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4-05-09 11:23      字数:4807
  《略论》:“於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归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略论释》(三六五页):“内因不具,外因虽长在目前,仍不免於流转。”
  ⑥现前安住:十方诸佛皆同。
  《讚应讚》云:「①自宣我是汝,无怙者②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③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④汝是诸有情,依怙⑤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⑥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①自:佛。
  ②助伴:作助伴。
  ③此:悲愿摄众生。
  ④汝:导师薄伽梵。
  ⑤总胜亲:殊胜亲眷。能使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
  ⑥余:外道。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決择》中略说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别,三自誓受,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讚》所说,而忆念之。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①霞云缚缠。尊怙②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③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④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撸惺保闳缑盍』说厣希文苎稀!?br />
  ①霞云缚缠:彩霞而围绕。
  ②无严饰:虽不庄饰。
  ③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
  《略论》:“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
  《广论译释》:“佛的嘴唇,红似莲花,当莲花被日照的时候绽放,蜜蜂看到这两者时,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莲花,而犹豫不決。”
  ④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略论》:“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时,各各申一異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於一时,发多①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徧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於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②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靜息,贪尘③如雨云,拔除瞋毒蛇,等同④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⑤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⑥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癡。⑦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⑧相称转。能生⑨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应如是念。
  ①定语:《略论》作“了义语”。《略论释》:“了义语,谓具足理论之语。”
  ②如月注甘露:佛之言音,极为和美悦人夺意,如像明月中流注的甜美甘露。
  ③如雨云:佛语能靜息贪烦恼,如雨云能息除空中尘埃。
  ④妙翅鸟:佛语能拔除瞋恚烦恼,如大鹏金翅鸟能吞噉毒蛇一样。
  ⑤义:谛。
  ⑥缀:连接组合。
  ⑦庆慰诸匮乏:使诸匮乏者庆慰。
  ⑧相称:契机。
  ⑨智者:上智。中者:中庸。下者:下愚。喜:涕泪交加,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於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余者,①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徧。如《讚应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世尊②堕时法,③一切种生本,④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⑤动非动,⑥若一若种种,如风行於空,⑦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①所知宽广智量狭小:境宽、智狭。
  ②堕时法:於三世法。
  ③一切种生本:一切有为法之缘起因。
  ④如掌中酸果:如观掌中菴摩洛迦。《略论释》(三六九页):“此果为透明体,置於掌中,核络毕现,内外明徹,无所隐遁,佛智观见二谛无所障礙,亦复如是。”
  ⑤动非动:情及非情世间。
  ⑥若一若种种:一、異。
  ⑦尊意:佛心。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繫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恆无间断。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①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②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③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④癡黑暗,常覆众生⑤心,陷入生死狱,⑥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⑦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①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尊为解众生之烦恼故,长时被悲缚。
  ②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略论释》(三七一页):“(佛)不唯降生此土,八相成道,示现应化事蹟,且化身无量,於五浊恶世化度众生,皆为大悲心所驱使……故应先礼大悲。”
  ③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略论》:“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
  ④癡:人、法二执。
  ⑤心:通达空性之心。
  ⑥胜仙:佛。
  ⑦住众生意乐:除众生苦之意乐。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於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①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②烦恼,显示③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④无畏所。思⑤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讚应讚》云:「⑥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⑦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①会遇圆满:得乐。远离衰损:离苦。
  ②烦恼:世间一切衰损之本。
  ③魔:扰乱如法修行者曰魔。谄动:诱惑。
  ④无畏所:离生死怖畏之处,无住涅槃也。
  ⑤利:利众生。
  ⑥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假如尊未度众生(时),哪有比这再更衰损之事呢?
  ⑦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如佛不以三种业救度世间,世间上哪会有这样圆满殊胜的事呢?世间会,谓遇佛度生。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淨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①势猛利常恆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①势猛利:淨信势猛利。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於修行时,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淨治罪障①非一门径,故於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於初时修心稍难,后时於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恆得见佛,於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②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时,③欣乐善士智,欲我成④无上,⑤胜世愿菩提。」又云:「清淨身语意,常讚佛胜德,如是修⑥心续,⑦昼夜见世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①非一门径:多种修持法门。
  ②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由彼观察故,心即随其所观而转变趣入。
  ③欣乐:好乐。善士智:佛智。
  ④无上:指佛菩提。
  ⑤胜世:制胜世间。愿菩提:愿得菩提,发菩提心。
  ⑥心续:身心相续。
  ⑦昼夜见世依:心眼隨智慧转,故与佛相应,昼夜能见。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淨相续,能得加持。由於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於①所学能②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於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於今年无诸災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災,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棄佛语,唯住③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於言。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於⑤佛所从生之法及⑥修法众,亦能发起⑦如是定解,⑧是则归依至於扼要。此若无者,即⑨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⑩況诸余道。
  ①所学:学处。
  ②正习学:如法习学(学对了)。
  ③自知:自己所知之不正确一套。
  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略论》:“反心内察,可知上言,询非诬也。”
  ⑤佛所从生之法:法宝。
  ⑥修法众:僧宝。
  ⑦如是:功德。
  ⑧是则归依至於扼要:《略论》:“是为归依之要处。”
  ⑨能转变心意(之)归依:《略论释》(三七五页):“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归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归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归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
  ⑩況诸余道:诸余道,指出离心、菩提心等。《略论》:“(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归依,亦必无来处矣。”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①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②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③依於正法,④法所成办。」
  ①证修灭道二谛:《略论释》(三七六页):“法分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证,乃真实法宝。依三藏教法,闻思之后,而得通达之法即是证法,亦即是灭谛与道谛。灭,谓断除一切过失;道,谓修证一切功德。灭由道来,故云由修道谛而生灭谛。”
  《广论译释》:“我们思惟佛的无量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以修持教证的灭谛和道谛而得到的。”
  ②从法生起:从正教听闻生起。从法生起……正法行境:指教。
  ③依於正法:指证。
  ④法所成办:由於修教、证二法,成办诸佛无边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①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②而为忆念。《正摄法经》云:「於诸僧伽,应如是念,谓③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④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养於法,⑤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⑥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⑦远离为所行境,恆趣向法,⑧常白淨行。」
  ①圣补特伽罗:见道以上。
  ②而为忆念:要求自己。
  ③说正法:语业。受行正法:身业。思惟正法:意业。
  ④受持正法:三业行持。
  ⑤作法事业:与法相应。法为行境:谓闻思修以法为境。
  ⑥自性正直:离谄曲、欺诳故。自性清淨:离无明烦恼故。法性哀愍:法之特征—哀愍。
  ⑦远离:离世烦恼与八风。
  ⑧常白淨行:自利利他。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①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一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二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②断烦恼苦所缘为业,③勇猛增长业。三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④同一法性共住信解。四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⑤瑜伽方便正行,应修⑥共受财法正行。五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⑦谓是世尊等。」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①如《攝分》中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相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