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4-05-09 11:23      字数:4738
  抻星槲尢安_等烦恼之相,及於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此是后者。修此③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④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於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瞋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敌修平等心,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当徧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①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应取来修习:《略论释》(六三二页):“即是修习六加行”。
  ②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略论》译作“愿诸有情,修无贪瞋等烦恼之想。”
  ③渐次:次第。
  ④次缘亲友修平等心:《略论释》(六三四页):“有谓怨中二类观平等固可,如何於亲亦应观舍。当知未修平等舍前,所有悦意慈心,是以贪为自性。修平等舍以后,所生悦意之慈心,是以无贪为性。”
  若尔於彼由修何事能断贪瞋,谓修二事。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缘於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於他一类计为疏远,或作损恼或不饶益,不应道理。就自己者,当作是思,从无始来於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谁应贪,於谁当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说。又於亲属起贪爱时,如《月上童女请问经》云:「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及如前说无定过时,一切亲怨速疾变改所有道理,当善思惟,由此俱遣贪瞋二心。此取①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瞋分党之心。
  ①怨亲差别:对亲起贪,对怨起瞋。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於增广,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所说慈者,谓於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瞋不平恶涩,如调善田。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於生死中①未受此身,未生此处決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如②《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於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於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於为自母,应求坚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①未受此身:未受三界五趣种种身。
  ②《本地分》:《瑜伽师地论》卷九及卷四十二。
  二修念恩者。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於现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於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於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於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亲心,则於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於怨敌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三修报恩者。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於此。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①易生不识而棄舍,②自脱无愧何过此。」故若棄舍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应理,況与③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④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无边功德讚》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棄此独解脱,⑤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於由烦恼魔力所伤,如於重伤注硝龋缎钥嗌细罘⑸种执罂啵刃娜囊妫说龋擦⒔馔涯鶚勚侄ㄆ涠鳌!吨泄坌穆邸吩疲骸赣钟煞衬漳В撕σ殉纱胰缱⒒宜戳羁嗖】唷"奕粲徐队嗌染醇岸饕妫ㄆ涠骰荩鶚労斡小!共槐ǘ鞯#仂洞蠛<靶朊值#裟鼙ǘ鳎词洽咧钦叱谱撝ΑH纭读豕囊羲獭吩疲骸复蠛<靶朊郑氐娶喾俏业#舨恢ǘ鳎词俏抑氐!H羧诵牟虎岬簦ǘ骷爸鳎疃鳍獠皇Щ担钦呒摯恕!棺苤阅肝醋≌睿目衲棵じ次抟迹讲桔嗸耆は蚩刹老昭露校淠溉舨黄硗渥樱赐端H糇硬挥Υ悠湎詹谰榷绕淠福钟λ龋视Υ哟硕榷戎H缡侨艏钢谏煞衬漳怕移湫模孕奈拗鞫煽衤摇S掷牖垩酃墼錾仙Q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於生死,别於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狂癡盲,於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忧事,众生苦皆同。」此说如是观已,不应於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①易生:转生。
  ②自脱:但自解脱。
  ③我法:大乘佛法。
  ④依慈多劳此诸母:自始产以至成人,全靠慈母多经劬劳艰苦而臻。
  ⑤非是我之法:非是我之所求、所为。
  ⑥若有於余生,慈敬及恩益:若有於宿世,曾对自己慈敬及恩益。
  ⑦智者:佛菩萨。
  ⑧非我担:非我之重担。
  ⑨掉:掉举。
  ⑩不失坏:不忘失。
  此说如是观已……然此亦合苦恼之理:此偈本意,教人不应寻求他过,如见趋险者,不见其过,惟见其可悲悯也。宗大师引之,以证众生苦恼之理。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一念云何令遇安乐,二惟愿令其获得安乐,三我应令其遇诸安乐。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徧於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①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於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於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於彼土修淨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況昼夜住。」《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㈠天人皆慈爱,㈡彼等恆守护,㈢②喜乐㈣多安乐,㈤毒㈥刀不能害。㈦无劳事得成,㈧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③苦愿息灭」等。修慈次第先於亲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徧於一切有情如次修习。修习道理,如於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於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①诸胜士:诸佛。
  ②喜乐:指心。多安乐:指身。
  ③苦愿息灭:一切苦,悉愿息灭。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一云何令离此苦,二愿其舍离,三我当令离。修习渐次先於亲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如是於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毘达磨经》说,此极扼要。①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②若於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淨生故。③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说,广则应如④《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⑤彊心力应当修学。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⑥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若无量门思惟无乐苦恼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故少教授便觉饱足,棄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此如前说趣大乘门,⑦是发心理及⑧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⑨所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①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略论释》(六四四页):“若不一一分修,遽修一切有情,貌似生起,实则一无所生。”初即缘总修一切有情,此心貌似生起,然一一各别思惟,实则皆悉未生。
  ②若於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清淨生故:若於亲、中、怨各各生起前说改变心意之感觉,然后渐次从少增多,乃至总缘一切有情,则随缘或总或别,此心皆能清淨生起。
  ③修习道理:修习方法。
  ④《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
  ⑤彊:强。
  ⑥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菩萨修悲,思苦较声闻多。
  ⑦是发心理:是发菩提心之理。见本書四三八-四四三页。
  ⑧以大悲为根本理:见本書四五七…四六O页。
  ⑨所至:成就。
  ①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②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又彼《论绪》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③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④《摄大乘论》亦云:「⑤清淨增上力,坚固心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①其悲生量:《略論釋》(六四五页):“其修習法,須先了解悲心之意義,次緣少數有情依義而起作意。次緣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於獨子之苦,次如常人於自身之苦,任叨穑S時隨地現前,入於無作,是為大悲圓滿之量。”
  ②任运而转,性相应转:“性相应转”者,《略论》译作“如本性而转”。
  《略论释》(六四五页):“所谓任运,即相应之意。如本性而转者,谓见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爲如其自性而转,如自身觉得轮迴是苦。悲心圆满者,必缘一切有情,非仅缘一二有情。”
  ③已至高上圣道:见道以上菩萨。
  ④《摄大乘论》:卷七末。
  ⑤清淨增上力,坚固心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勝解行補特伽羅(十住、十行、十迴向)於解行地中,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即能降伏所治)。由大願力,應知常值諸善知識。『堅固心昇進』者,謂發牢固心,起增進行。牢固心者,應知所發大菩提心,諸惡友力不能令捨。增進行者,應知現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終無退減。齐是名爲最初修行三无数劫(三无数劫起首)。
  故全未知此之①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未得谓得,坚固所有②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