国往中央银行大楼大门走去。一步一步迈向绝望的难堪。
  中央银行大楼的枪声停了。
  一面小白旗导引着郑洞国和他的卫队,从中央银行的大门走出来。
  两位将军碰面了。肖劲光在车上,郑洞国在车下。两人谁都没有说话。
  四家子村。第一兵团司令部。
  长春和平解放了,男女老少笑逐颜开。家家杀猪宰羊,户户打米磨面,庆贺这样一个历史性战役的伟大胜利。
  肖劲光穿着一件缴获的美式军大衣,和肖华一起正在等候他们的特殊客人。
  “笃、笃。。”外面汽车的喇叭响了。显然是客人来了。
  肖华连忙站起来向院子里走去。
  门开了。一阵冷风吹进来。
  郑洞国出现在门口,他身穿一身合体的美式皮夹克,戴一副白色的手套,衣冠整齐,丝毫不失军人仪表。
  然而,他的步履是沉重的。走路的姿势,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脸上全无表情。
  “欢迎你!”肖华伸出手来。
  郑洞国连忙取下手套,表示谢谢。
  来到肖劲光面前,没等肖华介绍结束,郑洞国脚根一靠,抬起手,向肖劲光敬了一个标准的军札。
  肖劲光前迈一步,把手伸向郑洞国。
  东北战场的两位副帅,长春战役的两位兵团司令长官,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场合握手了。
  “我受中共中央和东北军区的委托,也代表第一兵团欢迎你,郑洞国先生。”
  郑洞国怔了下,好熟悉的乡音!这声音充满大度、诚恳和真挚的善意。
  这一句普通的长沙“官话”,撩起了郑洞国的无限情思。他弄不明白,自己当年也是像这位老乡一样抱了救国救民的大志走出乡关,投身革命的呀,今天怎么就站在了这样一个位子上呢?一种莫名的忧虑和愁绪顿时袭上心头。
  “郑先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对你十分关心。周副主席给你的信收到了吗?”肖劲光说。
  “没有。”郑洞国抬眼疑惑地望着肖劲光。
  “哦?”肖劲光一面把郑洞国让在身边的一张空椅子上,一面兑:“曾泽生将军起义之后,周恩来副主席以私人名义给你写了一封信,用电报拍过来,我们即时派人送进城去。可能当时城里太乱。没送到。”
  “哦——”郑洞国轻轻应了一声,点了点头。他感到有些遗憾。
  主人客人都到齐了。
  肖劲光请大家一起人席,并对郑洞国说:“请先生来坐坐,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一杯薄酒,几道家常菜,表示欢迎。”
  郑洞国也没有客套,默默坐到桌前。当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席间,大家围绕着郑洞国的以后和将来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希望郑洞国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为人民解放事业作贡献。
  但郑洞国已是心如死灰,再三表示,“如能留得余生,便回湖南老家耕织餬口。”
  酒饭毕。
  大家握手告别。
  郑洞国站在肖劲光面前,拉着肖劲光的手说:“谢谢你!”
  肖劲光和郑洞国分手了,当他们再见面的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他们都担负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为了民族的振兴努力奋斗。
  东北的深秋。
  天空蓝得出奇,几朵自云飘浮在远处的天际。偶而还有声声雁叫横过天空。
  大地已经开始收藏,为明年孕育一个更加灿烂的希望。
  送走郑洞国的第三天,肖劲光接到总部命令,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会战。
  东北全境解放后,肖劲光又立即率部入关,奔向了如火如茶的平津战场。
  第十二章 跨黄河涉长江 劲旅扫残敌
  辽沈战役告捷,敌我力量的对比及双方态势的优劣,较决战以前,已完全倒置过来。国民党及其军队大势已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己胜利在握。
  中共中央军委电令:人民解放军东北主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从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8 年11 月,肖劲光率领由第一、三、六、十等四个纵队组成的第一兵团,日夜兼程南下平津。
  11 月4 日,蒋介石急召华北“剿总”傅作义直飞南京,面商对策。
  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此时尚有五十余万人,分布在东迄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长达五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上。面临着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
  根据整个战局发展,尤其是淮海地区两军紧张对峙的形势,蒋介石为加强长江防线,主张放弃平津,要傅率部南撤。
  但傅作义对蒋介石吞并和排斥异己深怀戒心,不愿南下而愿在必要时西撤绥远。
  蒋介石一方面碍于傅作义固执,同时也考虑到共产党东北野战军起码要三到六个月休整方可入关作战,华北的形势还有回旋的余地,故而同意了傅作义的要求。
  于是,傅作义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同时,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