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79
  颐钦飧鍪兰洌馐兰淙嗽熳镆担澜缭缇突盗耍馐撬抢椿汉停栽熳镆邓淙恢兀澜缁姑挥姓嬲呷肽┤铡M夤诮潭冀彩澜缒┤眨┤站驮谘矍啊?墒欠鸾堂凰担鸾探材┓ǎ┓ㄓ幸煌蚰辏衷诓殴磺辏┓ɑ褂芯徘辏夥鹚档摹N颐且嘈欧鸬幕埃裁矗糠鸢逊衬障捌挤牌耍獠胖朗率嫡嫦唷?br />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破妄想分别执著的,就叫做佛法,就叫出世间法;妄想分别执著还有,就叫世间法,道理在此地。我们读《华严经》,我们依《华严经》来修行,是不是出世间法?不一定。如果我们还有执著、还有分别,念《华严经》也是世间法。如果你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你什么都不念,一个字不认识,你是出世间法,惠能大师就是这样的,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就能讲给你听,他就讲得透彻,为什么?智慧现前。佛说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前,他障碍去掉了,这个你不可以不知道。真正去掉之后,他观心妙高。
  观心妙高,说老实话,阿罗汉还做不到。阿罗汉妄想分别执著,他只破执著,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妄想分别,所以他没有办法观心妙高。观心妙高的人是什么人?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能观心妙高。这是在《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经的当机者。观,是佛法修行的一个原则,重要的原则,叫修观。观有三等,观照,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只能做到这个功夫,观照。可是这个做也不是简单事情,什么叫观照?离心意识就叫观照。这个功夫浅,不是把心意识断掉;心意识断掉,那你就照见,照见是法身菩萨,那就是此地的意思。所以初级的是观照,中级的是照住,照住是什么?得定。最高的是照见,你看《心经》很多人都读过,同学们都读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万法,能生万法。万法什么?万法皆空,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什么万法皆空?我们刚才讲的,物质现象、精神的现象,它的存在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今天看的现象是什么?是这种幻相的相续相。但是你要晓得,这个相续它是不真实的,它是虚幻的,相续相真的就像看电影银光幕上的相一样。所以《大般若经》我读了一遍,做了一句话的总结,它说明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的,这里头含的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我们今天的能力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你就得受用,这个受用跟《华严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我们今天理解,受用得到的那真是九牛一毛,得这么一点点,味道就尝到,就法喜充满。我们往上怎么提升?往上提升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能放多少,地位就不断向上升。
  所以懂得这个原则,在生活当中要放,工作当中要放,待人接物当中要放,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我们真正用功就在这两方面。不执著就是转末那识,不分别就是转第六意识,你看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不执著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里头识转过来是清净平等,妙观察是什么?妙观察是觉悟,一点都不迷。《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那个觉就是妙观察智。所以法相宗告诉我们,转识成智要从因上转,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果上转你就不要理它,因上转过来,果自然就转过来。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中上根性的人真正想修行,就是尽可能减少分别执著,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到什么时候才真正转过来?阿赖耶跟前五识统统转过来,你的修行功夫才叫到家;还没有转过来,还没到家。你必须要继续努力,努力不在其他,努力统统在放下。所以说老实话,凡夫成佛,放下就是!在理论上讲是一念之间。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里面修行,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一个放不下的。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了解也不少,不透彻。真正透彻,都是从你功夫上看,你是不是真放下,从这里看,看你的真功夫,你真正了解多少。然后才知道心妙、心高,高明,这个高跟妙都是形容词,能生万法。
  这是个名词,下面有解释,解释还是用比喻来说,「谓三昧须弥」,你看这就不是假的,事上的须弥,须弥是妙高,三昧妙高。三昧是佛法修行的总枢纽,总的原则,三昧是印度梵文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妙高!我们凡夫,凡夫没有。凡夫的享受佛讲了五种,就五种受,这个五种是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这两大类的受;心有忧喜,你的心有忧、有欢喜,身心这四种;另外一种,身暂时没有苦乐,心里也没有忧喜,这叫舍受。舍受好,舍受是正常。它为什么不叫三昧,还叫舍受?因为你舍的时间很短,你不能永远保持;舍受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希望舍受的时间,每天时间愈长愈好。实在没有办法做到,我也遇到很多从事於公务的这些人士,他们事务太忙,尤其是一些国家领导人,真的是日理万机。碰到我,我总是告诉他,你每天不要多,十分钟,十分钟什么?修舍受。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十分钟,什么都不要想,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什么?养生之道。那个真的你能够做到每天十分钟,你永远保持头脑清楚,这就像什么?禅宗讲静坐,不要多,坐十分钟,养成习惯,每天坐十分钟。坐的时候,不管什么姿势没有关系,实际上不坐也行,你站著、散散步都可以,十分钟。只要你把苦乐忧喜放下,你就生智慧,你就心地清净,能量就充足。要晓得苦乐忧喜消耗能量,我们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为什么佛陀在世他们一天只吃一餐?他消耗得少,没有别的原因。也就是说他们统统都大部分在舍受,他没有苦乐忧喜,他消耗能量少;苦乐忧喜愈多,消耗能量愈多,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他心更清净,他得三昧,阿罗汉得三昧;辟支佛的定功更高,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他就够了。我们凡夫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好多点心,那就证明他的能量消耗太多了。
  八万四千法门,这佛家常讲无量法门,法是方法,修行的方法,门是门径,通到无上菩提的门径太多了,说之不尽,统统叫三昧,也就是禅定。所以禅定,绝对不是只有禅宗修的,只要是佛所教的,不分宗派、不分法门,全是修禅定。修禅定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叫无量三昧,无量法门。念佛,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三昧,用这句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修什么?禅定!你看《弥陀经》上讲,你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一心不就是禅定吗?不乱就是智慧,所以定慧双修。世尊在《大集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这佛说的。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法门,你要懂得念佛是修什么?念佛是修清净心的,用这句佛号。也就是说念头起来了,不管是善念、恶念,总而言之,全是妄念,念头一起来你立刻就觉悟。宗门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觉悟什么?赶快把这个念头打掉,用什么方法?阿弥陀佛。所以禅宗是要靠觉,净土宗方便,我念头起来,不管什么念头,统统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叫念佛三昧。
  大乘教常讲「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那你就晓得,「谓三昧须弥,寂然不动」,这句话讲什么?就是讲念佛三昧。你有什么理由,这样肯定它是念佛三昧?《华严经》做证明,《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他修什么法门?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文殊是他的老师。惠能大师是在忍和尚会下大彻大悟,悟后怎样?悟后起修。起修就是五十三参,第一个他所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名字叫吉祥云比丘,翻译的人不一样,意思是一样,梵文相同,一个翻成德云,一个翻成吉祥云,德跟吉祥意思是一样。他修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弥陀佛。般舟一期九十天,它的方法要求很严格,九十天你不能睡觉,不能坐下,你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著,行动可以,走著可以,就是绕佛。站著可以,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叫佛立三昧,九十天。
  这个要年轻人,真有体力、有精神才行,年岁大了不行,体力不够,什么事情都要年轻才行。成佛也得要年少,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二十四岁,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三十岁,惠能大师二十四岁,都年轻。他们才真能干,做得到,九十天不睡觉、不能坐下来,叫勇猛精进。德云比丘在哪里?在须弥山顶,跟这个相应,三昧须弥,他在须弥山顶修般舟三昧。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这就是主修的法门,第一个参学的先入为主。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说得更清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明白文殊、普贤、善财修什么法门?全是念佛。这不就显示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吗?念佛三昧才是三昧须弥,寂然不动,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能闻到净土、能闻到《华严》,《华严》跟净土的关系太密切了。
  前清彭际清居士,这在佛门里面是个大德,也是才子,他不到二十岁;二十岁叫弱冠,成年了,行冠礼,戴帽子;他不到二十岁,是童子,考中进士,这个不容易。虽然考中进士,一生不做官。学佛,对佛法造诣非常之深,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大德。他家环境好,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干隆皇帝时候,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高干子弟,一生学佛。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是他讲的。他把《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说成一部,只是讲得详细、简单。换句话说,《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讲,《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略说,非常有道理。所以他自己做了一部论,《华严念佛三昧论》,黄念祖居士有注解。这是告诉我们,在佛陀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这是他最重要的课程,我们在末法这个时期能够遇到,真正是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可不能辜负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寂然不动,念佛三昧。
  「无思无心」,思是思虑,你看中国的字,心上面有了格子,田就画上格子,这是什么?分别,你有了分别,有分别就叫思。如果上面写个相,相就是现相,想,想就有相,思就有分别,这就有差别的。思想不一样,思是有分别,想是有相,现相,你一想,想个人,人的相就现出来。我们现在想北京,想天安门,天安门的相就浮现出来,那叫想;思是分别,没现相。你看这个字,无思就是没有思想,没有思、没有想,心就是想的意思,无思无心。「不收不摄」,不收不摄的意思就是不取不舍,对於一切万法不取也不舍,这是真的随缘。我们处在顺境,很好的环境,你也不要故意把它舍掉,你舍掉怎么?你起心动念!你就错了。我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很苦难的环境,也不取不舍,平常心对待,就是无思无虑,无取无舍,这就对了,这就是寂然不动。不要故意的,随缘就好,这是《华严》圆教。在小乘教他一定要舍,要修苦行,那是什么?就著相,又有分别、又有执著。大乘圆教,永远保持无思无虑、不取不舍,你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能办事吗?能,事情现前的时候是智慧处理,高明。你有用思想,我要研究怎样处理,没有不出乱子的。你看现在人,现在人没有智慧,现在学校也是如此。我想到当年我非常感激方老师,没有让我到学校去旁听,到学校里去旁听你就有思有虑、有取有舍,不就学这些东西吗?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每个星期天让我到他家里,小圆桌上就是我们两个人,上课就跟聊天一样,真有受用。他的教学还会天马行空,确实显示出得大自在。「任性而定」,这就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任性,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一丝毫造作,它本来就是定的。「称本心地」,本心地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自性的流露,没有通过意识。通过意识就不是《华严》圆教,通过意识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乘,上根大乘、中根辟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