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4-08-05 09:41      字数:4775
  纬系淖婺冈诤蠊狄蚓鹿绕恫〗槐贫鞘馈@钤凭⒗钷攘叫值苤荒芙夏敢盘宀莶萋裨嵊诤蠊瞪礁凇<妇悸牵钤凭龆ㄌ幽训较愀郏F笱罢业揭桓霭采碇亍5蹦甓荆钤凭潜鸢埽偶倚。掖易撸缢端蓿妇柘眨沼诹麽愕搅讼愀郏犊科蘧俗测旨胰ァ!?br />
  李云经一家到了香港,初得安定,却不料因身心交瘁体质虚弱,李云经的肺病有所加剧。少年的李嘉诚在香港只断断续续地读了几个月中学,便只好干起“小公司”的生涯来了。继之不久,在1941年12月25日夜,也就是“圣诞节”之夜,香港又沦入了日寇的魔掌之中。已经懂得民族苦难和生活艰辛的少年李嘉诚,曾经目睹香港沦陷后那一幕幕目不忍睹的悲惨场景和日寇的罪行。在少年李嘉诚心底里,埋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仇大恨,也在
  那残酷的现实下,造就了中国人所应持有的民族气节和风骨。真个是“祸不单行”。李云经先生因肺病恶化医疗不治,而过早地离开了这个多灾多难、报国无门的人世。而赡养母亲和弟妹的生活重担,也就过早地压到了少年李嘉诚的肩膊上。这是难忘的1943年!得力于舅父庄静庵的关照与扶持,得力于母亲李庄碧琴茹苦含辛地操持着那个贫穷的家,李嘉诚走向社会,走向入世进取的人生、艰辛备尝的创业道路。李嘉诚的脑际,经常重现着父亲、母亲、长辈以及课本中的谆谆教诲“中国应该富强!如果老是贫穷、衰疲、落后,就会经常被世界列强侵道路。
  震惊世界的大业绩来的!”
  “做人必须有骨气。有骨气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
  “人不怕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做一个人,失意时不能灰心,得意时不可以忘形!”
  “没有知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业的”
  李嘉诚开始在舅父经营的公司当学徒;后又到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继而又到一家五金厂做工。随后又到一家小塑胶公司当业务推销员。到了1948年,由于他的刻苦耐劳,聪明勤奋,他成了小公司内的业务经理。随后又升为总经理。这对李嘉诚来说,是一个意志磨炼的严酷阶段。
  “二战”结束后的香港,市民们在重建家园,祈望美景,百废俱兴,百业待展。只要是一个能捱苦的人,终能打工糊口,勉强生活。
  “二战”后,中国内地又发生内战。许多有钱人又纷纷从内地移居香港,给香港带来了许多资金。英国等投资者也对香港投放了许多资金和技术、设备力量。当时的塑胶工业是欧美各国的一门新兴工业,刚处于发展阶段。香港市民在为发展工业、贸易,改善民生而艰苦奋斗。经历井饱尝过战乱、贫穷、饥馑、流离、失学的李嘉诚,更具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精神。在那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脚踢”的生活,“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返家来”。他“赤手空拳闯世界”,懂得“严以律己,节衣缩食”。开始学习到一些有关市场、客户、销售、消费心理等商品经济的知识、意识和能力,也认识并结交了一些朋友。那时,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我对自己所要做的事都全力以赴。”“其间甘苦备尝”、“苦况难能为外人所知道”。李嘉诚就是这样地走过了他人生事业的第一步。
  第五章万里长江
  在1950年积攒了7000元美金(约5万港元)。他是有抱负的。他认识到,长期给人家打工不是办法,他尝试着走自己独立经营的道路。
  于是,他持小量资金,开始自立门户,初创“长江塑胶厂”。是年李嘉诚才22岁。
  他之所以一开始就给工厂取名“长江”,乃存有这样的构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浩浩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取这个厂名,既寓有炎黄子孙饮水思源怀念家国之意,也寄托激励自勉之情。长江奔腾不息,不择细流,而终成其大。而做人,就需要像长江那样,有容人的雅量和胸怀,能同胸怀开阔的人共事,这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于是,年青的李嘉诚开始了他事业的奋斗史。
  从事塑胶业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和香港市场的需要。这门新兴的工业制品价廉、耐用、美观,前景广阔。开始,他的厂从事的是一些家庭日用品、玩具、塑胶花的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尚能立足。但毕竟是小工厂。由于资金不裕,在设备、技术、人手方面不时都感到“捉襟见肘”。在生产、销售中仍处于困难重重之中。在一段时间内,工厂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又借贷无门,几至濒临危困。
  于是,他千方百计多渠道地筹集解困的资金和办法。他一方面坚持上夜校进修,学习英语,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与经验,学习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一方面积极研制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争取订单。他咬紧牙根,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与困难的环境搏斗。
  “时来风送膝王阁”。机缘开始向李嘉诚招手。
  他在一段时间内所作的资金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终于迎来了香港塑胶花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北美、欧洲各国市场迅速掀起了塑胶花“热”。塑胶花新制品,广为当时的住宅、商业大厦、酒店、文化娱乐场所所需要。在一期新英文版《塑胶》杂志的启迪下,为了学习和创新,李嘉诚在1957年初,专乘飞机到意大利考察。从中了解市场需要,也学习了有关的先进技术设计、制模、调色、枝叶配套等要领,买回了当时备受欢迎的如绣球花等等新品种。而后埋头投入研制创新,以适应市场需要。潮州人一向以心灵手巧著称,且有善于制作巧夺天工的美术工艺品的优良传统。为了工厂的生存与发展,李嘉诚和同事、工人们一起,全力以赴,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塑胶花的需要,李嘉诚将原来的工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就这样,靠产品创新,价廉物美,靠质量和信誉,他公司的产品,逐渐引起
  了市场和客户的注目。在一个时期内,公司的订单猛增,销路广阔,形成了应接不暇之势。李嘉诚,又一次踏过困境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公司的业务和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盈利增加了,资金逐渐充裕了,也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了。信誉有了,求贷也就不那么困难了。终于,有一回,有个外国商人前来订货,需要量较大。李嘉诚就只好对客商坦诚相告了:目前,公司的资金还较拮据,要求对方先行支付一笔货款。李嘉诚的坦诚和信誉感动了那位客户。外商说:“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的签名就是最好的保证”,“不需要再找什么担保人了”。于是双方满意地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李嘉诚的塑胶花业,经过几个回合之后,一举在香港“独占鳌头”。当时的报刊称誉李嘉诚“给香港的塑胶业带来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机缘吧。
  到1958年(李嘉诚30岁),李嘉诚所辛勤积累的资金已经达到港币100万元。这可谓之“三十而立”了。
  此后连续的7、8年,李嘉诚所从事的塑胶花、玩具业,都继续呈现兴旺的态势,给他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实际收益。香港的传媒界企业界给了他“塑胶花玩具大王”的美名。李嘉诚也因此积累了较为充足的资金和企业经营的经验。
  回首这一段人生经历时,李嘉诚深有感触地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而事业给了他的深刻体会是:“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没有就此停步,更没有倒退。没有因为初步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没有躺倒在享受人生上。他又在思考着如何更进一步的进取了。
  在大力发展塑胶花业的同时,1958年他在香港开始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1960年在柴湾又建造了一座大厦。那时,香港正处于地产业的低潮期。自己建造厂房比租赁来得便宜、实惠。李嘉诚看到,在世界上,香港社会情况是比较稳定的,它正从转口贸易港逐渐迎来工业大发展的新阶段。而港岛居民的增长率也在快速增加,商贸业也在迅速发展。而香港面积不大,有许多土地还亟待开发,香港市民需要大量住房、工业厂房和商住楼宇,发展房地产业将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这时,他手里已经积聚了有一亿港元的资金,必须主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发展新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他开始问津地产业,向地产业进军。
  1967年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也发生了市民“骚动”事件。那个阶段,香港社会人心波动。在1965年前后,香港多家银行出现市民挤提现象。到1967年左右,地价纷纷下跌。地产市场有价无市。许多企业家、商号和有钱阶层的人,纷纷以低廉价钱卖掉工厂、商店、住宅,争相抛售物业、地产,跑到外国另谋发展去了。
  这个时候,李嘉诚却有自己独到的政治眼光。他倒认为,祖国内地不可能长期的动乱,困难是暂时的。许多港人“弃船他去”,正是“人弃我取”发展事业的大好机会。大多数香港市民需要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而中国政府也在努力维护香港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香港。香港自有它特具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投资、经营环境。于是,在认定发展方向后,他集中了主要资金和主要力量,趁香港地产低潮时期,大量购入地皮、旧房。积极积聚力量,等待发展时机。在继续经营工厂生产的同时,他先后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厂房和商住楼宇。在当时的许多香港人看来,李嘉诚是“在冒着风险”,是很缺乏安全系数的,甚至说不定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和失败。但毕竟李嘉诚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当有不少人对局势持悲观、恐惧、失望心态时,他却等待着“否极泰来”。在同一时期,香港也有不少商人竟相投向地产业,都在各自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从1968年到70年代初期,李嘉诚已经先后在33个地盘上大兴土木了。到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内地政治气候,已开始从阴、多云到转向晴,社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安定。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开始实现中美邦交正常化。这些国际的大环境和中国内地的大环境,都给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有利的条件。李嘉诚看准并抓住了这一个大好时机,他决定适时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属中小型地产公司)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1972年7月31日宣告正式成立。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在他手头,已经积聚了相当的资金。在20多年的经营奋斗实践中,他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过的第一关便是资金”的道理,已经有了切肤之痛的深刻认识,他认识到,他所要发展、经营的地产业,也即当今世界认定的“第三产业”,是一个能够产生无形效益创造巨大财富的产业部门。李嘉诚认识到,经济迅速发展的香港需要着更多的现代化工业厂房、商业广场和大厦,人数激增的香港市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收入的增加,也需要着有更高档次更为舒适的楼宇居
  室,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前些年香港地产市场处于低潮期的时候,他凭藉过人的眼光,已经比同行业的人走快走先了一步,1972年间,他已拥有35万平方呎的楼宇面积,还有一批地盘在大兴土木。这个时期的李嘉诚,事业根基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长期的社会商业实践中,也已培养了他具有一种过人的敏感性和悟性,锤炼了他精明干练的能力。
  “长实”成立之后,李嘉诚又决定向香港交易所申请推出股票上市。他希企通过实现股分制经济形式来发展“长实”,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1972年11月1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准在香港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法定股本2亿港元,
  实收资本8400万元,分为4200万股,每股2元,升水1元,以每股3元价格公开发售。由宝源投资公司及获多利公司包销。当时,认购者十分踊跃,超过发行额的65。4倍,结果只好用抽签的办法予以解决。这在香港股市史上是罕见的。
  李嘉诚,从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的时候起,就下决心要攀登“香港地王”的高峰,并明确地以香港老牌英资素有地王之称的“置地”公司,作为竞争的强大对手和目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