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5
  姹闩廊耍颐切睦锵谜馐侨寮宜降男∪恕6孕∪耍炊吨9Ь淳龆ú患酰妒鞘裁矗坎荒芴模募獠灰欢ㄊ钦返摹?br />
  所以佛菩萨从来不批评人的;在中国圣贤君子不批评人,他们境界虽然没这么高,他有修养,他懂因果。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因果。批评人,毁谤人,讽刺人,这造口业。那个人听到,那个人跟你一样,程度是一样的,他会怀恨在心,那你们这怨就这么结下来。这一生当中你比他强,他不能报复你;来生来世,他要比你强,他就欺负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在六道里头「因果不空」。这世间圣贤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结,不跟人结怨。这是世间圣贤,都不肯干这傻事。不要以为我们批评人,好像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评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决定遵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你看他是用「如来」,他不用「诸佛」,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所作所为跟性德相应,善事,这要赞叹;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不说话,不批评,不赞叹,这要知道。
  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学生,儿女、学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国古礼上,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那个教导不能在大众面前,要给他留面子,没有人的地方教训他。老师教导学生,一定叫到房间里,没有第三者在的时候,教导他,学生感恩。当众他有什么过失也不说,不当众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最容易结冤仇。纵然是你的下属,不敢反驳你,仇恨记在心上。
  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郭子仪。当时朝廷里有个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记了,在历史上查得到。这个小官有天来拜访他,他的级别像现在大概处长的阶级,郭子仪是封王,汾阳王,地位非常高。他来拜访,郭子仪是穿著大礼服来接见他。家里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将来访问你,你都很随便,这么一个小人物来,你为什么要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来对他?他走了之后,郭子仪告诉他:这个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将来要得志的话,他会记仇,他会一个一个报复。这郭子仪很厉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别人不一样。以后果然这个人做了宰相,确实跟他有过节的人,没有一个能逃过,都被他整掉。他对郭子仪很尊敬,因为郭子仪向来都对他尊敬。这是李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来提醒我们。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后都不能够保持善终,不是没有原因。都能像郭子仪这么小心谨慎,哪有问题。郭子仪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孙都很好,这是在中国做武官的人有这么好的下场,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杀业太重。这是难得真有学问、有德行,不跟人结怨。在古时候读书人警觉心比较高,现在人不读圣贤书,你要认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计较?想到这个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现在的灾难,全球性的。灾难现前,有许多的果报现前,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不善业是自己造的,是大众的共业。大众共业,我们自己无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业里有别业,有不共业,好好修自己,这是高度智慧,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诲,连英国汤恩比博士都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对於一般大众,我对於他这句话的解读,儒依《弟子规》,佛依十善业,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希有因缘。这过去生中,没有大福报,你怎么会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是过去生中确实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缘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於没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这个福德,说老实话,多少罗汉、菩萨都以羡慕的眼光来看你。
  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圆遍,「故皆全身显现」。这个全身就是全性,圆满的佛性,圆满的法性。底下讲得好,底下就说出来,第四「以是法界身故」,这里说出来。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有没有真的障碍法界身?没有,也没有障碍自性,但是这种障碍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见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见不到;你见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这就错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样。
  说到这个地方,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什么叫没有看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总是在想,怎么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诉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时候想好像比不想还好一点。这都是错觉。想,错得更多,想是什么?是妄想,不想是无明,所以都不起作用。无明要什么时候破?无明要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才破,这很困难的事情。那真的学佛,做佛的好学生,只有依教奉行,我们先把执著放下,再把分别放下,妄想什么时候放?妄想到四圣法界时放下,在凡夫这个境界里面,希望这妄想愈来愈轻,这就好。怎么轻法?那就要学寂用,怎么学寂?净宗法门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那有人说,你这句佛号是不是妄想分别执著?是的。这句妄想分别执著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师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注疏里面他常讲,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满足了,这正确的。心里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实际上那品位太高。为什么说太高?因为他妄想分别执著是非常非常少,就那么一点点,他带的这个业带得少,带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还要争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换句话说,一般人念佛的心没有他清净。他只有这一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异不分」。不异是没有两样,不分就像我们现在这频道上播出去的电讯,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有这些接收的机器,马上就能收到,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在这个摄影棚里讲经,恒在此,天天在这讲。昨天刘富台到这边来看我,我们很多年没见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国加州,同时间,他在网路上可以收看我们卫星,你看恒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网路、看卫星。我们现在这个网路全世界都能看到,卫星就更方便。科技进步很快速,在我想像当中,三年之后,这宽频网路肯定会代替卫星。卫星成本太高,这个东西成本低,效果不亚於卫星,所以这讯息是愈来愈方便。将来接收的机器,就像现在的你们用的电话手机一样,摆在手掌心,放在小口袋里面,随时能够接收得到,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如果我们二十四小时不断的来播送,在全世界学习佛法,这个方便是古人无法想像。古人念的是恒在此,常在彼,讲这是菩萨境界,现在凡夫也做到了。在这个地球上,真的没有前后,没有先后,几乎是同步。因为电磁波的速度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大概绕地球绕好几圈,所以没有感觉到它有时差,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现象。
  从这个现象我们就能够理解,阿罗汉的神通不可思议,阿罗汉活动的空间,普通一般的阿罗汉,佛说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要用黄老居士的话说,一千个银河系是他的活动范围。他在一千个银河系里面,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空间时间都突破。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他的活动空间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听了真是无限的羡慕。可是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把分别执著放下,这个境界就现前。愿不愿意契入这个境界,不在别人,这全操在自己手上。实在讲,除自己之外,别人帮不上忙,这个道理总要懂。
  后面还有一首偈,总结,「无方大用」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看末后一首偈。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於无量劫说不尽。】
  那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略说,要详细说,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说,说无量劫都说不完,自性的功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初句」,第一句『是名无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无涯。我们现在没功夫,就是心定不下来。这你就晓得,真正佛法修行讲功夫是什么?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禅定;功是寂,德是照。这是自己,不是别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难思议』,这第二句讲「依人显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讲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经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净平等,这是得三昧的人。我们学《华严》,得三昧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华严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好像在学校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但是博士里面有文学博士,有理工学博士,有很多差别,那个不一样。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离苦,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离苦。离苦就是乐,乐是自在,这里讲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乐,得大自在是乐,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相好无量,这得大自在,这是乐,乐在此地。
  所以「难思议」,用我们这一段的教义来说,这个难就是寂用。有动,有寂,这还是可以思议。你心定下来,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你们在这《地藏经》上读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造作的罪业,现在不晓得生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没有。入定之后,再出定,告诉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这动跟寂是二,他没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萨。菩萨你问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著,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於什么?相当於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