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4-05-09 11:23 字数:4842
?br />
三、修空观的抉择:修观,是为引生圣慧,对治烦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缘空性的观。正确的修法,要先求通达无我的正见,然后於正修观时,就缘所通达的无我义而修观察。到了由观察力引生轻安,其观即成。
当宗喀巴大师时代,对於修空观,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总有如下四类:
第一说以为:修空就是修诸法真理,诸法真理离是绝非,所以只要摄心不散,不起任何思念,无分别住,就与真理自然契合;不须先学空见,然後学空。此说起自唐时摩诃衍那虽然莲花戒论师详加破斥,但宋元以来,西藏讲修空的,仍多堕於此见。宗喀巴大师在本论中,对此抉择甚详今略摘述如下:⑴若不分别住便是修空,闷绝、睡眠、无想定等,应该都是修空。⑵若不起是非分别便是修空,眼等五识都不起是非分别,应该也是修空。⑶若摄心一处不起分别便是修空,一切修止的时候,应该都是修空。
他们有的人这样说:「若先观察所执的境,再来断除能执的心,如狗被人抛石块打击,追逐石块,不胜其烦。若摄心不散,不令起分别,一切分别即从自内心断除,如狗咬抛石块人的手,他就不能抛石块了,这才是扼要的办法。」本论对此说,广引经论破斥。
如引《文殊撸肪匪担骸腹疏べなΓφ胖茄郏悦罨劢0芊衬盏校∥匏罚挥θ绫饲尤吮漳俊!褂衷凇缎薮蔚诼邸匪担骸赣倘缦肥保恍в率空拍渴拥兴诙嗷鞔蹋慈缜颖康斜漳看馈!拐舛妓得餍蘅展鄣娜耍匦胂热锨逅吹木常僖勒硗ù锼淳晨眨拍芏铣础H舻环直鹱。荒芏先魏畏衬铡1韭塾髦喝珈栋抵形笕仙撸鹂植溃匦胗玫浦蚶凑眨辞迳皇巧撸植啦拍艹ィ舨豢辞澹植乐詹荒苋ァ?br />
又引提婆菩萨说「若见境无我,能灭三有种」;引《入中论》说「分别依有实事 生,实事非有已思择」;「通达我为此 境已,故瑜伽师先破我」;又引法称说「若未破此境,非能断此执」。这一切都说明必须先观察所执的「我」等境空,才能断除「我」等妄执,不是闭上眼睛,一切不分别,便是修空。
这第一种误解,是修空观的最大歧途,本论所抉择的,极为扼要。
第二说以为:若未得空见,令心不起分别,这虽不是修空,但是只要得了空见,再令心无分别住,就是修空。本论斥之为:若依此说,先得了空见,後修菩提心时,应该也是修空。所以此说不合理。
第三说以为:未得空见固然不是修空;得了空见,完全无分别住,也不是修空;要每次修空之前,先用观慧思择空理,再无分别住,才是修空。本论指斥此说:如此,则「临睡前先用空见观察一次,再入睡眠,酣睡无分别时,应该也是修空」。所以此说也不合理。
第四说以为:以上三说,都不合理:唯认为要在修空观前,先引起空见,再缘空性令心住定,才是修空观。实际上缘空之见令心住定,虽是修空见,但只是缘空见的修「止」,不是修空「观」。本论引《修次第论》说:「若时多修毗缽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动摇,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於尔时当修正奢摩他。若奢摩他势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於尔时当修智慧。」这说明在修空的时候,止观必须兼修,使止观势力平均,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若专修观,不兼修止,先得的止,容易退失,止退失了,观也不能成就。但若只修止,不修观,就完全不是修空观的意义了。
这样详细分析这些错误,申明修空观的正轨,尤为本论独到之处。
四、安立世俗谛:般若部经、中观诸论,都说「一切法都无自性」,所以学中观见的,多偏於空,不善安立世俗谛,易堕断见。本论说明中观宗虽破一切诸法自性,但要安立无自性的缘起——世俗谛。安立世俗谛,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㈠是名言识所共许:名言识,通指一般人的眼等六识。名言识於境,只随所现而转,不再推求其境是否有自性。世俗谛法,必须是这种名言识所一致承认的。
㈡无余名言量妨难:名言量,是指正确的名言识。如错乱识见绳为蛇,他人不错乱识见是绳非蛇,就不能安立错乱识所见的蛇为世俗有,因为与他人不错乱识所见不同的缘故。
㈢无观真实量妨难:观真实量,就是观诸法是否实有的正量。有情由无明习气的力量,见任何物时,很自然的便执为实有体性,如见房屋时便觉房屋是实有。房屋是名言识共许,也无余名言量妨难。若不推求其是否有自性,也就不为观真实量所妨难。因此所见的房屋,可安立为世俗有。但房屋是否实有体性,就要由观真实量来判断。以观真实量观察,就见房屋並无实体。因此有情所执房屋实体,不能安立为世俗有。
具备这三种条件的,才可安立为世俗谛。这样安立的世俗谛,既无实体,不堕「常边」;也有因果作用,不堕「断边」。这是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凡 例
一、本書集裕А镀刑岬来蔚趶V論》(簡稱《廣論》)卷一至卷十三,包括“道前基礎”和“三士道”。
一、本書主要採用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印《廣論》爲底本,並參考福建 莆田 廣化寺印《廣論》(平裝舊版)、《廣論》藏文本及其他版本。
一、本書《廣論》正文中將句讀改爲標點。裕п屢霉盼模喔臓憳它c。
一、《廣論》正文中個別同一法相,在書內前後用字不盡一致,經查閱藏文本核對,進行了統一。
一、《廣論》正文中個別明顯錯铡淖郑洸殚啿匚谋竞藢ΓM行了改正。
一、正文前附“科判”凡三十二表,條分浚觯员阕x者理解全論結構。“科判”內容亦以小字隨文標示於正文之上。
一、“目錄”依“科判”標示編次,其中標睿宰鹘y一。《廣論》原有卷次另行括裕ы摯a。
一、書中引號,正文中先‘’後“”,裕闹邢取啊贬帷栍谩丁贰?br />
一、書中正文、裕膬瘸霈F人名、地名等加左劃線。
一、裕臉舜a用陽碼①、②……,在正文中置於所裕г~、句的右上角。
一、裕闹小埃碧栂拢瑺懜攀龌蛞龝l明本段大意。
一、裕闹兄饕脮浚姟案戒洝薄?br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裕Ь硪?br />
宗喀巴大师造论
法尊法师译论
释迦如来教下比丘智敏集裕?br />
释论名称:《略论释》(七页):“广为上中下三士夫可(所)入之菩提道次第。康萨仁波卿说,云何不称为三人(数取趣)而称三士,中含有广大义。士字,在梵文为不茹喀。义谓具足上中下三种功能者。因各有情中,有一类心量具足上等堪能,一类或具中等,一类或具下等,各各根器不同。此论具有三种士夫皆有可入之道,故云。菩提二字,含义甚多难译,故直译梵音。藏文以意译为断、证二德,於此道路应有之次第,此属一般通义。如分别言之,有断德菩提、证德菩提、究竟菩提及不究竟菩提。今所言者,乃究竟菩提,双具断证二德应行道路之次第。”
造论因缘:《略论释》(六页):“以佛所说法,不外甚深方面般若诸经,及广行方面法相诸经,前者由龙猛承传,后者由弥勒而传,前者由大智慧智鹃遞传至阿底峡,后者由无著遞传金洲至阿底峡。阿底峡所造《炬论》,经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直至宗喀大师始依据开演为三士道,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中秘密因缘,在拉萨背面热振地方,修习《道次第承传启请》,亲见释迦。一日后,又见阿底峡、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亲为授记,谓将大宏正法。大师著此论至修止段时,颇感供给困难,其地山神等为之供养。后至胜观段时,恐后世众生不解,意将搁笔,复得文殊现身。大师为契大觉心要,将《广论》著成。时年四十五岁,乃返拉萨,建噶登寺。至五十九岁时,因观此后众生根器薄劣,复将辨理深义,引经各分,摄为《略论》。”
法流传承:是依阿底峡尊者五部总传承《菩提巴他扎底邦》,及宗大师《菩提道次第总纲》(《降区朗杰突突》)两种。由西藏 康萨仁波卿传海公上师,复由海公传本人。后由康定
南无寺 大吉上师,亲为本人单独传授一次,以示法有源流。
①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藏语)
敬礼尊重妙音( 汉译)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②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於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论前归敬:归敬所以求加持,总约有三:一、排除障礙;二、防护不利因素;三、顺缘完成著作。
①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
藏语):论藏重慧,故礼文殊。论诠智慧,了解名相,启发智慧,故归敬大智文殊菩萨。亦可视论之特质,而归敬余尊,如慈氏等。别者文殊菩萨是宗大师多世本尊,恆常摄持大师,大师这世还亲见文殊尊容,故首顶礼。(按: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是依梵文音译的藏语,用藏文字母拼成的。)
②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对上中下三根性不同众生,宣说暂时及究竟的妙法。
*此颂四句讚礼释迦佛,即是《心论》(海公上师译)中四句:“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愿欲语,如实而观徧知无尽意,於是释迦主尊头顶礼。”意谓佛之身轮功德,是由修习圆满俱胝不可计妙善功德所成。佛之语轮功德,能满一切根机不同有情之所希愿,而应机为之说法。佛之意轮功德,能对一切法如实而观,徧知其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无所不了。於具足此三轮功德之主尊释迦佛前恭敬顶礼。
是无等①师②最胜子 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撸肺蘖竣弁痢±癜⒁荻嗉懊钜?br />
①师:佛。
②最胜子:法王子。
③土:佛土。
*此颂四句讚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
①如极难量胜者教 造释密意赡部②严 名称徧扬於③三地 我礼龙猛 无著足
①如极难量胜者教:胜者佛所说大乘教法,即指《大般若》,是凡夫发心直至成佛圆满次第之教,亦即《大般若经》之全体。胜者教:藏本及《心论》皆言“佛母教”,即《大般若》也。
②严:顶庄严。谓是赡部洲之顶庄严也。
③三地:天上、人间、地下(龙宫) 。
*此颂四句讚礼龙树、无著二大论师。
摄①二大车善②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③道心④教授藏 敬礼持彼然灯智
①二大车:深见派——文殊传龙树;广行派
②传流:传承、法流。
③道心:津要。
④教授藏:显密教授宝藏。
*此颂四句讚礼阿底峡尊者。谓尊者然灯智,能摄深、广二派善妙传承法流,无错谬、圆满道津要之显密教授宝藏。
徧视无①央佛语目 ②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③善开显 敬礼此诸善知识
①央:尽。
②贤种趣脱最胜阶:此句《心论》译为“入解脱行贤能引导师”。阶:正路。
③善开显:善开显正路。
*此颂四句讚礼传授佛法诸善知识,意谓具慧目徧了无尽佛语之诸贤能善知识,观众生起大悲,以方便善为我等开显趣向解脱最殊胜之正道。
今勤瑜伽多寡闻 广闻不善於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 复乏理①辩教义力
故离②智者欢喜道 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 故我心意③徧勇喜
①辩:思辩。
②智者欢喜道:《三主要道》(八七页)颂:“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自性),彼入佛陀所喜道。”
③徧勇喜:奋勉。
*此二颂显造论宗旨。
诸有偏执暗未覆 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诸具①善者专励听
①善:善根。专:专一。励:努力。
*此一颂宗大师敦嘱劝学。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徧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①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②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①一切种智地位:一切种智地即是佛地。《现观庄严论》以三智摄全经八品之义。三智者,一、一切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谓菩萨智。三、一切种智,谓佛智,即一切智与道种智全摄。云何一切种智?论云:谓种种一切无生,内心刻印,悉皆具足。大觉正等戒身(戒)具足,瑜伽(定)具足,自在之主(慧),诸行对治之法轮能作(解脱),种种一切无尽无余一切能作动转者也(解脱知见)。(《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一七三页)
②趣佛地理:趣佛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