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京文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5148
  到了36000吨,新安装的80000马力汽轮机使这艘腿脚不利索的巨舰也达到了25。3节的航速。当然为了使航速提高,光改良主机是不够的,“伊势”的舰艉被延长了8米,显得几分苗条了的体形更利于航速的提高,同时被延长的部分也被安装了一部弹射机,用于3架水上侦察机的运用。原来问题严重的部分副炮也被拆除,留下的也进行了提高仰角的改装。除此以外,还全面提高了原来单薄的防空火力。“伊势”就在这个状态下步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伊势”、“日向”两姐妹及其两个堂姐妹“扶桑”、“山城” 号同属第一舰队的第二战队,该战队拥有48门14英寸主炮,在联合舰队中,第一舰队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其中第一战队由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及其姊妹舰“陆奥”所组成,第二战队便成了当时的主攻手。由这样的编制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对这48门巨炮抱有何等的期待。
  中途岛海战后,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伊势号于1942年12月被改装为航空战舰。在舰尾部增设了航空甲板和飞机库。为了保留其作为战列舰的机能,至少需要6门主炮,因此最初计划保留其1…3号炮塔,但是以后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即使保留3号炮塔,其空间也不会有什么使用价值,相反还会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最后决定仅仅拆除最后两座炮塔而设置飞行甲板。起飞用弹射器设置于后部桅楼前部的两舷,其上部与飞行甲板同高。由于这要比一般军舰的弹射器高出许多,因此4号炮塔如果要进行低仰角射击将会受到限制,炮战时,必须将弹射器转向斜后方。
  飞行甲板长70米,前部宽29米,后部宽13米,甲板上设有移动飞机用的3条轨道和12个转向盘,为了不至于影响甲板上的作业和交通,所有轨道和转向盘保持与甲板同高。舰载机计划使用高速远航程的十三式舰上轰炸机,也就是彗星式俯冲轰炸机,为了适应本舰的搭载以及能运用于弹射器,专门将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进,定型为彗星22型(D4Y1改)。而实际采用过的是改装金星62型(1560hp)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D4Y3)。当然一旦起飞,飞机不可能在伊势这样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舰或者陆上基地。
  平时在弹射机上有两架飞机待命,飞行甲板上再通过系留装置停驻11架飞机,这13架全部起飞以后,再从机库里用搬运车将飞机运到升降机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飞机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后方的转向盘运到两舷的轨道,通过中央轨道的飞机可以通过前部的转向盘移动到Y字型的分歧轨道,最后分运到两舷的弹射器。这种弹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飞机。为了将飞机运上军舰,在左舷后部设置了一台4吨起重机。
  机库长40米,前部宽20米,后部宽11米,高6米。为了使机库工程简易化,机库侧壁不施装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钢板,采用全焊接来建成。机库内设有轨道,前部两舷可以各容纳飞机4架,后部的中央再1架,共计可以容纳9架飞机。作为防火对策,库内采用了和航空母舰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灭火装置,所有的通风管被集中于一处,被导向两舷排放,管道被设计成即使在机库内中弹,气化的燃料也不至于流向机库下部的生活区、发电区等其他部门而造成损害蔓延的结构。管道的排放部设有阀门,必要时可以关闭。同时,还吸取了中途岛的教训,规定不得在库内为舰载机装载炸弹和加油,燃料和弹药必须在甲板进行补给。航空武器库设在原来的五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一般搭载全机3次出击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弹44个,250公斤普通炸弹22个等武装,这些武器通过扬弹筒穿过机库运到飞行甲板,扬弹筒使用高张力钢,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弹片功效。这个扬弹筒还通到航空武器库以下的25毫米机关炮弹库、弹射器用火药库等,兼用于这些物品的搬运。原来六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被改为航空燃料库,可以装载供全机三次出击所必要的轻油76吨,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库的周围设有防御用的夹层,还拥有燃料补给的泵室和管制室。由于空间有限,本舰无法使用一般航空母舰采用的电动升降机,而只能使用比较小型的水压升降机,升降机长12。1米,前部宽12。1米,后部宽6。6米,呈倒凸字型,在机库里搭载上飞机运到甲板仅需要20秒钟。
  除了航空设备,这次改装的又一个目标是防空火力的增强。改装时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并将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门,在原来的后部副炮弹药库的位置上设置高炮弹药库及其扬弹筒,以前的副炮指挥所也被改为高炮指挥所。25毫米双联机炮也被改为新型的同口径三联炮,而且数量也猛增至19座57门,原来的前、中部副炮弹药库以及5号主炮弹药库的一部分被用来作为25毫米机炮的炮弹库。原来的5、6号主炮塔开口部,被覆盖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两重防护钢板,副炮的炮廓装甲板被撤去,换之以18毫米的钢板。
  其他主要改装点是,以水泥强化了*舵室的防御,并新设了位于后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机驱动的油压泵和人力油压泵的预备舵机室,以及位于原来五号炮塔位置后部*舵室。还利用原定装备在大和级四号舰的150000千卡涡轮冷却机一台,作为后部居住区的冷气供应。
  在上一次大改装时,由于增加了填满水密钢管防鱼雷隔舱而吃水变深,为了让干舷部的装甲带浮出更多,当时采用了减少燃油的方法。由于减少了两座炮塔,这个问题也相对缓和。为了增加燃料以及调整吃水,在原来第五、第六号炮塔弹药库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舱,使其航程延长至9449海里(16节航速下)。在机库前部包括后桅楼底层,安装了机械室通风筒、居住舱、飞行科和整备科的仓库,最后在主桅楼顶端,正式装备了战列舰最初的对空警戒雷达。
  改装后的伊势号作为诱饵舰参加了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并侥幸生还,随后还参加了日军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小型作战活动。1945年2月19日,伊势回到日本吴港,此后因缺乏燃油一直停泊在港内作为防空平台。1945年7月28日被美国飞机炸沉在吴港内。战后于1947年7月打捞出水,随后在播磨造船厂被拆除完毕。
  性能数据:
  排水量 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
  长度 712。3英尺
  动力 81,000马力
  载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
  航速 25。6节 
  主炮 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 5英寸(127mm)8座
  高炮 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
  鱼雷 2座533mm水下发射筒
  舰员 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
  【日向号 Hyuga】
  日向号是伊势级的第二艘,于1918年4月30日完工,随后和姐妹舰伊势号一同被编入日本海军第一舰队。1934年至1937年,日向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更换了动力装置并加强了对空防御。
  1942年5月5日,在伊予滩附近海面进行炮击训练时,“日向”号的第五号炮塔右炮管内发生了大爆炸!说起“日向”,炮塔爆炸可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19年10月24日,竣工刚满一年多,其三号炮塔就发生了爆炸;接下来在1924年9月23日轮到了四号炮塔,但是哪一次也没法和这次的五号炮塔事故相比,这次爆炸将五号炮塔的顶盖炸飞,酿成了51人死亡,11人受伤的惨祸。据以后的调查结果,事故原因在于发射步骤出错而引发了弹头爆炸。但是如果重新安装炮塔势必赶不上中途岛战役,结果只能匆匆拆下炮塔,在开口处盖上钢板,上面加装新型25毫米三联机关炮而草草上阵。在这次应急改装中,“日向”号还试验安装了22号对海警戒雷达,这是继“伊势”号在试验安装21号对空警戒雷达以后,安装雷达的第二艘日本舰艇。当时有这份幸运的日本舰艇只有这姐妹俩。
  1943年5月到11月,“日向”号在佐世保工厂进行了最大一次改装,拆除了后两座炮塔,增设飞行甲板和飞机库。改装完的试航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时候,军舰将会以30节左右的速度顶风疾驶,然而,日向作为航空战列舰,多少还有着几分战列舰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楼和巨大的炮塔,平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一旦要起飞飞机,这些都会成为挡风的累赘。更何况烟囱的排烟会挡住视线,如果主炮发射,结果更是灾难性的,隆隆的巨声会带来剧烈的震颤,伴之以浓烈的炮烟和强劲的气浪,不用说会影响起飞,即使对于停放的飞机以及各种航空设备都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飞机不能在伊势级窄小的甲板上降落,虽然可以使用水上飞机,用起重机回收,虽然可以降落于其他航空母舰或机场,但是使用效能显然会大大地降低,活动行动上的限制也会大大地增加。同样的,即便是作为战列舰,其炮火的运用还是要受到各种限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改装以后的炮战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后部的机库没有装甲,虽然有一定的防御对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弹的打击。可见,不管是作为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都发挥不出令人满意的性能。 
  1945年2月,日向号参加了“北号作战”,满载燃油突破美国潜艇的封锁返回日本。此后日向就停泊在吴港做防空平台使用。7月24日,大批美国飞机空袭吴港,“日向”遭受了集中的空袭,有60架飞机对其投下了大约200枚炸弹,其中10发命中,20多颗炸弹在舰舷附近爆炸,军舰舰艏被炸掉,飞行甲板被破坏,舰身受到了严重损害,由于不能抢救,舰员被迫弃舰。随后军舰坐沉在港内。战后于1947年被打捞,并与伊势一起被解体。
  舰名由来 :
  “日向”在日本古代建国神话中传说为日本的发祥地,位于九州东南岸的日向国。
  排水量 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
  长度 712。3英尺
  动力 81,000马力
  载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
  航速 25。6节
  主炮 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 5英寸(127mm)8座
  高炮 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
  鱼雷 2座533mm水下发射筒
  舰员 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
  舰长:下平英太郎少将 海兵17期
  石川秀三郎少将 海兵25期
  井手元治少将 海兵25期
  高崎亲辉少将 海兵30期
  性能诸元:
  排水量 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
  长度 712。3英尺
  动力 81,000马力
  载机 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
  航速 25。6节
  主炮 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
  副炮 5英寸(127mm)8座
  高炮 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
  鱼雷 2座533mm水下发射筒
  舰员 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伊势级
  二战军事 日军篇 第6节 日本赤城号航空母舰
  (更新时间:2007…1…9 11:36:00  本章字数:1938)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赤城号(Akagi)
  赤城号是由建造中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成,只有1艘赤城号。
  【建造简史】
  赤城号航母,由吴港(Kure)海军船厂建造,1920年12月6日开工,1922年2月5日暂停,1923年受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改建为航母,从战列舰改为航母时,主舰体基本不动。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双层机库。除了主飞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飞行甲板直通机库,但后来证实短距飞行甲板基本没用。完工时安装了巡洋舰上的火炮,而且没有岛式上层建筑,锅炉的废气从右舷排除,安装了角度向下的烟囱。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安装了一个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改装。取消了艏部飞行甲板,机库向前延伸,主飞行甲板加长加宽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