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4-03-18 14:44      字数:4920
  ?br />
  '解析'先秦纵横家所言“权”,意为权衡。纵横家以审时度势,游说他人为己任。鬼谷子是先秦纵横的先驱,精干游说之道。
  本篇主旨就是论游说的原则、方法。
  鬼谷子认为:“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由此可知语言表达的重要,耳目观察的重要。
  语言是游说的手段,事实则是游说,机辩的基础,而言之成理才能成功。
  选择对象乃是游说之本。因为通过对象的言辞可以推出他的内心世界、品性、愿望。而我方也要凭借自己的长处,控制对方。
  鬼谷子认为,无论何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要攻破对方弱点。才能实施我方的计划。比如,“位高者轻权,财大者轻利”是正常的事情。不论人之愚、智,皆有自我优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的失得皆在辩证之中。
  纵横家以口才闯天下。一些古人以为他们巧舌如簧,是虚伪的诈骗者。
  于是寡言的讷讷者,倒成了人之楷模。殊不知,巧言与谎言完全不同,历史自有公论。作为领袖或事件的决策者,不仅要有精明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审时度势的能力,而且要有善辩的语言应变力和口若悬河的表达力,即雄辩家的才华。如无此才,难以成功。古今中外皆然。
  论辩必须耳聪、目明、智捎、辞巧以此征服对方。
  战国之时,诸侯争战,谋臣们各显神通,均能以游说之道挽救国之危亡。
  孟尝君明辨国与国之间利弊和得失。以利益相关之理说服了赵王和燕王,搬来了赵、燕援兵18 万人,战车500 辆。退秦之兵,使魏国免遭秦的灭亡。
  秦国攻打魏国。孟尝君出使赵国为魏请求援兵,赵王回绝他。于是,他对赵王说:“我是忠于您才来向您求救兵的。”赵王感到莫名其妙。盂尝君接着说:“赵魏两国兵力差不多,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现在不出兵救魏,魏国一旦被秦国所灭,赵国也就会像现在的魏国一样,土地年年被侵占,人民年年受迫害。”赵王听后很害怕,认为很有道理。就同意出接着孟尝君又来到了燕国求救兵。燕王也先推说国内灾荒,不派兵救魏。孟尝君就假装要走,但又说:“我担心天下要变了。”燕王一听话中有话,就问原因为何?
  于是,孟尝君对燕王说:“您如果不出兵救魏,魏很可能被秦打败,魏只好投降于秦。反过来魏就会痛恨燕王您不出兵救他。因此,就伙同秦、赵、韩四国共同进攻燕国。到那时燕国可就要化为灰烬了!”燕王一听不寒而栗,当即答应出兵援救魏国。
  结果孟尝君请来了18 万军队和500 辆战车,救兵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魏国。秦王十分害怕,连忙向魏国请求讲和,带兵离去。
  郭隗以500 两黄金买了死马骨头,去游说燕昭王招揽了天下贤人,从而使国家昌盛。
  燕昭王想出兵讨伐齐国,但燕国地处偏僻,国内缺少人才。外面的人才进不来,本国的人才外流,求贤人心急如火。于是大臣郭隗给燕王献策。
  郭隗说:“从前有个国王,想用1000 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但始终没有买到。他手下有一个人向国王要500 两黄金,说可以买到。国王听了就给他500 两黄金。结果那个人用这些钱买了一堆死马骨头回来,说是千里马的骨头。国王一看十分生气。那个人解释说,我国能用500 两黄金买死千里马骨头,天下人一定认为您能用大价钱买活千里马。这样,千里马不久就会有人送上门来。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就有不少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卖。这个国王得到三匹千里马。”郭隗又说:“如果燕王您真想招揽天下贤士,就从我郭隗开始吧。我虽作事平庸,没什么大才干,就像千里马的骨头吧。如果您对我重用尊敬,那么天下比我有才能的人就会接踵而来投奔您,为您所用。”
  燕昭王真的照郭隗的话办了。封官、奖赏尊敬郭隗,处处以贤士待遇郭隗。果然,不到三年功夫,天下贤才就从四面八方投奔到燕王这里来。他们受到重用和优厚的待遇,发挥才干,实行改革,做了不少实事,时间不长燕国就变得兵强马壮,国家繁荣昌盛。
  小国与大国对抗时,在外交活动中也不以奴颜卑膝苟存。如小国安陵国的使者唐且出使大国秦国,竟能不辱使命。使安陵国平安。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要用500 里的地方换取安陵,安陵君不同意,秦王非常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
  秦王见到唐且,就对唐且说:“我想用500 里的地方换取安陵,安陵君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秦国打败韩国,灭掉魏国,而安陵君能以50 里的地方存下来,不是我害怕他的力量有多大,而是觉得他讲义气罢了。现在我用多于10 倍的土地来交换小小的安陵,他不接受,竟不把我放在眼里。”
  唐且回答说:“不是这样,您误会了,安陵君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安陵,所以谨慎地守卫着它,即使用千里的土地和他交换也不敢换。何况是500 里呢?”秦王听到唐已的话后,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听说天子发怒吗?”
  唐巨冷静地说:“下臣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就会伏尸百万,血流成河。”唐且反问说:“大王听说过布衣百姓发怒吗?”秦王傲慢地说:“布衣发怒,只不过是把帽子扔在地上光着两只脚,用头碰碰地罢了。”
  唐且说:“您听说的只不过是愚人发怒,不是真正的布衣之士发怒。专诸刺王僚,吓得慧星袭月,聂政刺韩傀,惊得白虹贯月;要离刺王子庆忌,慌得苍鹰碰在大殿上。这三个人的发怒,都是布衣之士的发怒,我心中的怒还没有发;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我如果发怒,就会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人为我披麻戴孝,就是这一天了。”唐且说着就拔剑而起,怒视秦王。秦王吓得面无血色,跪在唐且面前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如此,寡人现在明白了。赵国和魏国都被秦消灭了,而安陵能以50 里地存在,都是因为用了像先生这样智勇双全的人啊!”
  秦王从此后,再不敢提与安陵君换地之事了。
  在外交活动中,语言的机变,可以化险为夷。在政治的搏斗中,机变是可以保住性命的。
  蒯彻又名通,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客,很有谋略和辩才,他曾经当过韩信的谋士,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当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率兵东进,攻打项羽。韩信一路势如破竹,破三秦,灭魏赵、又打败齐军。这时,蒯彻劝告韩信不要过于相信刘邦,先与他们三分天下,以后看准机会,再图大业。韩信听后,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刘邦称帝后,怕韩信谋反,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软禁在长安。后来由于陈豨谋反的事件牵扯到韩信。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捕了韩信,将韩信杀死。
  韩信后悔没有听蒯彻的计谋。后刘邦派人抓蒯彻,并亲自审问他。
  蒯彻是当时很有名的辩士。刘邦问他是否鼓动韩信叛汉自立。蒯彻痛快地说:“对,我的确这样做过。可惜他当时不听我的计策,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如果他要用了我的计策,皇上哪能杀掉他呢?”刘邦听后,气得发抖,下令把蒯彻烹死。蒯彻连喊:“冤枉”。刘邦说:“你教唆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蒯彻回答说:“当初,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的英雄都起来反对。这就好像一只鹿,天下英雄都抢着捕捉,谁跑得比它快,本事人,谁就能逮住它。那时候,天下的人并不知道陛下能当皇帝,都是各为其主。我也是一样,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这能责怪我吗?况且,天下想当皇帝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陛下能把他们都烹死吗?如果只是因为我过去忠于自己的主人,就被杀死,天下的人会怎样看待陛下呢?”
  刘邦听了以后,仔细一想,倒也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蒯彻的死罪。
  又如,宋仁宗时,朝廷派尚书左丞相韩亿出使契丹。当时担任副使的,是章献太后的外亲。这位副使总想找机会给章献太后歌功颂德,以便从中捞取好处。这次出使契丹正好借机表现自己。于是这位副使在契丹假传圣旨,说太后告谕契丹,南北两朝应子子孙孙永远和好等等。
  第二天契丹国主询问韩亿说:“皇太后既然有旨,大使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韩亿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听契丹国主如此说,就想:这一定是副使假传圣旨,用以表现自己。此事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得找个适当的理由掩盖过去。想到这里就对契丹国主说:“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外出,皇太后都要用这样的话告诫我们,并不一定要我们转达到北朝。”契丹国主听韩亿这样回答非常高兴,说:“太后如此圣明,这真是南北两朝百姓的福气啊!”
  那位副使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惹出了麻烦,本来正为自己的失言而担忧,深怕因此而闯祸急出了一身大汗。这时听他们二人如此说,心里才一块石头落了地,暗暗佩服韩亿的答辩的才能。
  韩亿采用模糊语言的应变法。因为皇太后根本没有圣旨,作为使者不能随便乱说。而回答没有这回事,就会引出麻烦,只有模糊回答,既宣扬了章献太后的仁德,又化解了可能引起的事端。
  苏秦是鬼谷子门徒,善于游说。他曾以一席话换来十座城。由此可知纵横术的价值。
  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国太子。这一年恰巧燕文侯去逝,太子继位。齐宣王就趁燕国国丧出兵攻燕,占据了十座城。
  燕王对苏秦说:“当初你来到燕国,我父亲帮你,使你见到赵王,才完成六国合纵的大业。如今齐国却先攻打赵国,然后又攻打燕国。你主持六国合纵的大业,天下都在笑你。你能为燕国取回齐国侵占的土地吗?”
  苏秦很惭愧地说:“请让我为大王效劳。”
  苏秦去见齐王。一拜再拜,先低头庆贺,然后仰头哀悼。齐王说:“怎么一下子庆贺,一下子又哀悼呢?”
  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乌头(一种可入药的有剧毒的块根作物),是因为吃了与饿死没有两样。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秦王的女婿。您得了燕国的十座城值得庆贺,但隐藏着祸。因为大王贪图燕国十座城,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仇;就好像燕国是雁阵,却没有想到,秦国躲在背后,而招来天下的精兵;这不等于是饥饿的人吃乌头一般吗?”
  齐王说:“那该如何是好呢?”
  苏秦说:“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处置事物的人,能转祸为福,反败为胜。
  大王如果真听我的,就立刻归还燕国的十座城。燕国想不到能回收十座城,一定十分高兴。秦王如果知道因为秦国的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城,也一定高兴。
  这样齐国少了仇人而得到知交。而一旦燕和秦都臣服了齐国,那么大王号令天下,谁敢不从?这是大王用空话附和秦国,而用十座城取得天下。此乃是在完成您称霸的大业。“
  齐王说:“好啊!”
  于是齐国就把十座城归还给燕国了。
  公元前331 年,张仪到楚国去游说楚怀王,说道:“敝国的君王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而张仪最愿侍奉的也莫过于大王,敝国的君王最痛恨的人莫过于齐宣王,而张仪所最不愿意侍奉的也莫过于齐宣王,齐王的罪恶,对秦王来说可真太大了,因此秦国想要讨伐他,但是贵国却距他那么要好,以致敝国的君王好好侍奉大王,而张仪也不能做大王的臣子,大王如果能够把关口封锁和齐国绝交,我可以让秦王把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大王。这样一来齐国丧失了后援,必然衰弱,齐国衰弱,就必定听从大王的号令了。
  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西面对秦国施恩,又获得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听后高兴极了,赶紧在朝廷里宣布,说:“我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
  群臣知道这消息都纷纷贺喜,客卿陈轸最后晋见,根本就不道贺。楚王诧异地问:“我不发一卒,不伤一人,而得到商于六百里地,我认为这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道贺,为什么贤卿单单不道贺呢!”
  “我看商于之地不能得到,反而会招惹祸患,所以不敢随便道贺。”陈轸回答。
  “什么话呢?”怀王责问。
  陈轸回答说,“秦国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邦。如今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