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
热 更新:2024-04-29 11:04 字数:4851
月录》所以讲黄面老瞿昙不入,调达大魔王不出也。据叶秀山教授说,中哲史室的矛盾似乎比我知道的还要久,他甚至怀疑儒家仁义礼让的伦理背后隐藏着争权夺利的虚伪基因。自先师王明教授愤而辞去该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后,多年来一直有人为争权争名费尽心机。叶秀山教授有自己的价值观,在他看来〃学问大如天〃,做学问的时间最珍贵,一切事都要给读书让路。他告诉我要懂得〃托付〃,即把事情〃托付〃给别人,做学问也一样,要把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托付〃给后人。叶秀山教授是一个值得信赖,能够承担〃托付〃的人,他以道家〃挫其锐,解其纷〃的方式帮我化解了不少矛盾,使我从中学得了不少生活艺术。他指着桌子上的书本说,〃要学会和书交朋友,书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不会搞阴谋诡计,不会暗算你,和书作心灵交流最安全〃。叶秀山教授终生以书为伴,他每天都到哲学所的〃写作间〃里读书、写书,在他眼里书也是一种活着的〃人〃,是有〃心灵〃的,人们也可由此洞察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间政治风波浩荡,大故迭起,知识分子少有全者,叶秀山教授却能独秉操守,安心作学问的原因。
第五部分 5。斯人在思:直接同先哲对话(5)
叶秀山教授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希腊语中,哲学(philosohia)是由〃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两个词合成的,哲学就是〃爱智慧〃。实际上,哲学是地处亚洲、欧洲和非洲交汇之处的古希腊民族的一种创造,它来源于先哲对宇宙人生的好奇和惊异,它是希腊人对知识的追求,哲学家通过思考一些永恒常新的难题而通向智慧的境界。哲学家对知识的追求最初并没有什么实用的目的,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学以致知的探索精神。叶秀山教授作学问的境界就是这种〃爱智境界〃,他是哲学所真正体现爱智慧、尚思辩、探索真理的哲学精神的人,也是一位能贯彻地道的哲学家学风的中国知识分子。《庄子·齐物论》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庄子所谓〃大知〃,近乎〃智慧〃,也可以称作〃以明〃,而〃小知〃是〃知识〃。人可以拥有〃知识〃,但对〃智慧〃只能〃爱〃。《庄子·养生主》又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佛陀所云〃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转识成智〃是佛教修炼的目标,道教内丹学更以〃凝炼常意识(识神),净化潜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作为丹道修炼程序。足见中国、印度、古希腊之先哲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追求智慧的目标则一。
哲学家之主张〃爱智慧〃并非自诩〃有智慧〃,也不是古希腊在纪元前5世纪的那些长于争辩的〃智者〃(sophistes)。因为〃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同,智者以〃知识〃为资本去服务官方,争名夺利,哲学家则以〃智慧〃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知识〃能以数量计,属有限之物,然人生更加有限,必不能穷尽人类全部知识。〃智慧〃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理想境界,是无限之物,只能以高低计,哲学家对〃智慧〃追求的动力来源于对智慧本身单纯的〃爱〃,而无有其他实用的功利性。叶秀山教授为人、处世、治学、教人的风格是一致的,即自内而外、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爱智境界〃,这才是真正哲学家的学风。
在中国学术史上,凡属社会政治变革时期,往往也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期,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严重的学术腐败和学风不正的现象。魏晋时期汉代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出现了玄学、佛学、神仙道教等流派,黑暗的门阀世族统治和长期的社会动乱也使学风日见衰替。《三国志·董昭传》云:〃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近世中国哲学界之学术腐败,莫过于〃文革〃后期之〃评法批儒〃政治运动,某些学者追随官方的政治意图推崇法家,藐视道家,诋毁儒家,颠黑倒白地丑化周恩来总理,搞影射哲学。全国各省市成立〃革命委员会〃,又形成一种旷古少见的名为〃致敬电〃的文体,文风败坏到极点。〃文革〃后学风和文风一直没得到认真的清理,就又误入市场化、功利化之途。特别是近些年官方采用〃评委制〃投票评职称,评博士点,评科研基金项目,评各类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优秀成果奖,评国家级特殊贡献专家,致使某些学者以功利为目的突击出书,托关系发表文章,形成在低水平上重复的学术研究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浮躁之风。由于缺少合理机制无法形成真正的学术权威或权威性的评审机构,只能突出权力的参预作用,一些人为功利的目的不得不粗制滥造学术成果,甚至拉关系搞交易,相互标榜以及雇用媒体自我炒作,还有行贿受贿,乃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假教授、假博士生导师、假专家、假学术成果、假儒学大师登场炒作,专务交游趋利、实则道德败坏者亦确有其人。在这种情势下,叶秀山教授的人格、境界、学风、文风确属师道可风。他的《文集》中有不少文章是教导青年学者治学方法以及谈个人学习经验和治学体会的,足以为人师表和激励后学。我培养的博士生、留学生、港台生和博士后,在学期间,我都要求他们注意参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高校的著名学者,其中特别要参访叶秀山、梁存秀、唐逸三位教授,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真正哲学家的品格。我希望青年学者能学习叶秀山教授这种哲学家的风度,并追求哲学的〃爱智境界〃。
第五部分 6。斯人在思:直接同先哲对话(6)
顺便提及,2004年4月北京大学张岱年老师逝世,多种报刊介绍了一代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的生平,但个别青年学者却认为张岱年老师没有做出王国维、陈寅恪、熊十力那么大的成就,不同意其〃国学大师〃的称号。汤一介教授起而辩驳,说张岱年先生1957年50岁时被错划为右派,20年被停止了学术研究的权利,改革开放后已至老年,犹自强不息,这种历史状况是不能和王国维等人相比的,自然无法取得王国维等同样的学术成果。我同意汤一介教授的看法,离开学术背景是无法正确评价一代学人的学术成果的。张岱年教授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在建国前和晚年自成思想体系的学术著作,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骨,留下了中国历代国学大师的治学传统,留下了一代学人的学风和文风,因之张岱年教授对〃国学大师〃的称号当之无愧。我们对叶秀山教授的理解,也应首先研究他的时代背景,从而解读他的人格、气节、思想境界、学风和文风。
《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人能专心一志地读书,既要读之以心又要读之以气,对作者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思想脉络深入体验,就能逐步达到与著书的先哲声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则可以使先哲复活,直接同先哲对话。叶秀山教授曾同我讲他研读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著作的体会,说要同他们〃交朋友〃,同他们〃对话〃,使我茅塞顿开。叶秀山教授的这一思想,成为我重新解读《老子》的文本,复活老子,同老子对话,创立新道学的根本思路,也是我指导博士研究生,治学教人的基本方法,因而是我同他交往21年来得益最大的收获。我在中山大学对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和高能物理学都下过苦功,发现在亚原子层次的量子力学中,〃整体〃大于〃部分〃已不适用,有时〃部分〃往往大于〃整体〃,甚至时间的先后也失去意义,〃后〃一事件却能影响〃前〃一个事件。我以此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并以释义学的思想重新解读《老子》的文本,使之成为21世纪的新道学,是我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即使是在生活急剧变化的地方,比如在革命的时代,保存在一切事物的演变中的旧东西,也远比人们知道的要多,它同新的东西相结合,创造新的价值。〃〃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释义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有效性。〃在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以全人类的视野重新解读《老子》、《庄子》、《论语》等中国哲学家的历史文本,也要解读佛陀留下的历史文本,更要重新解读西方哲人的历史文本。我以为站在更高的庄子《齐物论》的视野,人类的文明从起源到分流都有相通之处,地球上各种异质文明并没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差别相〃。四方同源,万世一脉,古圣今圣,西哲东哲,其揆一也。从这个角度看,叶秀山教授研究西方哲学,研究美学,进而又研究中国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乃至宗教,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这是他做学问不断深入的结果。
欣逢叶秀山先生70华诞,按文怀沙教授的计岁方法他正35公岁(60岁以后以两年一岁计,谓之公岁),刚过而立之年,真正辉煌的学术贡献还在今后。估计别人的文章中该说的话都说了,我仅说些别人不便说或不肯说的话,以便给后世研究叶秀山教授学术思想的新一代学者留下一点真实的背景资料;使这一代哲人的学风能流传下去。叶秀山教授的身体和思想将不断焕发新的青春!
(作于2005年4月6日,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斯人在思——叶秀山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
第五部分 7。高风雅量博学景行(1)
高风雅量博学景行——
为李锦全老师八十华诞而作
胡孚琛
李锦全老师是我在求学期间遇到的颇受尊敬老师之一,他在我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帮助了我,使我至今回忆起往事时心中仍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于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生导师是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物理学家黄友谋教授和科学哲学家张华夏教授,另有杨维增、郑芸珍、林定夷、关洪等老师参与我们四个同学的指导。由于我原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因之同为学化学出身的杨维增老师分工指导我,师生关系尤为融洽。李锦全老师时任哲学系主任,杨维增老师经常带我去看他,我还同哲学系的罗克汀教授、丁宝兰教授,中文系的王起教授、商承祚教授多有交往,这些恩师都是我没齿难忘的。〃高风雅望,博学景行〃八字原是中国化学会对南开大学校长、先师杨石先教授的定评,今稍易一字移赠给在中山大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李锦全老师,在我印象中感到十分贴切。李锦全老师不仅精于哲学,还在史学、文学、考古等领域颇有造诣。我初入中山大学时去拜访李老师,见其处世有风骨,立身有气节,待人有雅量。李老师弦颂终身,教泽广布,有知人之鉴,有长者之风,其治学也锲而不舍,其教学也诲人不倦。当时正是〃文革〃刚刚结束〃拨乱反正〃的年代,李锦全老师作为系主任为恢复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教学秩序作出了历史贡献。当时中山大学研究思想史的耆宿杨荣国教授,一生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持反对态度。〃文革〃中〃四人帮〃在全国搞〃评法批儒〃的政治运动,便以〃响应党的号召〃的名义将持〃反孔〃观点的杨荣国教授当作政治工具捧得大红大紫,打倒〃四人帮〃后又以〃清算反党集团〃的名义把杨荣国教授批得臭不可闻。李锦全教授在杨荣国教授大红大紫的时候没有出风头捞政治资本,在众人对杨荣国教授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仍对杨荣国教授以礼相待。他不仅参加了含恨而死的杨荣国教授的葬礼,而且还著文对杨荣国教授的功过作出客观的评价。李锦全老师不仅在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中对前辈的老学者能独秉操守、高风亮节,而且在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中对后辈的年轻学者能古道热肠、雅量有容。×××先生是〃文革期间由陕西地方推荐的〃工农兵学员〃留系任教,此人小有才华,出了几本研究公孙龙子的书,常到研究生宿舍找我们聊天,因之我对他比较熟识。他夫妻两地分居,家境困难,在校独自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日夜苦读,后终耐不住寂寞,中了大宾馆里捞女(暗娼)的圈套,一时羞愧难当,寻了短见。当时我已毕业离校,传来消息说学校竟无人同情,有人讲早就看他像个〃坏蛋〃,遇这等出丑之事,世态炎凉可知。李锦全老师却顶着风亲自出面为他募捐,并将钱交给了他在陕西的孤苦无依的妻子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