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向前      更新:2024-05-25 15:12      字数:4913
  呷衔叽υ诳凸凵虾芪O眨馐窍质敌越孤牵炊酝獠渴澜绲目志澹坏歉哒吆ε禄嵋蛭约汗サ墓矶堋暗洹敝头#馐堑赖陆孤牵炊猿业目志濉T诎逅谷烁竦男睦砉钩捎肓鞅渲校疚沂亲罡镜囊彩亲罨钤镜摹T诔液妥晕铱蠢矗疚业哪切┪抟馐冻宥抟煊诤樗褪蕖R桓鋈说奈抟馐冻宥挥盟祷导市卸幢闶怯醚杂锉泶锍隼矗彩呛颂诺摹!∮幸黄睦砜苹眯∷担匆桓鋈撕鋈挥辛四苡萌庋劭闯霰鹑饲币馐兜奶匾旃δ堋!∮谑牵⑾郑说谋疚遥说纳畈阈睦硎嵌嗝纯膳拢绕涫堑彼吹剿钋捉娜耍ㄈ绺改浮⑵拮印⑴笥眩┑那币馐缎睦硎保萑爰蟮目只胖小!⌒∷抵魅斯钪毡磺币馐兜暮樗褪匏堂唬坏貌挥米陨苯崾约旱目植馈H耸且恢志哂猩缁嵝缘母呒抖铮嗽谏缁峤煌校诮邮芪幕兜墓讨校鸾パЩ崛绾斡贸胰パ挂直疚遥绾斡米晕胰サ鹘獬矣氡疚业某逋弧!》垂此担怯辛顺叶员疚业难挂郑辛俗晕业牡鹘夤δ埽说慕煌懦晌赡埽缁岬恼T诵胁懦晌赡堋!〉牵疚沂遣桓时谎挂值模苁乔Х桨偌频匮扒蠡岜硐肿约海苁窍氤迤瞥液妥晕业难怪贫胍馐读煊颉!”疚业恼庵执来烙?br />
  135
  0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自我和超我的恐惧——这便是神经性焦虑的心理根源。神经性焦虑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期待式忧惧”
  ,这是一种普遍浮动着的焦虑,容易附着在任何适当的思想之上,影响判断力,引起心理期待或暗示,专等着有自圆其说的机会。 有着这种焦虑心态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将经历某种可怕的事情,总是将一些个偶然的现象,一厢情愿地解释为不祥之兆。 比如,许多人都认为“三”是个不祥的数字。 出门旅行,上了汽车,发现自己的座位号是“三”
  ,便预测会出车祸;住进宾馆,房间号又是“三”
  ,于是担心晚上会遭抢劫……我们常说,这种人是“杞人忧天”。其实,他忧的不是“天”
  ,而是自己的本我。 他害怕本我不停地向自我和超我施加压力,而最终本我去制服自我和超我,从而使主体人格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第二种神经性焦虑是“惊恐反应式”。
  这类反应是突然出现,没有明显的导因。 弗洛伊德说,人们偶尔从报上读到这样的报道:有人突然变得狂暴,开枪打死了许多他不曾相识的、也跟他毫不相干的人。 过后,他也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所知道的,只是他感到十分恼火,十分紧张,觉得必须在自己毁灭之前干点事。 这样的恐慌反应是放电性行为的表现。 所谓放电性行为,就是全然不顾自我和超我的禁止,无条件地服从本我的命令,通过做本我想做的事,来消除极为痛苦的神经性焦虑。弗洛伊德谈得最多的是第三种神经性焦虑:变态式恐怖。这种焦虑常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或情景之上,比如:黑暗、天空、旷野、高地、雷电、风暴、蜘蛛、毛毛虫、老鼠、蛇、独
  136
  焦虑——人格之碍131
  居、过桥、步行、航海、横穿马路、在人群前讲话、水、电灯泡、钮扣、橡皮,等等,等等。 上述种种焦虑的附着物,有一些确实能引起人的恐惧,比如蛇,大凡人见了蛇,都要躲开。 因此,对蛇的恐惧,是人类所共有的。 然而,更多的是附着物,对人类是毫无威胁。 所以,变态式恐怖的最大特征是:一个人害怕的程度与所害怕的东西的实际危险程度极不成比例。 这种焦虑是非理性的,它的主要根源并非是某个特定的附着物,而是本我。 恐怖的对象代表着满足本能的一种引诱,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与本能的对象的选择相关连。在变态性恐怖的后面,隐藏着一种原始愿望:本我想得到某种东西,而自我和超我又害怕得到。 换句话说,个体想得到他所害怕的东西,或者说他所害怕的东西正是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少妇非常害怕触及橡胶制品,她不知道她为何要有这种焦虑,她只知道她从记事时起就有这种恐惧。 经过弗洛伊德医生的精神分析,发现了下面的事实。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爸爸拿回来两个气球,分别给了她和她的妹妹。 她很不高兴,心想她应该独得两个而不是与妹妹分享。 于是她把妹妹的气球砸破了。 为此,她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而且还得把自己的气球让给妹妹。 经过医生的进一步分析,她还发现她很妒忌妹妹,甚至暗暗地希望妹妹死去,以便使自己成为父母疼爱的唯一对象。 而砸破妹妹的气球这件事,就象征了她对妹妹的伤害行为。 事后她所受到的惩罚和她自己的负疚心理,跟橡皮气球也就挂上了钩。 从此后,一接触到橡胶制品,那种对伤害胞妹之愿望的
  137
  2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恐惧,就使得她缩回了手脚。大体上说来,变态性恐惧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个体所面对或遭遇的情境,确实与危险有关,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蛇,这种恐惧症的强度虽显得过分,但毕竟是可以理解的;二是个体所面对情境与危险不无关系,但由于这种关系太偶然而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不计。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行进的火车上比在屋内较易遇险,因为火车互撞的事间或有之;又比如,我们知道轮船沉没,乘客便会有灭顶之灾。 但这种事情的概率太小太小,以至于我们对这些可能的危险并不放在心上,我们一如既往地乘车乘船,高高兴兴地去旅游去出差。 而那些车(船)恐惧症者,在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中,随时期待着灾难的降临,将轻松愉快的旅途,变成了忧心忡忡的畏途。 第三种情况的焦虑是一般人所完全不能理解的。 譬如,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竟然害怕跨过一条本城的街道;又譬如,一位健康的女子,竟然因为一只猫擦身而过而大惊失色。笔者以为,还有一种焦虑与儿时所遭遇的刺激有关。 说来有趣,本书的两位作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焦虑,一位恐水,一位恐旱。 恐水者见水心惊,哪怕是下一点小雨,也要将门窗关得紧紧的;恐旱者容不得半点干枯,即便是面对干燥的地面,也会觉得口干舌燥。 在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后,我们对自己进行了心理分析,发现我们的焦虑来源于儿时的经历。她三岁时,她的保姆不慎让开水烫了她的胳膊,从此酿成她对水的恐惧;他在幼儿园里,常常一整天得不到水喝,因而形成对干渴的恐惧,对水的渴望。
  138
  焦虑——人格之碍331
  源于儿时的心理焦虑,不仅表现为某些具体的心态,比如恐水或恐旱。 久而久之,还会对个性、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恐水者若发展到极致,便可能导致内向性甚至封闭性人格,导致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恐旱者因其对水的过分喜爱与渴望,便可能形成性格的过分外向,形成心态的浮躁,从而导致生活的非稳定性与性格的易变性。焦虑,不仅仅是焦虑。 焦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更是一种人格现象。 尤其是源于本我的焦虑,与爱洛斯密切相关,有时甚至与爱洛斯冲动融为一体,所以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与重铸,有着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作为人格之碍,神经性焦虑(即对本我的焦虑)是一种根本性障碍。 于是,我们所说的“洪水猛兽”便有双重的含义:一是指焦虑本身,指自我和超我对本我冲动的心理恐惧;同时,也指这种焦虑对于人格健康的伤害,对于人格流变的破坏性阻滞。 对人格之碍的克服与超越,首先是对神经性焦虑的分析、化解与消弥。 泻去洪水,除去猛兽,爱洛斯人格方能安然无恙。
  2我想要——我害怕A人格焦虑既可以来自本我,也可以来自超我,前者是神经性焦虑,后者则是道德性焦虑。 也就是说,前者恐惧的是自己的本我,后者恐惧的则是自己的超我。 我们知道,本我的冲动,有时候是原始的,非理性的,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是丑恶的。 因此,对本我的恐惧,是很容易理解。 而超我
  139
  4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则不同。 在人格结构中,超我是“理想”与“良心”的化身,超我代表的是道德规范、伦理准则。 那么,人为什么要恐惧超我呢?
  我们在《爱洛斯模式》那一章中谈到超我的产生与来源。超我是在后天形成的,它来源于孩提时代父母的奖励与处罚。父母的奖励塑造了儿童的“理想”
  ,父母的惩罚则铸成儿童的“良心”。孩子长大了,人格形成了,超我定型了。 每当他自认为做了错事,他就会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就是担心再次受到父母的惩罚。 这其实就是道德焦虑。道德焦虑是由良心所知觉到的危险而唤起的,这种危险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恐惧则源于个体做了(或想到要做)某些违反自我理想的事。 对道德焦虑的心理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形成道德焦虑的原始惧怕是现实性的,即对父母惩罚的惧怕。 与神经性焦虑一样,道德焦虑的根源,也存在于人格结构之中。 而且,个体不可能用逃避的方式去摆脱负疚的感觉。道德焦虑与神经性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超我的主要敌人就是本我的原始的对象选择。 这些联系来自父母的管束。 弗洛伊德认为,父母的管束大部分都在性冲动和侵犯性冲动方面。 结果,作为父母权威代理人的“良心”
  ,也就由对性欲和违纪行为的禁律构成了。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有这样一个情节。 方鸿渐乘船从国外归来。同船的鲍小姐很快就爱上了船上的一位男子,爱得有声有色。 可是,船一靠岸,鲍小姐就离开她的船上情人,扑向等候在码头上的男友的怀抱,那样的迫不及待,那
  140
  焦虑——人格之碍531
  样的一往情深。 方鸿渐糊涂了:这位鲍小姐怎么这么快就变心了?过了一会儿,方鸿渐才想明白:鲍小姐原本就没有“心”
  ,所以也就无所谓“变心”了。没有“心”
  ,也就是说在男女爱恋的事情上,没有道德规范或约束。 没有“道德”
  ,又何来“道德焦虑”?所以,对鲍小姐来说,今天爱A君,明天改爱B君,实在是很轻松的事。如果换一位有“心”
  (即有道德感)的女性,移情别恋则是一件非常痛苦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事。人生真是具有讽刺意味。 品德好的人比道德败坏的人所经受的羞愧要多得多。 品德好的人,只要想一想要做什么坏事,就会感到羞耻。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超我力量强的人,势必要对本能的引诱进行许多思考,因为他不能为这种本能的冲动找到其它的出路。相反,一个道德品质不怎么好的人,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超我,所以,当他想到了,或者已经做了违反道德标准的事,他也不会有多少良心的谴责,他更多的是心安理得,是脸不变色心不跳。于是想到当今颇有市场的“黑厚学”。
  心眼要黑脸皮要厚,不要道德不要良心不要理想不要责任。 将超我放逐,放本我出笼,让性本能、权本能、金钱本能无遮无拦,为所欲为。真诚地说谎,谦逊地吹牛,热情地行骗,理直气壮地坑人……
  当“黑厚学”在社会上泛滥成灾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便如江河日下,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正义,失去了良知,只剩下黑的心眼厚的脸皮。 没有了道德焦虑,个体人格的堕落便是指日可待;没有了道德焦虑,人际关系的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会面临危机。
  141
  63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道德焦虑的存在,是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而也是社会交往正常进行的前提。然而,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道德焦虑毕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在他的人格构成中,一个部分跟另一个部分打架。 本我说:“我想要。”超我说:“我害怕!”
  我们常说的人格分裂,就包括人格构成中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简文帝萧纲,既是一代君主,又是大文学家。 他有一句名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慎重,文章且须放荡。”同一个人,可以有两样面孔,可以使用双重标准。为人处事之时,切记谨慎,不可逾越道德规范;写诗作文之时,则不必有太多的束缚,不必有太多的道德顾忌。萧纲自己写的宫体诗,色情味很浓,的确没有什么道德忌讳。梁简文帝说的就是一种人格分裂,或者说是众多种类的人格分裂之一。 中国和外国的文学评论家,历来主张“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