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节
作者:
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6
兔挥蟹鹚担睹罘芬裁挥蟹鹚担舛加醒省N裁从械挠蟹鹚担械拿挥蟹鹚担坑蟹鹚凳敲挥腥宋剩鹱约核档摹C挥屑臃鹚担褪怯腥宋剩鹄唇獯穑獠患臃鹚档摹;蛘呤蔷牡恼诜郑诜值牡谝痪浠笆欠鹚档模馔ǔ<臃鹚怠5谝痪浠安皇欠鹚档模茄蛘呤瞧腥⒙藓浩羟胛实模飧鼍患臃鹚怠<由戏鹚档木皇呛芏啵?br />
你就晓得当年佛陀在世教学的状况,挺热闹的。常随弟子这么多人,临时来找他的太多了,上层次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我们今天讲豪门贵族;下面到贩夫走卒、乞丐都有。佛接待这些人平等,决定没有分别心,这是令人尊敬,对上不巴结,对下不轻视,有礼貌,恭敬心都到了,平等心到了,清净心到了。你在这里看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天天时时刻刻都表演在外面,你统统能看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都看到了。这是什么?这是他日常生活。念佛真念佛,《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他老人家成佛靠什么?靠念佛成佛,这他自己说的。念佛成佛这个法门最快,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念佛就是要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我们今天念佛成不了佛,原因你夹杂,你没有遵照念佛的方法。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没有都摄六根,没有都摄六根你就心浮气躁,眼睛张开你的心跑到色里头去,耳朵竖起来你的心跑到音声上去,你的心往外头跑。菩萨教我们念佛要把心收回来,从六根门头收回来,这叫一心。怎么收法?难道叫你不要看、不要听,那瞎子、聋子是不是得一心?不是的。你可以看、可以听,里面怎么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至少你要做到这两样;你起分别、起执著,你心跑外面去了。我看得很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古人有个比喻,教我们怎么学法?用心如镜。镜子照外面是不是很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没有。所以佛他见色闻声像镜子一样,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连妄想也没有。妄想是起心动念,这很微细,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他能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起心、不动念叫无知,般若无知;你要问他,他随时答覆你,无所不知。所以没有人问他,不动的时候他是无知,无知不是没有智慧,清楚明白,而且十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他统统看得清楚,统统听得清楚,六根灵敏到极处,一丝一毫都逃不过他六根的感触。
所以起作用,不管你问他什么,佛没有预备功课,佛当时讲经没有经本,没有预备,随问随答,以后记录下来就是经典。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外面学来的东西不是真智慧,放下才是真智慧。外面东西说老实话学可以,像释迦牟尼佛行,学了十二年,可以学;不学也可以,像六祖惠能大师不学,不学也行。学与不学对智慧德能不相干,这是秘诀,几个人知道?除佛之外没人知道。你要是懂得了,你只要尽量放下。大乘经典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你能看多少?凡夫看不出来,阿罗汉能看到三分之一,菩萨能看到三分之二,佛能看到圆满,就这么个道理。为什么?阿罗汉三种障碍,除了一种,所以他看到三分之一;菩萨三种障碍,去掉二种,所以他看到三分之二;佛三种障碍都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他看圆满的。凡夫怎么样学都看不清楚,三种障碍统统有,这麻烦大!
所以真学佛,真正功夫不是别的,是放下。放下一分烦恼习气,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两分就透两分,你不放下,我们现在说个好听的名词,你搞佛学,你没有学佛。搞佛学不管用,你把经典背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断烦恼,你没放下。什么叫学佛?放下是学佛。放下经本并不重要,这东西有也可、无也可,放下你心里面的妄想执著这才重要。经本是法相,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摆在你面前看不懂,讲给你听你听不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听懂就开悟了,五祖跟惠能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懂了。懂了怎么样?后面不要讲了,他全知道了,不但《金刚经》知道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所说的经他全知道。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不离自性,就是他开悟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的是什么?《华严经》上说出来,《华严经》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具足就是你具足(如来是自性)自性里面的智慧,自性里面的德能,自性里面的相好,你统统具足。
所以悟了不用求、不用学,释迦牟尼佛学是为我们示现,我们很喜欢学、很好学,佛就示现也跟你们一样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不放下没用,不能解决问题;放下,这才解决问题。所以可以学,学了你要能放下,不放下变成什么?变成所知障。佛说障碍大分分两大类,一类是烦恼障,一类是所知障。你学了千经万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都变成所知障;放下了,障碍就没有了,不但所知障没有,烦恼障也没有了。要知道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也没有所知障,这把关键全讲出来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就是修不执著。我们对这个人看得很顺眼,喜欢他,执著,分别执著;对那个人我很讨厌他,我不喜欢他,起分别执著。还用这个心,你学佛学一辈子你都是凡夫,你要想往生,往生去不成,为什么?业障,业障放下就能往生。所以真正往生的人,在最后一念他没有分别执著,这能往生的;最后一念还有妄想分别执著的话,不能往生。最重要的就是执著,没有执著生凡圣同居土,最后一念就行;最后一念有执著,不行。所以念佛送往生叫助念,要懂得这个道理,最后一念一定是劝病人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只有阿弥陀佛真能往生。如果他还想到还有儿子、孙子,还牵挂著,还有家里财产还有这些东西,还有恩恩怨怨,就完了,那还要搞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还要搞冤冤相报,这就错了。
如何保证我们临命终时能够得清净心?平常用功,平常我就能够不执著,临终的时候保险;平常时候还有这种执著,临终的时候不保险。你敢担保我临终时候能放下吗?临终那一刻好比打仗,平常在操练、在练兵。所以功夫成熟,也就是说真放下,不再执著,你往生能预知时至。你往生的愿望很强,虽有寿命不要了,你能提前往生。如果寿命到了还有很多法缘,也就是说你修得不错,讲得很好,很多人愿意跟你学,虽然寿命到了,为了大家再多住几年不妨碍,叫生死自在。这个功夫怎么成就的?就是放下执著成就。我们不谈分别,放下执著就有这么多好处,这个好处不是金钱能买到的,天上人间没有办法跟你相比的,天上人间出不了六道,你这个超越六道轮回,谁能跟你相比?富贵大梵天王,初禅天,摩醯首罗天王,四禅天,不能跟你比,为什么?他还要搞轮回。你在这一生多潇洒,脱离了。
一定要懂得,内净外就净,内不净,外面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办法做到清净。今天环境的染污这么严重,现在每个国家地区都知道环保重要,我们在讲席多少年前我就说,环保能还给地球清净的面貌吗?不可能,做不到。原因在哪里?你六根不清净,也就是你心不清净。环保一定从精神环保做起,这是大家统统疏忽了,精神环保要清净心,心清净外面境界就清净。这个例子有,日本江本博士这个实验,很好的证明。他要到香港来看我,我欢迎他。特别是他在琵琶湖做的实验,他来的时候我希望他会给我们做详细报告。琵琶湖是很大的一个湖,日本第一大湖,比我们中国洞庭湖还大,有个海湾,这个海湾是死水不流动,二十年这个海湾的染污,奇臭无比,气味很难闻。江本博士去做实验,带了三百五十个人,找了一个老和尚,九十多岁的老和尚带著这群人就在岸边,对著这个湖水祈祷,好像是一个小时。祈祷只有一句话非常简单,大家把所有的妄念统统卸下,用真诚心求这个水干净,「湖水干净了,湖水干净了」,就用这个心,没有妄想,湖水干净了。这次的祈祷到第三天湖水真干净了,气味没有了,所以日本电视台、报纸统统都登出来,居然能保持六个月。如果每个月去祈祷一次,那就长年清净。
所以今天全球灾难,从这个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佛陀给我们的教诲,现在全球灾难很多,我们呼吁全球学佛的同学,特别是净宗同学,我们在网路、在电视,我们天天见面,天天通讯息,我们每天念「观世音菩萨」,为整个世界化解冲突、安定和平来作祈祷,这个力量就很大!肯定像日本琵琶湖一样,这个世界灾难会减轻,灾难会推迟。希望我们的祈祷不要中断,我是天天祈祷,讲《华严经》就是祈祷。大家跟我在一起听经完了之后,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这一千声观世音菩萨专门为化解灾难祈祷的。我们有这种真诚、清净心来做,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没有了。尽我们这一生天天不中断,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这些灾难发生,我们这样做有效,不是没有效果。世界上灾难还是很多,如果没有我们这些人祈祷,灾难会更多、更严重;我们真认真在这里做,已经减轻、已经减少。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认真努力修行,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错误的言行修正过来。
佛教导我们六度四摄,都在毫光这章经里面读过,慈悲喜舍,四等;遍施,四悉檀,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学习的,都包括在这四十四光当中。这首偈总结『如是等比光明门』,比就是类,比类、比方。像前面所讲的四十四种光明门,实际上有多少?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悉从大仙毛孔出,一一作业各差别』。我们要问,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有没有?告诉诸位,每个众生肯定跟佛一样。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那就是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你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你不能证得。不是没有,有,你不能证得。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说了八个字,「一毛之用,光有尘沙」,这是讲我们身上汗毛多少?这经上讲的一根毫毛它的作用,就跟我们说了这么多。我们身上有多少毫毛,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我们不能够不知道。
下面一首偈,这是第三小科,「类显一切毛光业用」。前面说一毛,四十四光是一毛,这一毛放光里面就无量无边的作用。比类而知一切毛光业用,「及结用所依,谓三昧力」。我们看底下这首偈:
【如一毛孔所放光。】
前面所讲的一毛孔。
【无量无数如恒沙。一切毛孔悉亦然。此是大仙三昧力。】
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三昧力』,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叫三昧。我们今天的受,佛说六道凡夫不正常,你的享受,佛把它分成五大类、五种受,这五种受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这就四种。还有一种是什么?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叫舍受。无量无边的受,感受总不出这五大类,这五大类要知道前面四种是果报。舍受是好事情,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就跟三昧没有两样。但是为什么不是三昧?因为你不能保持。你能够永远保持在舍受,舍就是放下了,你想对不对?心里面把忧喜放下了,身把苦乐放下了,这就叫三昧。三昧就是定力,功夫浅深不同,展现出甚深三昧力。
释迦牟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在过去修菩萨道,没成佛,在菩萨道修行,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就是暴君,很残暴的,没有爱心的。忍辱菩萨碰到他,他把菩萨凌迟处死。什么原因?菩萨在山上修行,在山洞里面。这个国王带著很多人上山打猎,追赶猎物,有些宫女发现这里有个修行人,就围在旁边,好奇,就看他。菩萨就给宫女们说法,说得大家都很欢喜。国王一看,这个修行人怎么调戏我的宫女?把他杀掉。杀掉还不让他好好的死,凌迟,用刀,肉一块一块的割,这样把他处死。菩萨没有怨恨心,菩萨还发了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佛说话没有妄语,憍陈如的前世是歌利王。
我们今天遭受一点点小挫折就受不了,你还能成就什么?谚语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无论是世法、出世法,你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