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4-08-05 09:41      字数:4791
  人一起参加了庆典大会和妈屿海湾大桥的开工仪式。他再一次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江泽民。
  1992年3月11日,李嘉诚被中国国务院聘为首批香港事务顾问(44位顾问之一)。李鹏在颁发聘书仪式上说到:“90年代是我国推进统一大业的重要时期”“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是中英两国的共同目标,也是香港500万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李鹏祝愿各位顾问“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在香港事务中的影响,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为香港居民的长远利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翌日(1992年3月12日)也亲切地会见了首批应聘的香港事务顾问。江泽民强调说:“一国两制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是一项长期的坚定不移的国策。”
  李嘉诚回到香港之后,许多新闻记者纷纷采访了他。李嘉诚回答说:“我当港事顾问,决不会说假话,决不会只报喜不报忧。我一定会为香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尽力。”
  1992年4月28日,李嘉诚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为他而举行的名誉博士学位授衔仪式。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又一次先后地会见了他。江泽民总书记尤其希望李嘉诚先生和香港各界人士一起,在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李嘉诚表示,“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的前途也充满信心。”
  香港“长实”系集团,在这一年的3月27日向香港市民公布1991年的业绩。分别有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单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盈利就达48。6亿港元,创“长实”历史新高点。
  在此之后,李嘉诚先生表示,今后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长实”系的主要公司上,并且争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到中国内地去看看,适时考虑对祖国内地对上海等地的投资等等。
  1992年4月13日,李嘉诚以个人名义,向在港的日资财团购入了在尖东的新文华中心,正式达成买卖合约,成交价18。5亿港元。由于近期香港的商厦呈转旺迹象,故而在尖东的物业成为各个财团的狩猎目标。李嘉诚的这次购入,是由新注册的凯富来有限公司进行的,作为收租长线持有。紧接着,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加拿大怡东(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联合,成立了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5月1日晚在深圳举行了合同章程签订仪式。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从事工商业、地产、金融、交通、通讯、能源等的经营。注册资本为2亿港元。据有关权威方面评论,这项行动是李嘉诚向国内大规模投资的标志,显示了李嘉诚的信心。与此同时,许多香港商人对内地刚刚起步的房地产业引发起了浓厚的兴趣。有许多商人纷纷跨过深圳河,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入内地的房地产市场。除多数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外,并出现向华中、华东、华北地区投资的趋向。它的显著特点是投资内容已不再限于在中国四大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建设生产厂房,而开始朝向商用住宅、写字楼、生活园区、旅游区等方面的综合性开发方面发展了。香港商人普遍认为,内地刚起步不久的房地产业、物业投资具有相当高的投资价值,对国家对香港对自己都有利。
  在李嘉诚的家乡潮汕地区,随着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大量侨资、港资、台资的投向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华侨、海外华人支援故里乡样亲人的方式,也从过去的捐赠教育、卫生医疗、文化艺术、体育及修桥造路等社会福利事业方面转到投资家乡建设上来,转到以兴办实业来推动故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5月初,据汕头市潮州市所提供的数字表明,旅外潮籍同胞在潮汕地区兴办的“三资”企业已有1800多家,投资总额达5。7亿美元,超过了捐资总额,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第三章有口皆碑
  李嘉诚已经在香港定居了56年,为他所从事的事业顽强的奋斗、进取、拼搏了56年。他亲身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香港的建设史和发展史。几乎在香港的许多地方和角落,都留有他流淌下的心血、智慧、汗水和足迹的深深印记。56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说是转眼的一瞬。可56年,也是一段漫长的、历经坎坷曲折的岁月。但是,他终于成功了!他缔造了以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长实系集团这么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多元化的企业,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对香港经济的繁荣发展、对祖国四化大业的推动、对沟通世界各国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发展与合作,作出了他的杰出贡献。
  开始投入社会的李嘉诚,是赤手空拳的,没有靠山,也谈不上资金。他凭藉的是中国人的志气和吃苦耐劳的力量。在50年代的第一年,他才自立门户,创办“长江”。但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塑胶厂。只有从1958年到1964年,他才开始取得很大成绩,成了“塑胶花玩具大王”。他凭藉的是辛勤、智慧、才能、环境和机遇。
  李嘉诚1958年开始问津地产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直到1972年7月,才成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同年11月1日推出“长实”股票上市,到1979年才成为名声卓著的“地产大王”。以至到后来的入主“和黄”,被评选为香港的“风云人物”,名列香港首富等等、等等。
  香港众多的中下层人士,到底对李嘉诚先生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和评价呢?有人说:“个人道德品质的高尚,再加上事业的成功,李嘉诚逐渐成为香港大众心目中的成功形象。”有人说:“李嘉诚和‘长实’集团是香港社会一项宝贵的难以估量的财富。”
  一位在港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企业家,在新界豪景华园青龙楼酒店宴请故园的师友。这位林先生指着附近一幢幢没亮着灯光的楼房对作者感慨说:“看,这许多高层楼宇都是×××的业物,好些年了,还都未能卖得出去,这是因为他为人的名声不好!而李嘉诚先生的物业,尽管照市价来说也并不平宜,但它够料、质量高、信誉好,往往成为抢购的对象。”在商品经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香港,对一个人的商业道德及信誉竟至于如此的推崇,使人们得以深一层地去认识和理解香港市民的价值观、道德观;也使人们明白了这么一个真理,钱是谁也需要赚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信誉比金子还宝贵!”李嘉诚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所建立起来的“信誉”,深得香港市民的信赖与尊敬。这可以说是他赢得成功的一个“谜底”。“李嘉诚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家教甚好。很重视提高华人信誉,热爱乡土。希望中国强大富裕!我们有困难找到了他,他都接见,尽力给予解决。他成了大富豪了,也从来没见到他用脸色和鼻孔使气!”一对年过七旬的香港潮籍老夫妻如是娓娓动人地述说着。
  “李嘉诚是一个很念旧、很重视朋友的人。”一位年过花甲的先生,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李嘉诚突然听到几十年前一位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因病辞世了。那位老朋友的家境不算好。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人事更迭,由于环境、事业、地位的悬殊,当然当事人不敢贸然地去求助于李嘉诚了。但李嘉诚念念不忘旧日情谊,当即主动派人上门慰问,主动承担那位老友的丧葬及身后家庭生活费用的安排。”此事在一些老香港人中传为美谈。但李嘉诚自己却从来没有提及此事。
  “李嘉诚是一个很念旧、很重视朋友的人。”一位年过花甲的先生,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李嘉诚突然听到几十年前一位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因病辞世了。那位老朋友的家境不算好。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人事更迭,由于环境、事业、地位的悬殊,当然当事人不敢贸然地去求助于李嘉诚了。但李嘉诚念念不忘旧日情谊,当即主动派人上门慰问,主动承担那位老友的丧葬及身后家庭生活费用的安排。”此事在一些老香港人中传为美谈。但李嘉诚自己却从来没有提及此事。
  像这样流传着的小故事不胜枚举。由于李嘉诚是一个“从来不喜欢作自我张扬”的人,这些乐于助人、济人于危困之中的故事,也就少为人知了。
  他重事业、重朋友、重友谊、重仁义,他慷慨助人,仗义疏财,做到“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也正因此,他赢得了众多香港市民的厚爱,有口皆碑。
  在香港西环卑路乍街美士菲阁,有一对柬埔寨华侨夫妇,在那里开着一间小服装店。主理店务的蔡太太,祖籍广东省普宁县人。50年代末60年代初,她上过广州的华侨子弟补习学校也上过大学,后来到香港定居。她说:“李嘉诚货真价实,买卖公平,处事公正,值得信赖。”一谈到李嘉诚在家乡办了汕头大学,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她说:“李嘉诚的钱来自社会又用之于社会,这一点特别使海外华侨敬仰!”“连我们旅居巴黎的亲人都知道家乡有一所汕头大学呀!”她期望着有一天能去汕头大学参观游览。
  又一次,在九龙尖沙咀的鸿辉酒楼,作者就座后,正在拙作《李嘉诚》(香港新青年出版社出版)一书上签名送给朋友。两位“后生”、(侍应生)却探头探脑地窥伺着。其中一个有些腼腆地问:“先生,这本书能让我翻翻吗?”当他接过书一看,不禁低声地惊讶着:“啊,《李嘉诚》!哪里能买到这一本?”“我也想看看他是怎样发达的!”“听说他办的汕头大学好架势!”这就是香港中下层人士的真实心态。
  在香港《大公报》工作了40多年的年近70的韩老先生,杭州人,在他陪作者观看昔年李嘉诚在坚尼地城核爹士街工作过的小塑胶厂的旧址后,感慨万千地说:“李嘉诚确实是个能人!确实聪明才智过人!潮汕人真了不起。他能吃大苦耐大劳才有了今天。人们不仅佩服他会做生意,会赚钱,更佩服他有独到的眼光,爱国爱乡呀!”
  香港嘉华塑胶制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潮籍人士许伟先生,曾对作者这样说:李嘉诚先生带头捐资创办汕头大学,为国家、民族、潮汕人民做了一件大功业。深受海内外人士所敬佩。而自香港开埠以来,在香港社会这个由老牌英资财团所控制的经济体系中,能够立足并与之开展激烈竞争而且赢得了辉煌胜利的第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就是李嘉诚,和他亲手缔造的长实集团。
  第四章入世进取
  持 12、13 个小时。每天夜晚都手不释卷,尽可能谢绝应酬。
  回首人生,李嘉诚走过了的是一条积极入世、求是务实的人生道路。
  公元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出世。他的家就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城(现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旧的宅子里。
  这是一个落魄了的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是个前清秀才。父亲李云经,毕业于省立金山中学,是个知书识礼之士。从过商务,当过店员,做过银庄司库和出纳,先后当过潮州愁德、崇圣、郭垅及澄海隆都后沟小学的教师或校长。
  李嘉诚的幼儿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己先后在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后来又发动了“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那时,一个生活在古老的潮州府城的小知识份子,要找到一份较为安定的职业、聊以养家糊口是很难很难的。要精心培育子弟也是很难很难的。当年的李云经先生,是一个深明民族大义的爱国抗日志士,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之中。但工作颠沛更迭,生活困窘,贫病交逼,朝难保夕。虽血气方刚,也只能翘首问天,徒唤奈何。
  所幸之者,由于父亲手执教鞭,身为教师,李嘉诚也就得以随之入小学读书。李嘉诚五岁便进入了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就读。此后也随父不时更换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不安定。少时的李嘉诚,生得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有着一个“聪明的大脑袋”。1939年
  6月21日,日寇的铁蹄踏入汕头市(农历5月初5),翌日又占领庵埠。1940年初李云经先生将妻挚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姨亲戚处。后又投奔在后沟小学执教的胞弟李奕的家。这一年李嘉诚已念到小学六年级。也就在这一年,李嘉诚的祖母在后沟因惊悸过度贫病交逼而辞世。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只能将老母遗体草草埋葬于后沟山岗。几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