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2
  鞘裁矗堪⒗狄独锿纺切┞湫恢肿樱馐俏颐亲畲蟮目植婪肿樱馐且摹O衷诰褪窃跹涯切┘且浣獬阉畔拢坑檬裁捶椒ǎ克玫姆椒ǜ颐蔷煌磷诜椒ㄒ谎敢幻派钊耄な鞭剐蕖梗玫囊幻攀鞘裁矗烤褪且痪浠埃肝液鼙福液馨恪埂>驼庖痪浠埃欢现馗茨睿透颐悄罘稹⒛畎⒚滞臃鹨谎颐鞘怯谩改衔薨⒚滞臃稹沽鲎郑彩橇鲎郑负鼙福野恪埂R惶斓酵砭湍钫庖痪洌匀恕⒍允隆⒍晕锿惩秤谜庖痪洌畹匠墒炝耍庑缘戮拖智埃鞘鞘裁矗看缺哪畛隼础G寰坏陌摹⑵降鹊陌摹⒄娉系陌母隳畛隼矗谜饷匆痪洹?br />
  所以在理论、方法、效果都相同,但是不如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最后一真法界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他念这「我很抱歉,我爱你」,那不能现前,只能说是把阿赖耶识里那些不善的业习种子变成善。这我们很清楚,到最后的效果是这个,就是你心里没有恶念。没有恶念,你要知道,他还是染念,他不是净念。这个恶的种子少,善的种子多了,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应当都是在天道,他不是净业,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执著没断。执著统统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法、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这功夫比他高明,这是什么?转染为净,你染业没有了。净到哪里去?净业不在六道,六道是染污变现的。净业在哪里?净业在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它有四层,四层就是净业的纯度不一样,愈往上面去愈净。如果在四圣法界里面把妄想断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超越十法界,染净都没有,染净不二。诸位要晓得,只要说到不二法门,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都是相对的,还是相对,四圣法界也是相对的,你看四圣对六凡,染净相对。到不二法门,超越了,不在十法界里面。我们对这清楚,所以一看别人这些报告,他是什么境界,我们就了了然然、清清楚楚。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功夫,这功夫就是修行。
  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如何能够把执著放下?是非常困难。在佛法一般总的原则就是禅定,就是《华严经》我们这一章念的「寂用无涯」,那你要会用就行了,就超越了。也就是要学,要真学,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夏威夷土著功夫成熟的时候,他讲他的爱心遍法界,像地球上,人道的、畜生道的、饿鬼道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他不爱,他那个爱心是平等的。他爱他,他就会关怀他,他就会照顾他,他就会帮助他,这就是他的功夫成熟。我们知道这样的心量,量大福大。他的心量可以能够达到一个相当大的境界,用佛法来讲,他能达到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是一个银河系。这就不小,他的爱心有这么大。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境界是一个大千世界,那就不止一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菩萨境界愈来愈广,到地上菩萨那个境界几乎跟佛很接近,遍法界虚空界,慈悲心。我们前面读过的「毛光照益」,那是讲一个毛孔,一个毛孔里面放的光明遍法界虚空界。那这身上多少毛孔?每个毛孔光明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的众生就能感受到。佛法里面说毛光,外国人说磁场,中国人讲气氛、氛围,都是说一桩事情,名字不相同,说一桩事情。
  我们不知道,搞不清楚,这话不能讲,讲了没用处,还让人家怀疑。学这么久了,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不能不说。那你听不懂,慢慢听,慢慢的学。真听懂了,要干,要放,不再执著,知道执著是傻事,不再干傻事,知道这宇宙实相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根本就不存在。《般若经》上讲得好,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事实真相。这句话真正明白,你的心定了,寂用无涯这样的功德对你来讲就现前了。
  我们今天心为什么定不下来?你的心还有念头,你定不下来,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古时候学《华严》的,他用什么功?他修止观,什么止观?华严止观,华严三昧。华严止观是什么?法界观,观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清楚明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观。起心动念就不是观,我们讲看,看是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叫观。观就好比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没起心动念,用心如镜,那叫观。那个镜子永远是寂静的,起作用,寂用。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看,叫听,闻一闻,尝一尝,这是起心动念,都是分别执著,这是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现在我们想回归自性,恢复我们的自性,佛告诉我们「止观」,止是什么?前面讲三种止,三止三观,那个意思太深,我们现在学的止,止什么?止执著,不要执著;观怎么样?观不要分别。看外面不要分别,不要生执著心。不是叫你不看不听,要看要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真用功。可是你是用定慧把分别执著控制住,并没有断。控制久了,纯熟了,慢慢就没有了。
  执著没有了,你自己清楚,你在六道十法界里得自在,就像经上讲的这个自在。你自己知道你的身多大?遍一切十方刹海,这是法身菩萨,就是起心动念断了,你自己感觉到身这么大。有缘的众生,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或是在一种微妙的境界,似睡非睡,见到佛菩萨。佛菩萨相多大?跟虚空一样大,那就是十方刹海的现象。虚空多大,这佛相就多大。大,太大了,我们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像我们人面对面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本来如是,虚空法界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自己身相是这么大,那你出入怎么会不自在?你还有什么障碍?
  所以头一句讲的是「菩萨身普遍」。菩萨是谁?菩萨是我们自己,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菩萨,这个身相就现出来,不思议境界。第二个「遍彼刹内树等物中」,这个刹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讲所有星球里面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你的身遍在其中。就是你的身包括它,它并没有包括你,你在它身中(它这个身体),所以你出定入定非常自在。在这个树上入定,在那个石头上可以起定,得大自在。在大石头入定,可以在大山上出定;大山上入定,可以在大湖里面出定,出定是起用,没有不自在的。
  第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尘是器世间,毛是正报,依正皆遍。遍不是分遍,是圆遍,圆满,那个圆满是什么?圆满就是自性里面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而且什么?大具足,小也具足,没有大小。大是讲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这东西像什么?现在我们用的网路、卫星电视,这是很好的比喻。你看电视跟网路的晶体小小一片,我们在这摄影棚里面跟远方同学在一起学习《华严》,用这种高科技的技术把我们的画面摄入镜头,融在那个很小晶片里面发射出去,你看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你有接收的这些机器,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你家里,你能收得到,在旷野里面也能收得到,这是藉机械。自性里面不需要机器,诸佛如来,这空中的资讯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地球上这个仪器,高科技所发的资讯,那要跟自性比,真叫法界虚空界跟一粒微尘相比,不能比。我们现在这个机器科技是分遍,不是圆遍。自性里面这个讯息是圆遍,圆满。我们这才得悉一分、二分,而且范围很小。
  所以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些,也能肯定佛在经上所讲的是事实。为什么?今天人用这些媒体、机械也能做到少分,分遍。自性里面圆遍,我们能信得过,我们不怀疑。又何况我们在前面学习好几遍,不只一遍,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里面的资讯也是圆满的,它不是局限的,它是圆满的。大圆满,小也圆满,大小不二;近的圆满,远的也圆满,远到什么程度?远到没有边际的地方,还是圆满。远近不二,大小不二,这是个什么道理?自性法尔如是。如何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了。
  释迦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十二年参学不得要领。这在菩提树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参学的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这一放下,没想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觉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别执著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学学得来的,佛法的名词叫什么?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东西,阿赖耶识落谢的种子,这些种子变成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不能开悟,障碍他不能见性。它的作用绝不输给烦恼障。贪瞋痴慢是烦恼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统统是烦恼障,它障碍你不开悟,障碍你不能见性。佛说六道里的众生,这两大类的障碍。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学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学怎么样?别执著,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去学,那会开悟。你真正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可不简单,「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的烦恼轻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来真实义;你烦恼、所知淡两分,你就得两分如来真实义。如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很浓,你学习佛经,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读这个经,自己想这什么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决问题。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师讲「诚敬」,跟章嘉大师讲「放下」,是一个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为什么?诚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这样。你接引众生,跟六道里面凡夫不一样,为什么?你能知道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度他,因为你障碍没有了。所以这种观机(观察人的根机),阿罗汉有这个能力,须陀洹就有了。须陀洹可以看人,过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几世,这没有问题的,他看得到。你看这个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看五百世,那么须陀洹,在我们用这比例,应该五十世是没有问题,十分之一,阿罗汉十分之一的功力,这都不是世间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学佛。放下之后,你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们近代看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对人对事要求之严格,真叫丝毫不苟。学佛之后,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点执著都没有。真的常生欢喜心,对人都是满面笑容,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我们想像当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开。所以从一个人思想,言行举止,现在讲他真的开放,我们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满,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他的生活。
  普贤十愿,前面四个重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看看弘一大师晚年是不是这样?礼敬诸佛,对任何人没有不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做样子的,出自於内心,真诚恭敬;造作恶业的众生,也真诚恭敬,决没有轻视他。他是个造业的罪人,没有。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觉,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还是佛。现在做错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并没有真的失掉,现在这个相是他本性变的。所以他没有一丝毫差等,对佛如何恭敬,对他如何恭敬;对父母怎么恭敬,对外人也这么恭敬。这个意思比儒讲得深,儒家讲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称赞如来。这要注意,开口说话,赞叹人家的长处,人家的缺点一句话不提,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佛。如果一开口,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人是凡夫。这个人学佛没有入门,什么也没学到。真学到了,决定不会批评人。为什么?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烦恼。会批评人,还是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他一分都没有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话很有道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你看他一开口说话就知道。一开口就随便批评人,我们心里晓得这是儒家所谓的小人。对小人,敬而远之。恭敬决定不减,远是什么?不能听他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