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散发弄舟      更新:2024-08-20 15:20      字数:5037
  泰丽·柯兰基罗初到芝加哥《每日时报》做实习记者的时候,本市新闻采访主任给她的工作指示是:“每天阅读时报的每一个字。”
  泰丽依着指示做,结果于1944年10月10日下午在分类广告里面发现了三行小字。她用黑蜡笔把下面的小广告圈起来,放在魏汝殊主任的桌上:
  悬赏五千元寻找1932年12月9日杀害警官伦第的凶手,请于每日下午12时至7时致电话Gro.1758号。
  她说:“里面可能有文章。”
  魏汝殊表示同意,并召外勤记者占姆·麦奎来,指示他说:“查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麦奎不久便向魏汝殊报告:“登广告的是一个名叫狄丽·马哲克的妇人。她的儿子祖贻于11年前因为杀了一个警官,被判徒刑99年,现在卓烈埃特监狱。”
  魏汝殊说:“查查这妇人哪里来的5000元。你也许可以写出一篇文章。”
  他说得果然不错。数周以后,这件事便轰动了整个芝加哥。
  外勤记者麦奎在10月的某天下午寻到狄丽的时候,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矮小的妇人,发已微白,斯拉夫种族的高颧骨上显出老态,肩头下垂,显然是操劳过甚的结果。她用生硬的英语慢慢地说:“祖贻是好孩子。祖贻没有杀过人。”
  麦奎问她有证据吗?她说没有,因为唯一的证据已被陪审团否定了。这便是她要登广告的原因;她悬赏寻求杀害警官的真凶,想由此证明她的儿子无罪。她已储款5000元以待。
  “你这笔钱是怎样来的呢?”麦奎问。
  狄丽说:“我夜间在城里一座办公楼揩洗地板。自从我儿子祖贻坐牢以后,我一直揩了11个年头。”
  狄丽的丈夫在牲畜栏做工,但常常无工可做。她知道要用金钱探寻真相以求祖贻的释放,不能靠丈夫的收入,因此便从事这份她唯一能够找到的工作。她用两手两膝,替一座办公楼揩洗地板。每夜做八小时,每周做六夜。这样她揩了11年——3500个辛酸的夜晚,数不尽的大理石地板,海洋一样的肥皂水,这样过着心痛腰酸的冗长岁月。可是她的勇气从未受挫。要积存5000元是须要揩洗很多很多地板的,但现在狄丽已经有了这笔钱了。
  “你登了广告后有人找过你吗?”麦奎问。
  狄丽摇摇头。她说从前也曾登过一次,赏格是3500元,当时没有人答复。
  麦奎回报馆后,把采访到的报告了魏汝殊。
  “这孩子真的无辜吗?”魏汝殊问。
  麦奎说:“这正是我所疑虑的事。老太婆深信他是无罪的。”
  魏汝殊下了断语:“最好从这个角度调查。如果这孩子是清白的,就让我们来营救他吧。”
  麦奎和时报另一个外勤记者花了十个半月来发掘隐秘着的证据。狄丽继续洗她的地板,每星期把积蓄存入银行。
  这件污秽的案件开始于1932年12月9日的下午,在一家名叫维拉的中年妇人开设的地下小酒吧。那天下午2时45分,刚下班的巡逻警官伦第踏进这间非法酒吧,由维拉亲自招待。就在这个时候,两个持枪的大汉闯进来。他们见有警察在场,大为吃惊。当时伦第是穿着大衣的,要摸出手枪不是易事。他正要抻手去掏枪,进来的两个人已先向他开枪,随即逃走。伦第被打死了。
  警察局长下决心要抓住凶手。
  狄丽的儿子祖贻是一个机工的助手,他家离维拉的地下酒吧一哩之遥。那天下午他未上工,更足未出户,因为他的妻子快要分娩。他先替妻子整理一些家务,后来他所定购的一些煤炭于下午二时半运到,因此到了2时45分他还在把煤炭铲入地窖。三个领人曾在法庭证明这一点。
  可是祖贻和他的妻子误了一着,因为他们当时不知发生了枪杀案,也不知警探正在疯狂搜索中,所以当夜有一个老相识来敲门,说自己碰到了麻烦事之后,他们便让他在家中住宿。还有,他们把这件事告诉邻人,其中一个邻人便向警方报告。
  祖贻个子太瘦小,相貌也跟两个枪手的特征并不符合。当时有两个曾目击逃走中的枪手的人确定地说,祖贻不是两人中的任何一人,维拉起初也说祖贻不是;可是后来经过警方和她私下谈话一番之后,她就改变了初衷,说祖贻便是两个杀人者之一。也只有维拉一个人在法庭指认他是凶手。
  麦奎还查出,在祖贻被判罪之后,法官曾告诉其家人说,他深信这是一件大冤案。法官曾想纠正错误,但在有机会重审本案之前便逝世了。
  祖贻的妻子常带了婴儿探监,母亲狄丽也跟着一同前往。狄丽设法鼓舞儿子;她告诉他,等她赚够了钱之后,一切总可解决。祖贻在狱里也努力工作,学习簿记和速记法。
  5年后的一天,祖贻的妻子单独到监狱去。她说:“祖贻,我知道你是无罪的,但你永远出不了狱,而我们的孩子在家需要有一个父亲。目前有一个男人向我求婚,所以我要跟你离婚。”
  狄丽认为这是不应该的。祖贻已经够苦了,没有了海伦,生活更难以忍受,可是她一言不发,只是继续揩地板。
  经过细心的调查和大量的工作之后,时报请了一位律师,把两个记者辛勤发掘的事实搜集起来。州赦罪委员会进行了详尽的复查后,向州长建议即刻把祖贻释放。
  1945年8月15日那天,祖贻从卓烈埃特监狱大门走出来。狄丽在高高的石墙阴影下等候着,双手围抱着儿子。她没有哭。那天晚上,她家的厨房里有一个小小的家庭晚会。狄丽备好一切祖贻最喜欢的东西。祖贻坐于桌首,母亲站在他的旁边,替他把盘子装得满满的。
  时报没有接受狄丽的5000元赏金。这笔款仍由她保存。她说有一天也许祖贻需用。可是直到如今他都用不着:他当了一个厂家的秘书,过着新的生活。
  狄丽已无他求:她的儿子自由了。
  
  Number : 2326
  Title :博学的首相
  Author :
  Issue : 总第 2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梁炽基
  公元10世纪,波斯首相伊思曼是位博学之士,藏书达11。7万卷之多,无论是出征或是出巡,总带着那些书随行。他的书分由四百匹受过训练的骆驼驮运,并按字母顺序排行。赶骆驼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首相需要什么书,他们都能立即找出来。
  
  Number : 2327
  Title :墓志铭
  Author :
  Issue : 总第 2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钱星博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美国名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啦!
  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克拉克盖博的墓志铭:
  重返安静。
  
  Number : 2328
  Title :洞察力
  Author :
  Issue : 总第 2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这一天很暖和。法国侦探小说作家乔治·西姆农和他的合作者马塞尔·帕尼奥尔沿着圣日尔曼大道散步。西姆农忽然吹起口哨,惊叹道:“上帝,她一定非常可爱!”
  “谁?”帕尼奥尔问道,“我只看到几个小伙子。”
  “她在我们后面。”西姆农从容答道。
  “而您能够看到她?”
  “不,我看不到她。”西姆农微笑着回答说,“但我可以看到走过来的那些男人眼里的神色。”
  
  Number : 2329
  Title :从打喷嚏镜头开始的事业
  Author :邵牧君
  Issue : 总第 24期
  Provenance :艺术世界
  Date :1983。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美国电影史教授阿瑟·奈特说,电影是于1893年始于“一次戏剧性而又形象地描述一个人打喷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从1893年芝加哥举行的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四百周年而举行的盛大世界博览会开始的。为了使个博览会更加丰富多采,博览会的筹备人员派人去纽约同“电影视镜”的发明人爱迪生联系,要求爱迪生同意在博览会上展出他这个尚未公诸于世的绝妙玩意儿,并专为博览会提供一些“影片”。爱迪生表示愿意接受这个要求。
  1893年2月1日,爱迪生花了六三0·六七美元,在新泽西州的西奥朗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摄影棚。那是一个桥形的建筑物,底部有一个转轴,可以使这个长方形平台跟随着太阳转动,因为那时还没有人工照明,拍摄时全靠阳光。平台上正对阳光竖起一块墨黑的景片,演员就站在这个象煤窖似的背景前表演,所以拍出来的画面真是黑白分明,反差极大,根本不存在任何中间影调或层次。当时人们需要的只是尽可能清晰的影象,看着它活动起来,真令人兴奋不已。
  在平台演出的当然不可能是专业电影演员。那时玛丽·璧克馥还未出生,卓别林也只有3岁。于是爱迪生就去滑稽剧团找来了杂耍演员弗列德·奥特,要他在摄影机前演出他的拿手绝技:招之即来的喷嚏。
  奥特身材高大,打起喷嚏来强劲有力,在美国东部是赫赫有名的。这回他被请到摄影机前面,对准了太阳。狄克逊作好了开拍准备……但结果却全无动静——奥特的喷嚏竟然打不出来了。
  于是,狄克逊急忙差人去取来了世界上第一件电影道具:一盒鼻烟。
  奥特使劲闻了半天鼻烟,他那套闻名遐迩的喷嚏机制不知怎的仍不见发动。鼻烟不灵,就换上了胡椒粉。喷嚏迟迟不来,胡椒粉的用量就急速加大,弄得奥特咳嗽不止,涕泪满面,可恶的喷嚏却仍全无踪影。胡椒粉里掺上了鼻烟,一肌强烈的辣味几乎使奥特陷于窒息,催出了更多的眼泪鼻涕,直忙到日落西山,眼看打嚏无望,才结束了第一天的拍摄日程。
  上天保佑,奥特第二天终于在摄影机面前打出了喷嚏。在拍摄这段片子时,奥特是坐在一张桌子后面,狄克逊让一个小伙子扮演一个顽皮的侍应生在奥特背后摇晃一盒胡椒粉。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噱头,也是电影情节的最初雏形。一部50英尺长的戏剧性而又形象地描述一个人打喷嚏的“影片”宣告了电影诞生!
  尽管爱迪生的摄影棚和这批世界上最早的影片是专为芝加哥的盛典赶制的,但直到博览会结束,“电影视镜”却始终没有制作出来。这架机器直到1894年才宣告完成。4月6日,这批“电影视镜”运抵纽约,8天后,在百老汇大街1155号开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电影厅”。投资人是爱迪生。正是在爱迪生主持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电影企业。
  
  Number : 2330
  Title :囚禁与写作
  Author :
  Issue : 总第 2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对爱好自由的人来说,坐牢当然是一种不幸的遭遇,但许多人却在囚禁中写出了不少著作,其中有些还是作者一生中最成功、最有影响,后来成为人类宝贵遗产的经典作品,这类情况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曾出现。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国后,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对方俘获。他在热那亚的监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人笔录,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是遭到陷害,被关在监狱里时写成他那本名著《唐·吉诃德》的。
  法国作家、思想家伏尔泰因作诗讽刺了王室,被关进著名的巴士底监狱。在狱中,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国作家、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沙俄当局押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里。在那里,他写成了杰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诽谤罪”入狱,在狱中写了不少留传至今的作品。
  德国革命作家弗利德里希·沃尔夫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内战,途经法国边境时被捕。在维内集中营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写成了历史剧《博马舍》。
  至于美国的欧·亨利,与其说他在囚禁中写了不少作品,倒不如说他是因为坐牢才成了作家。因为他在蒙冤入狱之前,整天为生活奔忙,无暇安心写作。在狱中,他以犯人们讲的各种故事作为文学创作的原料,开始给一家有名的杂志投稿。在三年监禁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十二篇短篇小说。他的笔名“欧·亨利”就是在监狱里起的,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竟不知道作者还有个原名叫威廉·锡特内·波特了。为此,美国作家戴尔·卡内基曾幽默地说,如果你想写出一部精彩的作品,最好的办法是在街上随便打伤一个行人,以便得以入狱。
  当然,在狱中从事写作的不仅仅是文学家、思想家或旅行家。
  纳粹党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