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4-03-18 14:44      字数:4882
  明帝的见识果然不凡,毕轨刚一出兵,步度根便由于恐惧举兵出逃,远奔轲比能。然而见识虽深,诏书还是迟了,等到诏书发至毕轨手中时,毕轨已派遣将军苏尚、董弼远追步度根。追至楼烦,疲惫的曹兵与前来迎接步度根的柯比能发生遭遇战,曹兵大败,步度根所率的鲜卑族人遂全部叛逃出塞,与轲比能联合,经常寇扰曹魏的边疆地区。这是一个因智谋不足、见事不明、愚莽从事,使事态向不利方向发展的例子。所以说快速用兵的前提是足智多谋,以求切合实际,预先设计出许多计谋及实施方案,机会到来时,快速赢得胜利。
  义渠国君到魏国的时候,魏将公孙衍对他说:“两国路途相隔这么远,今后恐怕难得再拜见君王了,请听我报告一点内幕消息。”
  义渠君表示很乐意听。
  公孙衍说:“假如中原诸侯不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就会烧掉山野草木,修一条路去夺取君王之国;假如中原诸侯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将会派急使送重礼去巴结君王。”
  “我会记住您的话,”义渠君说。
  过了没多久,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攻秦(公元前318 年)。说客陈轸对秦惠王说:“义渠君是蛮夷诸国中的贤君,大王不如送重礼去安抚他,免得有后顾之忧。”
  秦惠王同意了,就挑选五彩刺绣的细绢一千匹和美女一百名送给义渠君。
  义渠君召集群臣开会,说道:“这就是公孙衍所说的内幕消息,秦国来通知我们出兵了。”
  于是义渠君就把握良机,派兵偷袭秦国,在李帛城大败秦军。
  (七)损兑'原文'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言⑥。
  故辞不烦⑦,而心不虚装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⑧,是谓“大功”。兑之损之,皆为之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⑨,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①灵蓍:蓍是竹,占卜吉凶用的工具。
  ②几危:机危的意思。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兑,目也。兑者,以心、眼察看外物。
  ⑤损者行之也:损是难念,要想排除这种难念,必须决心执行。
  ⑥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聪明人不可以老是滔滔不绝地雄辩而舍弃他人的言论。
  ⑦辞不烦:言论简单而得要领。
  ⑧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便于转动,方便于静止。让圆的不转,方的不止(必然有大的力量才行)。
  ⑨分威散势之权:权衡优势扩散到四方的利弊。
  '译文'要知道事物的损兑吉凶,可以效法灵蓍变化之法。所谓“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有些事在一定情况下很合乎现实,有些事会有成有败。很微妙的变化,不可不细察。
  所以,圣人以无为之治对待有德之治,他的言语,举动都要合乎事物的发展。
  所谓,“兑”,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所谓“损”,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若对其减抑,对其说解,事情仍不顺利发展变化,圣人也不会讲明道理。所以聪明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辞应简明,而心中充满自信,意志不乱胸无邪念。遇事依其难易,然后策谋,而顺应客观规律则是其根本。
  (现实中)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不能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的前提。不管是增益其辞,还是减损其辞,都能言之成理。
  用分散实力的权谋,就要发现增加威力之后,所显现的危机,并为其决断。所以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象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谷中转动圆石,应变自如。而所以能这样做,乃形势所使然。
  '解析'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原则,鬼谷子说:“兑”者,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的人。所谓“损”者,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所谓的“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察。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从而迅速而果断的进行决策。
  观容貌声音,也能见微知著。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夫人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
  桓公说:“我对卫国没有事,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升朝时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夫人却凭着走路的气质察觉到了。
  分析问题也要细心观察,以小见大,以事物本身规律为依据,果断地进行决策。
  战国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任他做左庶长。商鞅欲行新法。立刻招致许多非议,保守势力纷纷发难。商鞅力排众议,执意变法强秦。但在制定好新法之后,他却犹豫了,原因是怕国中百姓不信,百姓如有疑心,推行新法则难上加难。他决定在颁布新法前,先在百姓之中树立一个有令必行的形象。
  商鞅命人在秦部咸阳南门立起一个三丈直木,派官员看守,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镒黄金。此令一出,咸阳的百姓都很奇怪,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搬动立木。
  商鞅得到回报,他说:“有人敢于搬动,重赏五十镒黄金。”百姓听说赏格提升,更加惊讶不已,非常怀疑,这时有一壮汉挺身而出,扛起木头,横穿都市,走向北门,百姓纷纷簇拥前往看个究竟。壮汉把木头扛到北门,果然便立即得到五十镒的赏钱。于是,消息不胫而走,百姓纷纷传言左庶长商君出言有信,不欺百姓,对商鞅的信任感一时大增。
  知道百姓的心理变化,商鞅认为达到了取信于民的目的,这才下令颁布新法。变法令一经公布,国中上下一片肃严,所及之处,都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搬一根木头,就可以得到那么多赏钱,此事很难让百姓相信,但一旦得以兑现,百姓立即就会由此及彼,知微见著,产生了信任新法的效果。商鞅用一根本头取信天下,才智非凡,有令必行,取信于民的谋略,历来为古今政治家所重视。
  求本持枢①'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掌握住行动的枢纽,才能控制行动的规律。
  '译文'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解析'鬼谷子在本篇中特别强调决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倒行逆施,违反客观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决策的中心就是掌握行动的枢纽、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决策要对形势、时局、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诸葛亮错用马谡守街亭,不久即为魏将张郃领兵攻占。诸葛亮顿足长叹,急命关兴,张苞各领兵三千去武功山小路,作疑兵,防止魏兵继续进攻。命张翼领兵修整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令大军暗地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再令马岱、姜维去山谷中埋伏,准备为大军断后,诸葛亮安排已毕,便自领五千兵剑西城县搬运粮草,准备撤退。就在这时,哨兵前来报告,说:“司马懿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在侧,所领的五千士兵已有半数搬运粮草先走了,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皆面如土色,心想这次算完了,二千五百人如何能抵挡敌人的十五万大军呢?
  诸葛亮登城远望,只见魏兵果然分为两路,向西城县浩荡而来,所过之处,尘土蔽日,诸葛亮立即传令:“赶快把所有的旗子藏起来,所有士兵守在城中别动,不可随便行走及高声喧哗,否则格杀勿论。立即打开四门,每一门安排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模样打扫街道。如魏兵到了,切不可随便乱动,我自有妙计退敌。”说罢,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头巾,带着两名童子走到城楼之上,凭栏而坐,弹起琴来。
  再说,司马懿的前锋部队来到城前,见了诸葛亮如此安排,不敢进兵,急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不信,便命令大军原地待命,自己亲自飞马来看。
  果然看到诸葛亮焚香弹琴,笑容可掬。左边有一个童子手待宝剑,右边有一个童子手持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扫地,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司马懿看罢大疑,急命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赶快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手边真的没兵,所以故作此态吧?”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若进兵,便中了他的计了。”于是,两路魏兵全部退走了。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大笑而起,众官此时尚在惊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到了丞相您,他便退兵而去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诸葛亮说:”司马懿一生谨慎,不敢冒险。见我如此安排,必然怀疑我设有埋伏,所以才撤退了。我也不愿冒此大险,只是事不得已,只好冒险一次。“众官一听,心里恍然大悟,齐声说:”丞相的用兵,果然是神鬼莫测。如果是我们,早就弃城逃跑了。“诸葛亮笑着说:”我也不是不想逃跑,只是我军只有二千五百人,如果弃城逃跑,肯定逃不了多远就会被司马懿抓住了。所以,只好用空城计冒险吓走他。“
  宏大的构想,战略行动的发起,都要依据对时局、环境的分析而定。即使小范围的谋略也必须进行审时。审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谋决策正确与否。谋略发展史证明,善于审时度势,是高明谋略家的特征。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清晰透彻地分析环境与洞察形势,是确定奇特方案的基石。谋略审时论,要求谋略主体必须站在时代的舞台上考虑问题,根据社会发展大趋势考虑,即使是宏大谋略也不能跨越历史发展阶段。
  在决策中,能做到认识时代,自然按时代要求谋划各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应当学会从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分析社会和世界。其次,明确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性质和特点后,就应自觉注意使自己的虑谋施谋指导思想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
  战国时,东胡、西胡等与赵国临近的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经常派出骑兵侵扰赵国边境,劫掠财物,虏夺人口,严重地破坏了赵国的安宁。当时的赵国,在匈奴和秦国的威胁之下,军队仍然沿用先秦以来的兵车为主的战法,既无法对付机动灵活的匈奴骑兵,也无法对抗秦的军队。为了挽救危机,壮大赵国,赵武灵王决心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本来是项军事改革,就是在装备上要问胡人学习,脱掉原来的宽袍大褂,扔掉战车,穿上举动灵便、骑射自如的窄袖短衣,推广胡人骑马作战的战术和训练方法。可是这一方案一提出,立刻遭到许多囿于旧俗的老臣们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托病不出,加以对抗。他认为“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是忘记祖宗的大逆不道之行。
  赵武灵王无奈,便亲自去拜访他,指出变革的重要性:“兵不强难以守边,国不壮不能拒敌,怎么能陋古而违背了先王的大志,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