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节
作者:
向前 更新:2024-05-25 15:12 字数:5023
场!∷亩恋淖詈笠槐臼椋前投说摹堵科ぜ恰贰8ヂ逡恋滤担?br />
这本书正好适合于我。它所谈的就是饥饿。这是最后的饥饿。
饥饿与病魔伴随着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 当死神向他走来时,他无所畏惧。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回忆一九○九年他五十三岁时,在美国与威廉。 詹姆斯(WiliamJames,1842—1910)的会面。 威廉。 詹姆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238
人格大师的人格332
和哲学家,那一年,他六十八岁。 弗洛伊德写到: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一件小事。那天我们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把手中的包递给我,要我继续往前走,他说等正要发作的心绞痛过去以后,他会马上赶上来的。一年后,他便因这种病而与世长辞;我经常希望在死神到来的时候自己能像他那样无所畏惧。
十多年后,死神来敲弗洛伊德的门了。 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弗洛伊德只是注意到自己正在吃的面包上有一点血迹。他对着镜子用两只手指掰开嘴巴,找到了出血的地方,却并无疼痛感。他想起在医学院读书时学到一句谚语:“要当心无痛的出血。”
过了几个星期,弗洛伊德觉得口腔内长了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用舌头舔起来似乎正在越变越粗糙,而且正在向上颚发展。 他决定去看医生,维也纳综合医院的喉鼻科主任哈耶克教授。“没什么要紧,”
哈耶克教授说,“只是一个长在硬颚粘膜上的小玩艺儿,我替您把它割掉。”
哈耶克的“轻松话语”并没有消除弗洛伊德的不安。 弗洛伊德也是医生,他知道医生为了保持病人心情的宁静而常常向病人隐瞒病情真相。 弗洛伊德坦率地说,他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他母亲,她已经八十七岁了,儿子的死会使她感到难以忍受;另一件是他要体面地死去。 因此,他必须
239
43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知道事情的真相。弗洛伊德在死神面前,表现出超常的镇静,他要像威廉。詹姆斯那样无所畏惧。 他将此事瞒着家人,他不想让全家人为他担心,他独自一人到医院去做手术,切片检查,是良性肿瘤。 这是一九二三年,弗洛伊德六十七岁。手术后,病并不见好转,晚上经常出血。 可是弗洛伊德似乎对自己的病并不介意,也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致于下颚迅速萎缩,难以开口。 半年后,他的下颚的疼痛越来越严重,只有靠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这一年的十月,他被确诊为口腔癌,被做了一次根治手术,上颚一边全部切除。 于是他必须装上又大又复杂的假牙,这给他带来不少的苦恼。从一九二三年发现癌症,到一九三九年病故,十六年间,除了无数次痛苦的治疗之外,弗洛伊德还动了三十三次手术。这最后的十六年,弗洛伊德所忍受的,不仅仅是病痛的巨大折磨,更有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愤恨。先是小外孙海纳勒的夭折。 弗洛伊德非常疼爱聪明的海纳勒,他对琼斯说,海纳勒之死对他是一个最为严重的打击。
这种无尽的悲伤已经深深地潜入内心深处,分秒不离地伴随着我的工作。 ……在我的思想中已经激不起智慧的火花,我已经很久没写一行字了……
然后是母亲的死去。 弗洛伊德对母亲始终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每当他身处磨难时,母亲的形象总是给他灵感、智
240
人格大师的人格532
慧与力量。 他在灯下思索着爱洛斯的奥妙,探索着潜意识的神秘,夜深人静之时,他与母亲之间的那种无形的、然而是强大的情感联系,使他产生神奇般的灵感,使他的想象力插上了天使般的翅膀,自由地在人类的精神王国中翱翔。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向科学和文明宣战。 许多精神分析家纷纷离开德国和奥地利。 面对反犹狂潮,弗洛伊德镇定自若,他写信给巴黎的朋友说:“人们担心德国的种族主义狂热会波及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国家。 已经有人劝我逃往瑞士。 但那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他们把我杀了,那也好。这不过是和平凡的死去一样,没什么了不起。“
这一年的五月,柏林正式宣布弗洛伊德的书为“禁书”
,并焚烧了所有的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怒不可遏,他大声责问:
这是人做的事吗?如果是在中世纪,他们肯定会烧死我;而现在,他们只好满足于烧毁我的书!
单纯的弗洛伊德显然未估计到,如果法西斯势力在维也纳得势的话,他们肯定会焚烧弗洛伊德的肉体。到一九三四年,在整个德国,人们已经很难找到哪怕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学说的书籍,以致于到五十年代,了解弗洛伊德的德国人,还不及日本人或巴西人那么多。 纳粹分子还强迫改组德国的精神分析学会,盖世太保还宣布没收国际
241
63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精神分析学会出版社的全部财产。法西斯的迫害并没有使弗洛伊德有丝毫的懦怯。 一九三六年五月,他在维也纳的家中度过了最难忘的八十岁寿辰。在连续六个星期中,他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贺信和发来的贺电,祝寿者的名单中包括:托马斯。 曼,罗曼。 罗兰,朱利斯。 罗曼,威尔斯,维吉尼亚。 沃尔夫,史迪凡。 茨威格,等等。 而最使弗洛伊德高兴的,是爱因斯坦寄来的贺信,信中说:
你已经轻而易举地使那些具有怀疑思想的普通人获得一个独立的判断。 迄今为止,我只能崇奉你的素有教养的思想的思辨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时代的世界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立即给爱因斯坦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 这两位世纪巨人都受到法西斯黑暗势力的迫害,他们需要相互支持和同情。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一日,德国法西斯入侵奥地利。 弗洛伊德面临着所有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或者亡命他乡,或者作刀下冤魂。琼斯为了营救弗洛伊德,历经艰险,四处周旋。然而,固执的弗洛伊德不肯离开。 琼斯苦口婆心地劝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并不是孤立的。 你的生命对许多人来说是很珍贵的。”
这一年的六月四日,弗洛伊德离开了居住七十九年的城市——维也纳,取道巴黎,前往伦敦。 一位八十三岁高龄的
242
人格大师的人格732
老人,同他的许许多多的犹太同胞一样,踏上了流亡之路。在这黑暗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只有两个愿望:
同大家生活在一起;在自由中死去。
一九三九年二月,弗洛伊德的下颚癌已无可挽救,八月,病情急剧恶化,完全不能进食,与《驴皮记》一道忍受“最后的饥饿”。
九月二十一日,弗洛伊德对他的医生舒尔说:“你曾答应过我,如果我不能坚持活下去的话,你将尽力帮忙。 现在我万分痛苦,这样继续下去是毫无意义的。”
他祈望安详地死去。翌日,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吗啡。第三天的午夜,弗洛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没有了饥饿,也没有了疼痛,他如愿以偿:在亲人的身边,自由而安详地离去……
243
走出“爱洛斯”
zouchu“ailuosi”
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震地狱!
——维吉尔《艾乃伊特漂泊咏》
一九○○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著作:《梦的释义》。
在这本书中,他借用维吉尔的诗句预言他的学说将会产生的影响。本世纪已进入尾声。 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回过头来看
244
走出“爱洛斯”932
弗洛伊德的这句话,可以说,他对自己学说的预言是准确的,一点儿也没有夸张,一点儿也不过分。弗洛伊德对整个二十世纪,对二十世纪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心理学等等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的覆盖面之大,渗透力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久,是本世纪任何心理学家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我们这本书,不可能描述弗洛伊德学说之巨大影响的方方面面,甚至不可能描述弗洛伊德主义对现代心理学本身的全部影响。我们只能在世界精神分析发展史的有限范围之内,有选择地谈谈弗洛伊德对他的弟子们的影响,谈谈他的弟子们或他的继承者是如何改造、发展他的理论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文主义学派。 后两种学派实际上也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们的学说中已有不少的精神分析的成分,比如我们将要谈到的弗洛姆和马尔库塞。就精神分析学派本身而言,在弗洛伊德之后,虽说是分支众多,山头林立,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根,他们的理论基石,他们的体系与方法,都是从弗洛伊德那里来的。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叙述了弗洛伊德与他的两位得意门生——荣格和阿德勒的复杂关系,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分歧。 平心而论,在弗洛伊德的弟子中,能得弗洛伊德之真传,能成功地改造并发展弗洛伊德理论的,还就是这两位。对于弗洛伊德主义来说,他们既是继承人,又是叛逆者;既有揭竿而起的悖逆,又有推陈出新的贡献。 而对于后弗洛伊德主义来说,他们当然是主角,是领袖式的人物。
245
0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后弗洛伊德主义有一个庞大的阵容,我们围绕“爱洛斯人格”这一中心话题,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略作评述,看看后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是如何走出“爱洛斯”的。
1荣格:集体无意识A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CarlCrustavJung,1875—1965)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学界,他被称为弗洛伊德的“皇太子”。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合作长达七年之久,但最终关系还是破裂了。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荣格多次到欧洲、非洲、美洲和印度等地考察,以其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的文化——心理和人格——人性,进行了精辟入里的分析,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独树一帜。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将个体人格的心理构成,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式”
进行了改造,认为构成个体人格的三个层次应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很明显,主要在对“潜意识”的理解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一个整体,而荣格则将它一分为二: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正是荣格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独特之处,也是荣格心理学理论的精华之所在。何为“集体无意识”?
这要从荣格与弗洛伊德在“潜意识”
问题上的分歧谈起。
246
走出“爱洛斯”142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潜意识主要来自个体的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
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临床实践的检验,当弗洛伊德以诱导的方式让他的病人说出那些潜藏在内心的被遗忘了的经验时,病人的症状立即大见减轻,甚至完全好转。 弗洛伊德因而认为:潜意识主要是受压抑的、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个人的和童年经验的特征。荣格却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这种看法。 他认为:
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意称其为“个人无意识”
,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并非从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 作者将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荣格著,冯川译《心理学与文学》)
本书《冰山下的神秘》一章,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
,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结构,比喻为海中漂浮的冰山,而冰山沉入海水中的部分,则是人的无意识。 为了说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打一个相似的比喻。 人的人格结
247
2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构,好比是海岛,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下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