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
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4-05-09 11:23 字数:4801
逃穑I瘴疑碚撸置廷薅褡骰穑ǖ鄙瘴倚摹D训芒呃娴兀散嗪闻蓟竦茫崛粑胰缬兄员灰胗缡苤渌饷桑任异洞宋扌模珊蚊晌椅粗饰倚挠泻挝铩!?br />
①《入行论》亦云:见《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无余欺过此:若不勤修善,其诳惑自欺,无余方便能过於此。亦无过此愚:昧於取舍,亦无愚蒙过此者也。
③仍退屈:於菩提心行仍退屈。
④当起大忧恼:自知当堕恶趣故。
⑤若难忍狱火:由失坏菩提心等罪,当生地狱,地狱难忍之火长时焚烧我身。
⑥恶作火:忧悔之火。
⑦利益地:有暇圆满人身。
⑧何:指积集无量资粮。
⑨若我如有知:若我具知此理已,或“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入行论广解》卷四)。
⑩蒙:迷。
我於此无心:令心迷失,如行屍走肉,无心之躯。
何蒙我未知:何物令我愚蒙耶,我何其愚鲁。
我心有何物:何物住我心,在内作祟耶?(烦恼也。)
敦巴亦谓懀锻咴疲骸敢淠钜训孟韭松砗酢!箲'哦亦於每次修时必诵一遍,①《入中论颂》中,「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於此自任持,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如其观待④毕竟义大,如是⑤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決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⑧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⑨取心要欲。
①《入中论颂》中:《入中论颂·离垢地》文。
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若时随自欲乐自在而转,住人天趣随顺之处。
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因不能任持戒律,而堕恶趣险处,全无自在、随他力而转,(则以何因而能出彼恶趣耶。)
④毕竟义大:成佛,对上根言。
⑤观待现时亦然:退一步,较低者言。
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即由布施等来。成就善趣之身,依持戒;善趣受用之因,为布施;眷属圆满之因,为忍辱。
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亦以人身为最易成办。
⑧后亦不能得:后亦不能得人身。
⑨取心要欲:善法欲。
如①《入行论》云:「②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於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③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④愚莫时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⑤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②与此工价已……不应与一切:此以人身作一仆役想,谓既一生与以衣食住等,等於僱役给予工资,即当责令其作有大意义之事。(《略论释》二三八页)
③又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文。
④愚莫时中眠:时机尚在,切莫任无明中眠。
⑤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略論釋》(二三八页):“一、蟲禮者,喻吾人常處三途,如蟲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三途,獲得人身,趨大義利,如蟲忽出地面,知禮三寶,豈不可異(希有)。
二、騎野馬,喻謂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馬過,彼懼而顛,適墮馬背,緊握其鬣(音“列”),資以撸校膼偠瑁瑔枺汉螛啡绱耍看鹪唬何狨苏咭玻饺账简T羊亦難,今忽得野馬騎,不樂而歌,將待何時?吾人在輪迴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趨向大義,亦復待何時?
三、藏魚喻,藏,指拉薩以南,後藏一帶,其地素少魚,有後藏人至前藏,忽得魚食,過飽,欲吐,急以帶束頸。問何故?答:後藏人談何容易一得魚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須愛惜勿失,亦當如此。
四、梅烏食喻。梅烏,乃譯音,西藏以上好青稞麵和酥油,爲食之佳者,名梅烏,甚屬難得。有母以梅烏分餉數子,一子心貪,將自份耄ъ侗持校焓謴推蚱漯N,犬出背後,浮ィ哟罂蕖柡喂剩看穑赫労稳菀滓坏妹窞酰駹懭‘去矣,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當如是。”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①《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②如爪上尘。从③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異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於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況④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⑥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①《事教》:《律经十七事》。
②如爪上尘:指佛爪。佛爪沾尘,其少可知。
③二善趣:人、天二趣。
④内相续:自身心。
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略论》:“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
《略论释》:“夙世未加治毁之恶业。”
⑥能尔者:能如此作者。
①《入行论》云:「②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③唯恶全无善。④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⑤苦蒙蔽,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⑦轭木孔。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況无始生死,⑨作恶岂善趣。」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宗大师引《入行论》此文,以证前“若未如是修”至“故极难得”一段结论。
②我以如是行:如我今所行。
③唯恶:造罪。全无善:不能作善。
④若时能善行:若时有机缘能作善行,指暇满人身时。
⑤苦:身心受苦。蒙蔽:迷於取舍。谓“若生恶趣后,长时恒为苦受之所逼恼,於取舍处,悉皆愚迷莫辨。”(《入行论广解》)
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入行论广解》:“其时我纤毫善事亦不能作,故应及今得暇满时,励力勤修也。”无能为善,恶趣极难解脱。
⑦轭:音[厄]驾车时搁在牛颈上之曲木。
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略论》:“於菩萨前若起瞋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
又《略论释》(二四O页):“佛云:於有情施主,若起不善意,随所经刹那,一一处无间。”
又《入行论广解》:“如於菩萨起瞋恚心,仅一刹那所作之罪,亦当历劫堕无间狱。”
⑨作恶岂善趣:所积众罪,岂能生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①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棄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於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懀对疲骸赣β孕菹ⅰ!勾鹪疲骸甘档比缡牵淮讼韭滴训谩!褂秩绮┒渫咴疲骸溉缥簪谯杏钣幸坏穹浚纰勐昕Γ跷忱觯挝腥怂伲檬Щ怠S幸焕先艘虼朔抗剩募聪В笥幸淮挝潘灯浞课魉茫圆荒茏撸境忠幻苠藻贫粒绫讼苍唬竦寐昕Γ敲戊!=竦孟韭嘤竦萌缡腔断玻拚ā!酥廖吹萌缡切氖保η谛扪А?br />
①如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坌宇:地名,在拉萨北方。
③玛卡喀:雕楼,壮丽之楼房。
④逶迤:音“委”“怡”,原意为道路弯曲而长。此引伸为此老人单独不能行走,靠持一矛(拐杖)经过长途曲折,步履艰难而行至其所。
如是若於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一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於正法故。二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三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四须於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決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后生中修法懈怠。①第四能破虽於现法定须修行,然於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係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①“第四”一段文:《略论》:“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於此生中修,而(更推之)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
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略论》:“设将此二(第三、第四)摄为(应)速修,则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与此有关,恐繁且止,於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㈠如何是为暇满体性,㈡①现竟门中利大道理,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於善趣,亦须戒等修②一淨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淨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淨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③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④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①现竟:现前、究竟。
②一淨善:一种淨善。依昂旺堪布(《略论释》二四三页),此一种淨善指戒。如文“得善趣身,如修罗等,亦须以戒律为主”。
③亦属边际:少。《略论》作“已较为少有”。
④极属希少:《略论》:“则尤为宝贵。”意即更希少也。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矶?br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砣?br />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於道总建立发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今初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①现前增上生,及②毕竟決定胜。其中依於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於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③诸方便,唯於④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①现前增上生:《略论释》(二五五页):“现前义利,为人天果,佛说人天果法,仍著眼在究竟义利上,因有人天权时现上善(增上生),乃能进入出世间究竟善(決定胜)。权时现上善属於世间分。”
②毕竟決定胜:毕竟決定胜者,究竟义利也。本论下文“決定胜中,略有二种……”广说。
③诸方便:《略论》作“正方便”。《略论释》(二五六页):“即十善业”。
④生死乐:《略论》作“人天乐”。
決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①仅出生死及②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③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④方便之道三种学故。⑤《道炬论》云:「背棄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靜,说名中士夫。」如⑥觉所造《摄行炬论》云:「⑦尊长佛说依,⑧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⑨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