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孤悟      更新:2024-03-05 17:17      字数:4787
  有些人也许会站在“纯大乘”的立场,认为四念处是“小乘”的东西,不是佛法的核心,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研究。不可否认的,《念处经》是南传经典之一,而且至今仍是南传佛法的主要修行系统。但如说北传的系统中没有四念处,就完全错了。我们前面已提过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之四品,几乎出现在所有主要的大乘经典中。如说大乘经中没有详述此法门,故此法门不重要,也是不正确的。《大般若经》是典型且公认的大乘经典,至今仍有梵文及藏文、中文的版本,其中就有一整章对四念处的介绍。只是一般的“大乘学人”很少人读过整本的《大般若经》,而不知有此章的存在罢了。
  学法者首重直心。我恳切地希望读者能放下一切门户之见、“大小乘见”,以一个直心来读此《念处今论》。若我没有讲得透彻、深入,是我学法不精,当自检讨缺失。但若读者诸君仅是站在某一个传统立场来读此论,而硬要把某一个时期的佛法安上一个“究竟”或“不究竟”的帽子,就失去了我花时间写此论的意义了。我虽专门研究原始佛教,但从来就没有以原始佛教或佛教任何一时期的教说是“究竟了义说”的想法;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佛法的证悟者或成就者。我只是因有缘亲近了许多善知识及研究了巴利佛典,并看出了自己过去许多学法心态及知见上的谬误,故希望能使其他有志于佛法修行的人有机会一起研究,而不要再在这些错误里打转。我如在本论中批评了什么,与其说是批评了当今佛教文化的整体,倒不如说是批评了过去的自我来得恰当。知道什么说什么,一直是我研究佛法的精神。我相信真正的佛法是不怕批评的,我不惜批判及否定过去的自我,也欢迎并感谢一切他人给我的批评。因为重要的并不是争一个“谁是谁非”,而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弄清楚真正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在《念处今论》中,我对当今所谓修行心态的批评将是彻底而全面的,因为我相信四念处的修行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彻底而全面性的反省。人若没有彻底而深刻的见到自己的缺点、偏差及不足,讲什么“修行”总是薄弱的。而佛法的弘扬者若没有彻底而深刻地见到佛教文化中存在的偏差与谬见,谈什么弘法或复兴也只是说说罢了!我并不怕说错话,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如见解上有偏差当然是有可能的,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更重要的是在知道自己的偏差后,能有自我反省、调整与改进的能力。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1)
  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在知道佛的确认为四念处是止息苦恼的方法后,我们自然会问这一个问题。
  佛经中有句话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这说明了世间任何现象的起灭,均是有原因的。烦恼也是一样,其升起和消灭,也皆有其原因。四念处之所以能有效地令苦恼止息,是因为它能直接地帮助修行人认知到自己身心上苦恼产生的原因。修行人在见到了苦恼的原因后,就能对症下药地直接在苦因上下手,使苦恼产生转变。而在转变的过程中,四念处也能发挥监督评验者的功能,使修行人了知转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效。如没有,则可再回头去重新分析苦因及自己所用的方法,继续再做调整与实验。
  在苦因上下手,真的就能使烦恼止息吗?相信许多人会颇怀疑地问这一个问题。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先谈一谈佛发现的“缘起法则”(简称缘起)。简而言之,“缘起”就是佛所最初发现宇宙人生现象中的一个通则——即一切现象之所以会形成,一定是由种种“缘”聚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就是缘起法则,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佛法之所以和其他宗教或学问有所不同,也是因为这个缘起法则。佛教中一切的思想理论及体系,皆为此一理论的再延伸及再发挥。
  “缘起法则”的再延伸有许多理论及法则。像“因果法则”(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论),一切法(现象)之“无常性”,一切法之“无我性”,及一切法之“空性”等,皆是缘起之延伸。
  因果法则是佛教在世俗层面上最重要的理论,它合乎缘起法及事实,且对人的行为有正面而直接的深远影响。它之所以合乎缘起,是因为它几乎只是缘起的另一个加上“时间因素”的重新叙述。缘起是:“任何现象皆是由缘而形成的。”而因果律是:“任何果皆是由因而决定的。”所不同的只是后者加上了一个“因”与“果”间的时间先后顺序而已。
  如站在修行的立场讲因果律,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在修行上下了几分功夫,就会有几分成果。理论上了解几分,修行上就仅能证悟几分。这些因与果间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故修四念处者若没有佛法中正确的见解,深入地了解“缘起”及由此而引申的修行方法论,所谓修行也仅是皮毛罢了!故在介绍四念处的技巧之前,必须先把其理论的基础打好。
  因果律是合乎事实与缘起法则的,也是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如果有人用任何原因否定因果律的话,就是否定了缘起法,也等于否定了佛教。这是不能为任何佛教徒或佛法研究者所能接受的。近代有部分人士批评因果律,引用一些“空宗”、“不二”的理论说因果律“不究竟”,这是很荒谬的。
  另外如一切法(现象)的“无常性”、“无我性”及“空性”等理论,也都是缘起法则的自然引申。因为一切现象皆是“缘起”——即由众多因缘所形成的,故一切现象必然会随其“形成因缘”之转变更替而转变,故现象本身当然是没有“恒久性”的,这就是一切法的“无常性”。也正因为现象不能离开形成它的因缘而“独自存在”,故任何现象皆没有一个可自我独自存在的实体,这就是一切法的“无我性”。在观念上我们可对一切现象命名,用“标签”来代表它们,但并不代表真正地“绝对”存在着的那一个东西,因为“那一个东西”只是“一些因缘”加上一个我们给它的“标签”,这就是一切法的“空性”。
  以上所述仅是简单地介绍“缘起”及一些由其引申而在佛法中常见的法则,其目的是让读者在尝试了解为何四念处是缘起法则的具体实践之前,对缘起法则本身有一些基本认识。
  既然基本上知道了缘起法,我们不禁要问:“这又和我们的人生有何关系呢?”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 (2)
  许多人觉得佛所发现的这一个法则和人生没有直接关系。不但没有,一些和缘起相关的法则(如“空”及“无我”的理论),经过某些人的阐释,反而让人更迷惑,或令人更怀疑佛法理论的正面性及积极性。这显然是佛法宏扬者的缺失,是非常可惜的。我个人以为部分宏法者的玄学化倾向及心态,要为这些迷惑负责任。
  事实上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非常简单而直接,即人生中的苦恼,也是和其它现象一样,是缘起的。因为苦恼是缘起的,故它一定也是可转变的——即具有无常性。佛正因为彻底看出了人生中烦恼的缘起如幻性,故能确知修行的价值,知道如何认知及实践才是有效益的修行。所以缘起法为修法的目的,也就是忧悲苦恼的止息,提出了理论基础,也同时说明了佛法的光明面及积极性。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转变不了的苦痛。一切的问题和苦痛都不能离开形成它的“因缘”而独立存在,故问题和苦痛是没有自己独立实体的,是满足“无我性”的。同时因为没有实体,故也是“空”的。“空”并不意味否定苦恼现象存在的“阿Q精神”或“鸵鸟心态”。相反地,它意味着所有可能的希望,因为它令身陷苦恼中的人真正地看出了这个苦恼可被转变的可能性。
  如何转变?必须修行,必须努力。修行的努力不懈,在佛法中称作“精进”。
  至于如何修呢?佛教中的答案非常肯定而直接:“修四念处”。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六○七中,有佛对诸比丘的开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虑,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也许对一般未接触过佛法的人而言,“修行”是一个相当具有神秘色彩的字眼,其实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训练与锻炼,及对自己身口意行为的修正。人光是看出了苦恼的“空性”及其可转变的可能性,并不代表苦恼就不存在了,还必须经过学习消除苦恼的方法及实地自我实验、锻炼的过程,苦恼才会减轻及消除。
  缘起法则不仅是提出了苦恼的“空性”及可转变性等理论,它同时也提出了“方法”。这个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形成苦恼的“因缘”上下手。
  这是一个自然延伸的结论。因为我们前面已介绍现象是缘起的,是不能离开其缘而独立存在的。只要其形成的“缘”改变,原告的现象就必然改变。故欲改变苦恼,根据缘起法则,就必须找出形成苦恼的缘,然后再使其转变。一旦苦恼之缘转变,苦恼自然就会变。不仅是会变,想不变也不行。只是变得“较好”还是变得“更苦”,就要看在烦恼之缘上的转变工夫是否适当了。
  四念处就是帮助我们“找出苦恼之缘”及“使其适当转变”的方法。
  这两件事说起来容易,事实上整个佛法就仅是这两件事。前一项在佛法中称作“智慧”,又叫做“般若”(梵语PRAJNA之中称),其目的及作用就是找出苦恼之缘。找出来之后把它的性质,作用等看清楚,研究透彻,然后再用一套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其适当转变,就是“修行”。
  四念处可同时锻炼人的智慧与心的活动能力,因为它同时具有二种基本力量,一是“洞察力”,二是“离执力”。没有洞察力的人,心的状态是迷糊的,看不出事情的真相,怎么样“修”也掌握不到事情的要点;没有离执力的人,就像一个能坐而言却不能起而行的文弱书生,空有一肚墨水,却不能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
  整个四念处,其体系虽然庞大,但其原则是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与离执力。四念处修得好的人,自觉能力很高,一定对自我及自我的缺点、个性等,了解得很清楚,故他一定也会对自己苦恼的原因有所了解。若了解不够深入,可透过“闻慧”的工夫,听听佛及对佛法了知的人怎么说。听了以后自己再思维(即思慧的工夫),再透过四念处自我省察,终究反反覆覆能把自己“苦恼之缘”看个清楚明白。
  看明白了,才知道在何处“修”,该怎么“修”,这就是修行的缘起法则。若没有看明白,修也只是“瞎修”;只是存着侥幸的心理试试,终究不能确定自己在做什么。
  此处是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大多数修行人无法进步的原因。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 (3)
  事实上真依佛教的理则看来,哪里有真的什么“过去”。过去是由现在看才是过去,在“当时”每一个过去皆是现在。正是因为修行人在那些当时没有好好把握那个时候的现在,故现在的情形才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还不知道把握当下的现在,反而嗟叹一切皆已决定好了,再努力也一样,以佛法看就称有这种见解的人为“邪见”者。
  故若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才有正见,我则往往会说能乐观进取,努力不懈的人有正见,能了解“现在”的价值的人有正见,能看出修行的意义的人有正见,倒不一定是那能讲什么空不空的人才有正见。人如果能把什么不二、空、无相等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却不能知道修行的珍贵意义,以我看来就是不能由佛法的根本理论——缘起——上了解人生的表现,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解脱道。其所谈的东西正如小孩子在沙滩上堆的城堡一样,是由思维造出来的,往往一个风浪打来就解体了。
  说了半天,只是提出一个事实:“智慧”——看出事实的真相——的价值是无法被任何其他东西所取代的。它是佛法的核心,是修行的基础和依据。修行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觉性”去认识自我的苦恼及其原因,修行才有可能“开始”。而四念处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锻炼自己的“洞察力”,使一个人更了解自我。
  如用前面“救火”的例子作比喻,只能用佛学语句回答问题却不能知道自己的苦恼及其原因者,就好像一个只是知道“水能灭火”或“沙能灭火”等原理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