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92
  这个东西统统都舍掉,那叫真正自爱。菩萨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看佛菩萨爱这些。相反的,布施相反的是悭贪,我们世间人喜欢悭贪,不喜欢布施;世间人喜欢作恶,不喜欢持戒;世间人喜欢瞋恚,喜欢嫉妒,不喜欢忍辱;喜欢懈怠,喜欢懒惰,不喜欢精进;喜欢散乱,不喜欢禅定;喜欢聪明,自以为聪明,不喜欢智慧,这就是凡圣不同的地方。简单说就是世间人不知道自爱,佛菩萨懂得自爱。自爱才会爱他,爱他才会把正法传授给他,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接受。帮助他,先帮助他明了,然后再帮助他接受,最后帮助他欢喜,终极目标帮助他证入,这叫真正爱他。佛法里面讲慈悲,真正慈悲。
  我们今天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确实在这个世间,天上人间无与伦比。遗憾的是,真正如法修行的人太少,所以没有法子引起社会大众注意,更不可能引起社会大众的爱好,那从哪里做起?我们决不能希求佛菩萨再来,求不到的,佛菩萨不会来。那要怎样求法?求自己,自己知道之后,要懂得自爱,如教修行,就有感应。这我们要有信心,佛在经教里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一个人懂得、明白了,依教奉行,诸佛菩萨不会舍弃我,他要舍弃我的话,他打妄语,他说话就不算话。不舍一人,我一个人,虽然是一个人在干,佛菩萨也不舍弃,所以要有信心。我们跟诸佛菩萨有约,这个约的证明就是经教,跟佛菩萨有约。所以在四摄里面同事,我不说跟众生同事,我说的是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跟圣人同事、跟贤人同事。在现前这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学习,你成就不了自己,自己成就之后才能成就别人,成就别人是自然,没有丝毫勉强在。
  讲经教学,要记住世尊的风范,「只闻来学,不闻往教」。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劝一个人来听经,不可以的;来都是自动来的,决定没有招生的,决定没有劝请的,没有,佛没有,佛永远谦虚,谦卑。你问他,我不行,我差得很远,不敢为人师。这都是教育,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有这种行为?哪里会有这种态度?永远谦虚。怎样帮助大众来接受佛陀的教诲?那是学生的事情。学生也不能到处去劝人,不可以,学生只可以赞佛,赞叹佛,把佛怎么样教给我们,我们做出来,形象摆出来;你对人有礼貌、很谦虚,言语举止没有妄语,没有伤害别人,别人看到很欢喜向你请教。那向你请教,我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於是大家听到,都到那里去学了,是这么来的。所以用表演,演说,说就是赞叹,所有赞叹的这些歌词统统都是引导人、接引人来亲近佛陀,来学习佛法,他用这个方法招生,这很妙。
  已经懂得的,讲经说法。寺院里有旗杆,旗杆悬幢,幢是讲经说法,大家一看,今天有教学,开班教学,他就来了。如果有聚会、法会,用幡。所以旗杆上看到挂什么,你就晓得今天有什么活动,欢喜法会的参加法会,欢喜听经的,你就来参加上课,佛用这个方法。不是不告诉大家,告诉大家,你愿意来,欢迎你;你不愿意来,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就是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会带给你烦恼。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三卷)  2007/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讲到舌清净光,后面两句因为时间到了,现在我们把它补出来:
  【永除粗恶不善语。是故得成此光明。】
  三业习气最重、最容易疏忽的是口业,所以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三业清净,他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我们看到大小乘的经论,世尊讲到三业,总是以身语意这个顺序来排列,我们也习惯,看得很多,突然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它的顺序不是这样排法,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然后再「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就想到,佛为什么要把口业放在第一?实在讲不难懂,我们凡夫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口业最容易犯。我们要问,为什么最容易?应该这样说法,从小就养成习惯,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谈何容易!
  口业里面讲了四种,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四种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无意都在造,结业无论是有意有罪过,无意还是有罪过,不能说无意就没罪了,无意罪比较轻一点,有意罪重。这里面也很难说,为什么?有时候无意跟人结了很深的冤仇,这事就麻烦了,古人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你的话曲解、误解了,这样结下的仇恨,也起了冤冤相报,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所以我们看,古人没看到,现代人也不容易看到了,看你有没有福分。我这样的年龄还看到,上一代的大概都是我祖父辈的,大我四十多岁以上的,我父亲这一代都不行,看不到了,祖父一代的。你看他跟大众接触,笑容多,言语少。我们接触之后,那个时候常常跟老人接触,虽然不知道学习,但是有感染,这肯定有的。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态度是正确的,笑面迎人。佛在经上教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教导我们。
  在佛门里面,教我们这一条的无过於弥勒菩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确实有这个人,《高僧传》里面有记载,南宋时候的人,跟岳飞同时代,宋高宗那个时候出现在浙江奉化这一带。每天他都拿一个大布袋,别人有供养他东西都放在布袋里面。这个法师法号叫什么,没人知道,连《高僧传》上都没有记载,也不知道他俗家姓什么。所现的形象,欢喜相,男女老少都喜欢这个法师。法师提著布袋常常出来化缘,以后他往生的时候是他自己说的,他自己透露他自己的讯息,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这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他说完就往生了,也没有生病,无疾而终。从此之后,中国人寺院天王殿里面,就供养他的形像,把他供在天王殿的当中,面对著大门,教育。这个意思是说,进入佛门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笑面迎人,第一个条件。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他代表,这就是佛菩萨的形象。
  所以佛教寺院种种设施,无非教学,都是教育。进寺门第一个看到弥勒菩萨,这就是第一堂功课,要你学的。人人都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慈悲心,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满面笑容是方便。这是教我们要学的,一切时、一切处,我们都能做到,你这一生可以说是幸福美满,为什么?你欢喜别人,别人都欢喜你;你尊重别人,别人都尊重你,就这么个道理。然后才讲到四大天王的护法,不是护别人,护自己,这不能不知道。底下一首偈讲到身清净,我们四大天王在这首偈里面,给诸位说说。
  『永除粗恶不善语』。粗恶是什么?就是语业里面的恶口,恶口用现在的话来说,喜欢骂人。恶口是喜欢骂人,批评人是不善语。现在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完全相悖,这是可以理解的,决定不能怪人,为什么?从小没有学过,你怎么能怪他?在过去像我这一代,童年的时候,做错事情时,一般人不会怪小孩,责备谁?责备小孩的父母,你没教好!在我们家乡叫失教,这个责备很重!你父母没有把儿女教好。所以对於孩童的教育,家庭做父母的,不论是有没有读过书,或者是认不认识字,那是另外,虽然父母有不认识字,有没念过书的,懂得教学。
  五伦八德祖宗代代相传,相传没有文字,没有典籍,而是在生活当中他都做到了。我们今天讲的身教,都做到了。所以儿童从小耳濡目染,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他就学会了。早年在私塾里面老师还教,以后私塾没有了,变成学校,学校里面老师教就愈来愈少了。像我这种年龄,小学老师教,常常勉励我们,那时还有体罚,念中学的时候体罚没有了,老师教的就愈来愈少,课程也没有了,所以就没有人教了。对於孝亲尊师这个观念愈来愈薄,最近这半个世纪,我们太清楚了,我们看看现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不但是伦理道德因果全疏忽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几乎都是违反了伦理道德。那么到现在,现在人认为违反伦理道德是正常的,社会怎么能不乱?冲突的频率自然是往上升,不要说消灭冲突,消不掉的。冲突不断上升,这是正常现象。人不知道怎么做人,人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没有孝悌忠信,没有尊老尚贤,没有这个意识了,都没有了。
  现在中国社会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是人本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确实不知道有父母。早年我在美国住,美国的小孩满十六岁就算是成人,父母对他不能干涉。我记得有一次,这是中国人,他家小孩离家出走,一个多星期没有回来,他就报警。警察问他:你儿子几岁?他说:十八岁了。十八岁你还管他!警察拒绝,不接受他的案子。在美国十七、八岁离开家,永远不回来的很多,偶尔一年给你寄个贺年卡,家里人看到都喜欢得不得了,小孩还没有忘记我。现在是这样的社会。这叫什么?人本主义。确实像四千五百年前尧舜所说的话,人衣食住行,满足他生活的需要,如果没有伦理的教育,人跟禽兽没有两样。尧舜的话,在今天我们看到了。
  中国五千年来重视教育,有道理,唯有教育才能够避免人堕落成禽兽。人果真堕落到禽兽,说实在话,连禽兽都不如。为什么?禽兽是畜生道,畜生它是受报的,它这一期果报受完之后,它上升,它提升。人可麻烦了,人要堕落成禽兽,造作的恶业比禽兽严重。换句话说,来生他堕三途,他不是向上超生。三恶道都是受果报,果报受尽了,地狱道就上升到饿鬼道,饿鬼道升级到畜生道,畜生道再提升才能到人道来,是这么个道理。
  今天我们在此地读了这段经文,应当要学习像菩萨「永除粗恶不善语」,这个不善的意思就包括妄语、两舌、绮语,也就是《无量寿经》上佛告诉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就对了。妄语,决定不欺骗人,不能够伤害别人,尤其是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很重要,即使贫贱到乞丐,他还有自尊心,这要知道。所以说是不容许忽略人的尊严。现在这个社会是真的,人的尊严没有了,尊严没有了,羞耻就没有了,什么事他都能做出来。人能够有尊严、有自尊,他有羞耻心,虽然作恶,他也会想到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纵然是现在人贪财,他也知道哪些钱可以要,哪些不能要。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善护口业做起,净土宗祖师大德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这一生决定能往生,这很重要。这个机缘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这一生你很幸运遇到了。遇到了当面错过,太可惜了,真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肯定的往生,这一句的关系很大。这一句关系教我们不造口业,舌根清净,『是故得成此光明』。再看底下一首偈,身光,身清净光。
  【又放光名身清净。诸根缺者令具足。以身礼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身要怎么清净?《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不犯律仪,身清净。律是戒律,仪是威仪。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是礼节,儒家讲礼节,佛法讲威仪,现在也有人讲风度、仪表,这些不能不重视。想到戒律,学佛的同学一定会想到五戒,三皈五戒,没错。其实佛家戒律的根是在《十善业道》。总得要记住,佛在这部经,这部经不长,前后佛说了两次,那就说明这段经文重要,是世尊对弟子最重要的开示。他教给我们,话是对龙王讲的,龙王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代表?中国跟印度习惯上都认为龙蛇是善变的,变化多端,所以用龙蛇来表人心。人心善变,前念灭,后念生;前念善,后念恶;前念恶,后念善,变幻无常,所以用龙王代表非常有道理。自古以来连圣贤都常常说,世道人情,变幻莫测,你没法子想像。古时候读书人,他有个规范,大家都学礼,都学圣贤的教诲,他有个范围,就是说虽然情绪上有变化,上下都有个界限,还不离谱。现在没有了,现在界限没有了,谱也没有了,确实是没有办法预测的。
  实际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