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节
作者:
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91
际怯篮悴槐涞模馐钦娴模皇羌俚摹N颐墙裉毂涑刹痪酰涑刹簧疲饩褪峭赖陡傻氖虑椋馊训叮敕直鹬粗闶裁词焙蚍畔履憔统煞稹H逊乓话眩前⒙藓海辉俜乓话眩瞧腥蛔詈笠话言俜畔拢统煞稹K裕卜虺煞鹪谝荒钪洌飧龅览硪?br />
我们修行,这你就知道,修行修什么?修行就是放下。经要不要念?经要念,为什么?帮助你放下,你要不念经你妄念更多,想放也放不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总的目标就是帮助你放下,这个道理很重要。如果你要不懂,你修行变成所知障,譬如经教,你执著在经教上,麻烦来了。这种人太多,自古以来不晓得有多少!我们以净土宗来说,净土宗《无量寿经》的译本,从汉朝到南宋,翻译了十二次,这有经题留下来,《大藏经》上都能看得到。现在所存下来的,留下来,保存下来的,五种翻译本,七种失传了。这个我们能明了,古时候没有印刷术,都是抄写的,抄写的数量很少,很容易失传。所以现在有五种译本,五种本子要统统去念,太麻烦,太多了。要不念,五种本子的内容详略不同,有的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没有,那个本子有,另外本子又没有。所以古人才想到要会集,把五种本子里面不同的地方统统把它编在一起,集合成完整的本子,相同的部分就舍掉,不同部分统统抄起来。最早做这个工作,宋朝王龙舒居士。
如果你要说这个工作不能做,那你就是执著,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分别执著是障碍,给诸位说,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不能见性,你虽然读经,你不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说得太好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分别执著放下,你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有分别执著,你不解,不但经文你看的时候你不解,会变成所知障,你就是来听讲经,你不会听,也变成所知障,为什么?你有执著,分别执著。所以会听的人,宗门说得最多,「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是真听,这真说、真听。因为迷跟觉就在一念之间,你听,能够不执著、不分别,真能见性。为什么惠能大师听《金刚经》,他听不多,一点点,他就大彻大悟?你就知道,他无听而听,听而无听,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叫什么?那叫一心,那叫诚敬,真诚恭敬到极处,一念不生。
中国人讲诚的定义,曾国藩解释跟佛法相应,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讲得好。诚是什么?没有起心动念,这是诚;起心动念,真诚就没有了,他解释得真好。所以印光法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很多,有很多人向他请教,怎样能够契入佛法?他答覆的两个字,「诚敬」,内诚,外敬。实在讲,内里面有诚,外面自然恭敬,一切恭敬,必然的。为什么?性德的流露,他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的。外面恭敬,未必里头有诚,为什么?装模作样,那不是真的。真正高明,有学问、有涵养的人一看就晓得,你是真的是假的。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觉是用,菩提心的作用,真诚是体。我们依照《无量寿经》的经题写了十个字,真诚是体,就是你自性、真心之体,这你要知道。用这个心,就是用真心;不是这个心,就是用妄心。菩萨用真心,我们学佛,至少要学菩萨。真心的相,相是清净、平等、慈悲,清净没有污染,没有烦恼,平等没有高下。你就晓得清净的反面是执著,平等的反面是分别,觉的反面是愚痴、是迷,就是相要搞清楚,真诚的相是清净、平等、正觉。作用是慈悲,对人、对事、对物,对天地万物,一片慈悲。
我们修,实在讲一切诸佛菩萨说无量无边的经论,不超过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在《大藏经》里面,佛菩萨常常给我们讲,「发菩提心」,我们求生西方净土,这头一个条件。所以很多人不能往生,没有发这个心。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第一句话「发菩提心」,然后才「一向专念」。我们今天「一向专念」大家抓住了,「发菩提心」忘掉了,所以不能往生。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搞一半,这怎么行!所以对人不慈悲,念佛一天念二十万声、三十万声,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没有菩提心,这个要知道。这是菩提心。菩萨行,我下联写的是菩萨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萨行。这是全部的佛法,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总纲领、总原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都不出这二十个字,大总持法门。这样说比较详细,不是这样说,很多人不懂,说是说得很清楚,但是不懂。譬如经教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很难懂,《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不好懂,我这么样写,大家好懂了。《无量寿经》的经题,前一半是果,「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因是什么?因是「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平等觉,证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大乘无量寿庄严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摆在经题上。
会集没有错,三个会集本,会集得最好的、最圆满的就是夏莲居的本子。我第一次到北京,就是特别去看黄念祖老居士。我们在美国知道了,在美国才晓得,他也知道我了,但是在美国没有见面。他回到中国来之后,我到北京去看他。我在没有跟他见面之前,我听到他的名字,是李炳南老师讲的,有个梅光羲的外甥,黄念祖居士。我以为他很老,以为他已经不在了。所以到美国听了这个名字,名字很熟,才想起来是李老师讲过。我就问那边的同学,华盛顿DC那边同修,我说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说是!我说这个人还在,难得,李老师常常讲,这是夏莲居的学生。我说那我们应当碰个头,见个面,我们是一家人,都是传持夏老会集本的。
所以到北京去看他,他才告诉我,他说夏老往生的时候,夏莲居往生的时候,告诉他们学生,黄念祖也在身边,告诉他们这些学生,他说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外国传回中国的。他们很惊讶,都很难相信,从外国传到中国。接著告诉他,这个本子将来传遍全世界。梅光羲给它写了一篇长篇的序文,这个序文要看,你才晓得这个会集本的价值。所以,夏莲居居士不是普通人,是再来人。在我们想像当中,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就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不是这样的人再来,就没有办法编一个这么好的会集本。王龙舒的本子有瑕疵,那是了不起的人,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著走的。魏默深第二次编会集本,确实是比王龙舒编得好,还有缺陷,为什么?里面有很多自己的意思把文字换掉了,这个例子不好。会集一定是原文把它抄下来,不可以改动文字,魏默深改动几个字,印光大师有批评。他这次会集本就遵守这个规矩。
十年定稿,不容易,成就这么一个工作,要度末法众生,末法九千年,靠这个法门得度。真的,我们在海外弘扬,把它带回中国。现在在全世界依照这个经本修的人非常之多,感应不可思议。虽然有些人批评,批评的人无知,他不懂净土。尤其我们现在读了《华严》知道,他有严重的分别执著,他不了解这里头的真正情形。他要真的明了《无量寿经》,把五种原译本统统读了,然后再看这个会集本,就不一样了,他分别执著心就没有了。最好的是,现在就是有三种会集本,有一种节校本,一共九种本子,九种本子统统读过,我们都曾经把它印成一本,九种本子都读过,你的分别执著心就没有了。所以智慧不容易得来,一定从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定要持戒。凡夫「邪信」,邪信是外道,外道有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他不相信这个。「劣解」是二乘,他解的不圆,於毛光照益他得不到,这个障碍是在自己,不在外面。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九卷) 2007/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第四段,大段里面的第四段「释成分齐」,最后的两首偈,从最后的两首偈看起:
【摩尼宫殿及辇乘。妙宝灵香以涂蓥。有福德者自然备。非无德者所能处。大士光明亦如是。有深智者咸照触。邪信劣解凡愚人。无有能见此光明。】
这两首,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虽然不多,说得很清楚,「后宝严喻,喻光正益,明法宝常存,由福无福,有处不处」。这个比喻四首,前面两首是比喻能见、不能见,比喻见、不见,这两首是讲利益,这个利益得要有福,没有福你得不到。福跟慧是连在一起的,有福一定有慧,有慧一定有福,这是大乘教里面的,跟世间不一样。世间实在讲,有福没有慧,在佛法里叫痴福。总还是轮回心,起心动念轮回心,轮回心必然造轮回业,出不了六道。大多数是没有遇到正法,没有亲近善友。有福的人造不善业的多,造善业的少,所以福享尽了,纵然有余福,他还会到人间来,到人间来就一代比一代差了。为什么?他福享完了,后面福小,没有前面大。第一世来享福的时候做了帝王,第二世再投胎到人类,可能当个县长,再往下去,遇不到善知识,就没福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偈颂里面,『摩尼宫殿及辇乘』,我们要晓得,它是以七宝来表法,「摩尼」是七宝,「宫殿」表什么?清凉大师注解好,他说「喻光正益」,真正的利益。后面这一句跟我们解释了,明法宝常存,它是表法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没有宫殿,不但宫殿没有,平房也没有,说老实话,连个帐篷也没有,完全是露天的。他在哪个地方讲经说法,那儿就是大乘。「辇乘」是比喻行化,他到什么地方去教化众生,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辇乘」是交通工具,辇是人抬的轿子,这都是讲帝王时代的,帝王时代的轿子,八个人抬的,前面四个,后面四个。大乘,他们这个轿子四个人抬,这叫辇,乘是马。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确实他是周游列国,弘法利生,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骑过马。为什么?佛对一切众生慈悲,怎么忍心去骑它,让它来驮著走?他老人家在没有出家之前,骑马,太子;离开皇宫之后,他的旅行都是徒步,这个我们要知道。给我们做示范,一生当中种种示现是为后学,学他那个样子就有福德;不学他那个样子,你纵有福德,那个福德怕在这一世享完了,享完就没有了,这个要知道。所以佛常常教人要惜福,培福很重要,惜福更重要。佛的福报是没有边际的,称性的,他何必要这样做?那我们就晓得,他的用意没有别的,以身作则。树底下,那就是摩尼宫殿,步行就是辇乘,又何况佛有那么多的常随弟子,排起队来很长,一千多人。
佛灭度之后,确实后世的弟子福报比佛大,智慧道行不如佛,可是福报确实现前了。为什么?佛教传出去之后,古时候这些帝王大臣没有不尊敬的。佛不在世,尊敬佛的弟子,因为佛法是由弟子们的承传。这些弟子确实有修有证,证罗汉的太多了,证法身菩萨这个地位的也不在少数。我们常常读到的无著、天亲,都是初地的菩萨,都登地了,三贤菩萨就更多,十住、十行、十回向。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天人师,不但人间尊重,天人尊重,感动到天王、天神来护法。这在佛门史书里面记载很多,这是说明确实他有智慧,他有福德。虽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他供养来你不能不接受。再一个,确实世尊之后这些弟子福不如佛。从哪里看?就是身体健康,这个比不上。佛能够长年夜宿在野外,所谓是日晒雨淋,他都能受得了。在这方面来说,我们现代人居住的环境,出门有车,好像比从前福报大得多。可是现在人身体很脆弱,禁不得一点风寒,吃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马上就生病。那你想想,佛过去的生活都是托钵,给什么吃什么,他也不生病。而且那么多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钵,托回来之后,这些饭菜都混在一起,再取来吃,所谓是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是一千以上到二、三千家,那现在人讲,这卫生吗?而且从托钵,进城乡镇去托钵,回来吃饭,你就想想,那个饭菜都凉了,天天吃冷饭,他不生病。所以这方面你就明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身体健康长寿,这是真正福报!他们的生活确实是到清净平等的境界里面去了;换句话说,也是真正把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