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4-03-18 14:44      字数:4950
  ,认为一国之君避让敌国之臣是一种耻辱,况且楚军劳师远证,已经疲劳,不该后退。
  退避三舍表现了晋文公言而有信,报答了楚成王的恩德,而且,避开了楚军锋芒,骄纵了楚军;激励了晋军士气,赢得了诸侯同情;选择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是一种政治上争取主动,军事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谋略,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的战例。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也应广视天下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亚太地区,正在崛起。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的经济生命线是依赖向工业化的西方出口。今天该地区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给自足,由于区内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使内部的经济正在不断地增长。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其深远的意义超出经济的领域。
  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的北方省份以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朝鲜。它有变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地区的潜力,中国的重工业和采矿工业将与日本高科技的制造业相辅相成,这地区的消费要求将迅速地增长,从而刺激亚太其他地区的发展。
  把中国的南部、台湾和香港连在一起的大中国将成为一个地区繁荣国,它的经济增长率会居于亚大地区的首位。
  东南亚诸国将会发现他们不得不设法吸引外资,因为他们的经济相对较小,且互相竞争,真正地结合为一体有困难。东南亚国家联盟争取把这个地区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努力仍然处于形成阶段,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大于它们之间的互为补充。
  但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开放,它们与东盟各国经济上的结合,将会刺激地区的发展,当东南亚出现各类新兴市场而不是单一的统一体时,它会非常有生气,内部消费也会迅速增长。
  由于这一地区的崛起,将会逐渐把经济和政治力量的重心从西方转移过来。但又会出现种族文化方面的分歧。然而,亚大地区国家已形成了一系列独立和自信的成熟观点,因而不免导致矛盾和社会紧张。这就是以世界经济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亚太区。其实任何问题,都需要广视天下多种因素,综合研究。比如现在书店业萧条,处境艰难,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书店,曾经是中国青年喜欢的场所,常常被挤得水泄下通,在60 年代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书店生意大受影响,进入90 年代,经济大潮涌起,人们读书的热情义再次受到冲击,书店生意冷情。这种情况已引起知识界的优虑。根据北京、上海、广东等9 个省市自治区,对4654 名青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40%的青年基本没有藏书,拥有50 册左右的藏书的青年,只占36%,而藏书在500 册以上的只占2%而已。另据一次全国调查显示,在80年代,居民购书报支出,占文化消费13。3%,到90 年代,这方面的支出只占8。8%。以沈阳为例,人均的消费水平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中纯娱乐性消费支出上升14%,图书消费比例却下降至只有1%左右,而且主要是学生日常用的学习课本的开销。南方某省的一项抽样调查更令人寒心,全省每人每年购买图书的支出,只占其总收入的0。04%,平均每人仅七角钱。居民不买书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由于存在“体脑收入倒挂”的社会现象,“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同时,社会文娱场所增加,而录像带、迪斯科、游戏机、卡拉OK,对青年更有吸引力,现在的青年人怎么还会花钱买严肃的读物去“玩深沉”?而不读书阅报的后遗症之一,使不少青年知识贫乏,为人缺少文明道德修养,变成只有长度与宽度,却没有深度和容量的“平面人”。
  书店不景气,自然也有一些中老年书生阮囊羞涩,买不起书的原因。现在一些文史经典图书,动辄标价二三十元一本,尽管不少知识分子从书架上拿起爱不释手,摸摸口袋又无可奈何地放回原处,这种情形,并不少见。随着买书的人数减少,大小城市的书店也不断地减缩。1993 年,至少有700 多家书店在滚滚的商潮中消失。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原是仅次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中国第二大书店,人称它为“远东第一大书店”,但近年生意不景,处境困难。1993 年末,这家书店透露即将改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场”,后因市民纷纷反对,众怨沸腾,至今尚未付诸实施。不过,有人预言,这家书店迟早要被赶出南京东路。又如广州热闹的中山路本来存在着颇具规模的书店,但因租约期满,房管站将铺位收回租给电器商,书店力争无效,被迫搬走。据说,北京新华书店系统一百多个书店,加起来总面积不过2 万平方米,还比不上一个东安市场,书店与商场的此消彼长,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经营书店,利润有限,而对图书业的税收与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书店要取得与其他商行同样的利润,至少比其他商行要大一倍。比如你要批发100 万元的图书,至少得有200万元的库存;每天零售超过1000 元的营业额,至少也得有40 万元的图书上架。批发图书100 万元所得的毛利是8 万元,零售1000 元的利润是200 元,扣除贷款利息、税收、人员工资、仓贮费、运输费后,便什么也赚不到了。
  与其他行业比较,书店经营之难,不言而喻。
  本经七篇(一)盛神①'原文'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
  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⑨。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⑩,乃有其术(11)。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①神:精气、魂魄。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⑨化端:变化的开始。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译文'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
  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
  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解析'《本经七篇》的前三篇是盛神,养志、实意。主要是讲修神养性,是鬼谷子养生学说的原典。
  《盛神》一文指出:人身上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精神是五气的统领,心灵是五气的居处,道德是五气的根本。认为“养神之所”在于道。道是神明之源。品德可养五气心志自然可生术。术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是魂魄的使者。九种器官、十二种住处都是气的出入口,是心的控制器,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从内部进行修炼就可以明白道数,认为人生在世上,都是在自然之中,人所以能知道事物,就是九种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对哪些事物疑惑时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术勾通之后五气就可以滋养,可以使精气固住,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以宁静。假如能修炼到精神常住那就叫“从神到化”,对身体来说就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就是跟自然相同,跟道数相合,坚守无为的原则,心怀自然,滋养五气。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积蓄力量的问题。
  鬼谷子说,盛神,即积极努力,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利用宝贵时问,加强内功的修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强竞争能力,以保证在时机成熟时,似离弦之箭,下山之虎,迅速出击,锐不可当。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从表面看,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的。因为,时机未到,随意妄行,势必要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欲速则不达。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大权落到吕后手里,吕后把吕家的人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还不算,还想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出面反对说:“高祖曾经留下遗言:不是刘家的人想封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