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向前      更新:2024-05-25 15:12      字数:4913
  簦铮穑铮纾颍幔穑瑁?br />
  的方法。地形学是测量和绘制地图的一门科学,是把一个具有不同地势的区域以图标绘出来。 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方法,来表述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获取的心理学思想,来描绘他所认识的人的
  37
  2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心理世界,以期揭示心理结构的基本构造,揭示各个心理地域或心理系统之间的联系。想象浩瀚的大海中那神秘的冰山吧。浮在海面的部分,与海之上的世界相接触,感知着风和日丽或电闪雷鸣;潜于海底的部分,神秘莫测,伴随着它的是无边的暗夜与无尽的幽蓝……而在这两部分之间,也就是被海涛不断抚摸或撞击的那一部分,是一个“中介”。向下,它诉说着外部世界的绚丽多彩、世态炎凉;向上,则私语着海底的暗流、幽深、光怪陆离。“中介”的身份或位置也是不固定的,涨潮时,它潜入水下,与海底部分合为一体;退潮后,它重见蓝天,成为了海面部分。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地图。 这就是“地图”上的三大区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在弗洛伊德之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意识,虽然也研究心理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但仅限于“意识”
  (也就是“能意识到的”)领域。 是弗洛伊德,犹如地质学上的探险家,第一次发现了冰山下的神秘,发现了人的心理世界中那一片广漠的幽蓝的“海底”。潜意识,以及我们后面要谈到的性本能,构成了爱洛斯人格的两大基石。人的内心世界是看不见的。 但是,为了认识自己,从古至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力图以看得见的图示来揭示看不见的心灵。柏拉图描述人的灵魂,有著名的“马车图式”
  说。一驾马车,套着两匹马:一匹马外形丑陋,桀骜不驯,不顾一切地拼命地跑自己的路;另一匹马是良种的、贵重的,而且听从驾驭,善解人意。 驭者赶着这辆马车,奔向他自己所
  38
  冰山下的神秘33
  熟悉而那两匹马所不熟悉的目的地。 其难度之大、旅途之艰辛,可想而知。 在柏拉图的“马车图式”中,马车,象征着灵魂的理性部分;两匹马,则分别象征两个非理性的部分:高级的与低级的部分。关于马车的神话,表现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人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感性、理性之分,而且还有理性与动机之分。柏拉图进而提出“灵魂二度说”
  :理性灵魂(rationalsoul)与非理性灵魂(irationalsoul)。后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高尚的与卑下的,正像神话中的那两匹马。显然,弗洛伊德“三部图式”的心理地形说,与柏拉图“一车两马”
  的三位一体说,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思想根源。后来居上。 与弗洛伊德相比,柏拉图的灵魂理论毕竟是幼稚的。 比如,柏拉图将非理性灵魂的“高尚的”与“卑下的”的两个部分,分别与身体结构一一对应:其高尚部分位于心脏,司高尚情操,如勇气、抱负等;而卑下部分则位于横膈膜以下,司原始情欲,为性欲和低级情欲的根源。如果说,将心脏视为思维器官,是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那么,将理性层次与生理结构一一对应,则有明显的机械、牵强之敝。 现代医学科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器官是脑而不是心脏。 那么,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其三大分区,是否与大脑解剖的相关部位一一相对呢?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曾谈到这个问题。 他说他试图把心理机制描述为一些相互联系的“系统”或“机构”。这些“联系”如何表述呢?只有借助一种可视的(实际上是想
  39
  4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象出的)空间关系。 他说这种心理地形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际上的大脑解剖没有任何联系。 弗洛伊德的《释梦》对此谈得更直接:“我们将完全忽略心理结构也是一个解剖标本的事实,并注意避免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确定精神位置。”
  弗洛伊德的研究态度是科学而严谨的。 他承认: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在大脑皮层区找到意识系统的解剖位置,在大脑皮层下找到潜意识活动的解剖位置,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说“我们的心理地形学目前与解剖学无关。”
  但这并不等于弗洛伊德否认意识、潜意识活动与大脑部位的紧密联系。 只是这种联系并非是机械的,并非像柏拉图所描绘的那种非理性与心脏部位的对应。 用心理地形学去理解的心理结构,好比一架显微镜或照相机,精神的位置类似于成像的点,这个点是在没有实物的空间之中。 地形图上的心理系统指的是心理空间;心理活动从一个系统移向另一个系统,指的是心理空间的移动,而非解剖位置上的变化。千万不要将弗洛伊德的“地图”当作了真的地图。 这是想象中的地图,这是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冰山与大海的神秘正表现于斯。
  2三楼入口处的警卫A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为了弄清某个对象的真实面貌,我们不得同时借助几种比喻。大海里漂浮的冰山,形象地表述出潜意识与意识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并颇为传神地描写出潜意识的幽深莫测。
  40
  冰山下的神秘53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系统图示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概念:压抑(represion)。
  为了弄清楚这个概念,也为了整体性地把握弗洛伊德的早期人格理论,我们只好换一种比喻来描述他的“心理地形图”了。压抑,同潜意识一样,也是得自于医疗实践。 弗洛伊德治疗精神性疾病,开始是采用“疏泄法”
  ,即通过与病人推心置腹的谈话,使患者疏泄自己的已误入歧途的情感。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这位医生渐渐发现,情感之歧途,亦即精神病症状,常常是压抑的苦果。 因此,精神病疗救的根本性任务,是通过精神分析,揭示种种压抑,并以判断活动取代压抑,这些判断活动最终导致接受或者谴责以前被拒绝的东西,因此,压抑得以消除。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与实践,弗洛伊德才将他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称之为“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可见,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压抑”之说何其重要。《弗洛伊德自传》宣称:“我们可以把压抑看成一个核心问题,把精神分析理论的全部内容与压抑联系起来。”
  对“压抑”的解说,已经不能再借用“海上冰山”的比喻了。 为了形象而真切地理解“压抑”
  ,您只好将人的心理结构或精神世界,暂时地想象为一幢三层楼房。在这个住宅楼里,最高一层住着心理家庭中的“当家人”——意识。 意识是高尚的、负责任的,它掌管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动作协调。 正是在意识的管辖和指挥下,人的精神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弗洛伊德警告人们不可轻视意识,“意识正与生命相同,……我们若不借光于意识,将不免在潜意识心理学的黑暗之中迷失方向了。”
  弗洛伊德一直没有放弃
  41
  6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这样的愿望:即经由精神分析,使人的意识能把握住内在的潜意识心理世界。 也就是能当好这个三层楼的家。住在“意识”楼下的是“前意识”。我们已在“冰山与海面”的比喻中,界说了“前意识”的中介性与不确定性。 严格地说,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至少是曾经属于;但因为与目前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便被逐出了意识的领域。不过它并未走远,而是留在意识的近旁。在意识活动过程中,属于前意识的观念有时可以“溜”出来,参与人的现实生活。设想一下,您正在书房里有意识地看书,您的太太突然走进来问您一个电话号码。 这号码曾留在您的意识中,但后来被储藏到“前意识”系统中去了。 也就是说,电话号码是在进行看书这个有意识的活动时,被挤到前意识领域中去的。现在,您太太突然问起,于是,呆在前意识中的号码,经一种毫不费力的记忆行为被召唤出来。 所以,前意识是意识附近的心理,它可以较快地、较容易地闯到意识领域中去。 在完成一定的使命之后,它又很快地回到它自己的房间。与前意识相比,坐在底楼的潜意识就不是那么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潜意识有极大的活动能量,它蠢蠢欲动,烦躁不安,它不仅具有原始性与冲动性,还有着非逻辑性、非时间性、非道德性、非语言性等特征。 它千方百计地想冒出来,每每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而直接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然而,在一幢安宁的、正常的三层楼房中,意识和前意识的领域及其关系是稳固的。 意识,作为最高统治者,凭借
  42
  冰山下的神秘73
  并施展它的威力,控制着潜意识,让后者老老实实地呆在底楼,以此保证人的意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的记忆虽然能唤回前意识,却不太可能把原动的潜意识内容送到意识中来。无论底楼的潜意识如何蛮横或狡猾,都不太可能冲上三楼,不太可能侵入意识的房间。 这是因为:在三楼的入口处,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卫。其实,这位警卫还是很和善的,至少对二楼的前意识们很客气。 警卫知道,前意识是这个大家庭中安静而守礼的成员,他们对意识的访问是有益无害的,因此,警卫一般不禁止前意识的通行。 但是,住在最底层的潜意识先生们,是一群未受教化的、爱骚动的分子。 他们经常吵吵嚷嚷,甚至打打闹闹,要通过警卫把守的楼梯。 而警卫的职责,就是阻止这些潜意识,叫他们不要打扰楼上的意识先生。 那些狡猾的潜意识分子,硬的不行就来软的。 为了溜到三楼,他们千方百计地伪装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前意识的模样;或者,乘着夜深人静警卫因操劳过度而麻痹大意时,闯了过去。这位警卫,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压抑”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压抑”作用的形象化描述。 压抑的心理作用,首先是审查。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将潜意识的内容看作是非道德的、盲目的冲动,只求能达到满足,却全然不顾及这种“满足”会给主体带来灭顶之灾。 因而需要一位“警卫”来对潜意识加以控制,具体地说,说是对想冲上三楼的潜意识进行审查。一般来说,潜意识是无法进入意识层面的;而前意识则可以在符合一定规则,并经过审查制度的考核之后,顺利地
  43
  8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进入意识层。 所以,潜意识为了进入意识领域,为了满足一己之冲动,常常借着自己与前意识的某种类似或某种有密切联系的观念形式,把自己的强度转移过去,掩盖自己,使自己成为前意识的衍生物。 由此,人格结构中的审查,就有了双重任务:首先是审查潜意识本身;然后是审查潜意识系统在前意识中的衍生物。审查的目的,是为了压抑。 那些被认为是违反伦理,是不能被社会所承认或赞许的心理趋向,将被重新打入或逐回潜意识系统。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对于来自外界的种种刺激,可加以选择,倘若遭遇不适宜的甚至危险的刺激,人格主体通过逃避就能免除。 但对于来自内部的潜意识冲动,经过那位“警卫”的审查选择后,如遇不适宜或危险的,则无法逃避,唯一而根本的措施就是压抑。审查有两道,压抑亦分两种。第一种是“原始压抑”
  (primalrepres-sion)。它拒绝代表本能的心理概念进入意识,因为这种原始压抑使潜意识无法通过特定的对象达到或实现满足,并且使这些对象概念只能长久地封存于潜意识系统中。 由于这一种压抑的存在,潜意识得以与前意识区分开来。第二种是“真正的压抑”
  (properepres-sion)。受到原始压抑的潜意识概念,通过同前意识中的东西建立起联系,把它作为自己的衍生物或派生物,乔装打扮地渗入到意识中。然而,它们还是会被“三楼入口处的警卫”辨认出来。 而一旦暴露身份,真正的压抑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它们驱逐回潜意识系统。 所以弗洛伊德说“真正的压抑实际上是一种后驱逐。”
  44
  冰山下的神秘93
  压抑,是将不适宜的、危险的能量,贯注保留在潜意识中;或者是使其从意识和前意识中被逐回到潜意识中。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人格疗救,就是要使潜意识的东西为意识所理解和接受,即化潜意识为意识。这种疗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向下,它消释了压抑。 因为太久太深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