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没事找事      更新:2024-02-26 11:01      字数:4899
  活佛密偈序
  活佛密偈序
  环宇之巅雪域庄严土,
  喇荣五明瑰宝大荟萃。
  众生心中赐给殊胜乐,
  宁玛大法熠熠焕红辉。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副院长丹真嘉措活佛为《宁玛的红辉》题序
  1997年7月24日于五明佛学院
  楔子
  楔子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出宇宙无穷无尽的深远广大……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片小小的树叶、一滴小小的水珠,就象是大海岸边沙滩上一粒细细的砂砾。不过,宇宙中这一片小小的树叶、这一滴小小的水珠,比之于囊括其内的数千亿颗发光发热的小星球,又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世界……
  瞧,银河系数千亿颗小星球中的一颗——被人类称为太阳的这颗小小星球,百亿年来,带着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和地球等小小的行星,不知疲倦地游弋在银河系里属于它自身的轨道上……
  被泽着太阳的光辉和温暖,小小地球如雨后春笋,滋生着自身的独特世界。高山峻岭为它增添雄伟的风采,江河湖海滑润着它裸露的肌肤,花草树木为大地裹上一层秀美的绿色,鱼虫鸟兽歌唱着生命的赞歌。在地球多采多姿的世界里,尤可称道的是,这里还生活着被称为“万物之灵”的生命体——人。
  人,跟酝育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相比,显得太渺小太渺小,渺小到只象是海滩上的一粒细细的砂砾。
  可是,当“万物之灵”一旦发挥出蕴藏在体内的巨大的潜能,连浩瀚的宇宙都会感应到人的这种潜能的震荡。
  这是在地球的一块隆起的脊背上,其脊梁便是地球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五千年前,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部,曾经孕育了人类的古代文明;二千五百年前,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人物——佛陀释迦牟尼也诞生在世界最高峰的南麓。当释迦牟尼佛离开他生活了八十年的人类世界时,“尔时大地震动,天鼓自呜,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王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注1释迦牟尼去世千年后,他的成佛之路以及他对宇宙万物深邃透彻的理解,越过世界最高峰,在地球脊梁的另一侧播下了常转不息的****。
  且看这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宛若被数道天然屏障重重掩蔽的雪域高原里的一方之地。
  墨绿的灌木林成群成簇,山坡上长满开着蓝色花朵的高原植物。
  在一簇浓密的灌木丛里,搭着一间低矮简陋的草皮屋,远远望去,很难发现隐藏在灌木丛中的这座小屋子。
  在低矮的草皮屋里,小屋的主人——一个皮肤黝黑须发皆白的精瘦老者,赤裸上身,微闭双目,两手结印,跏趺盘坐。
  已经整整三天三夜了,老者就象一尊泥塑的像,始终保持着这种姿势,一动也不动。就连他的呼吸,似乎也已停止。
  一个年轻的伺者,端坐在老者对面,睁大双眼,密切注意着老者的动静。他已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我要走啦。”老者的身子依然一动不动,只是三天来头一次微微张开双目,望了一眼坐在他对面的近伺弟子,跟弟子作最后的诀别。“刚才我已见着了释迦牟尼佛主和莲花生大师,那里真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奇妙世界,佛主和大师正等着我去。我走后,你要依法精进修持,日后你我定有相见之时……”
  “师父,您不能在人世再多呆几年么?弟子真舍不得您老人家走。”
  “诸行皆无常,往来成兴衰,生者无不死,寂灭大乐怀。走矣,走矣。”老者念出几句偈语,又闭上双目,象先前一样跏趺而坐,不复言语。
  忽然,红光闪现,熠熠红光从老者身体发出,映红了整个天空。
  大地在微微颤抖。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带有檀香味的奇香。
  象是一块熊熊燃烧的红宝石,老者的身体一面燃烧一面辐射出红光,随着红光不断射向空中……他的身体越缩越小,越缩越小,直至全部化成红光升腾而去,只在地上留下几片没燃尽的指甲和一小鬏白发……
  年轻的伺者半是惊谔半是敬佩地看着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奇观。他早就听说,他跟师父在此修行的喇荣山中,先前已有多个大成就者临终时虹化而去。但,那毕竟只是听说而已。而今天,他亲眼目睹师父涅般时化为红光去了另一个世界……他自身的修持亦已达到相当的境界。刚才他曾闭眼入定片刻,在定中依稀感觉到师父的虹光一刹那间已越过太阳越过银河遍布整个宇宙……
  自莲花生大师一千二百年前在藏地播下佛教密宗的种籽,到今天为止,整个藏地成就虹身者不可胜数。据密宗宁玛派的记载,仅甘孜色达喇荣山中,从大成就者敦珠仁波切修成光身弃此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就有十三个高僧大德先后修成虹身……
  一、蓝天下一块神奇的净土
  一、蓝天下一块神奇的净土
  我头一次听说“色达”这个地名,是在两年前的秋天。
  那年夏季,我去山西五台山朝佛,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四众弟子一起得到了青海高僧夏日东活佛所作的大威德金刚灌顶。在五台山一座供奉宗喀巴大师像的密宗道场“十方堂”里,我结识了一位法名叫“果贤”的年轻出家人。他曾是某高等学府的英语教师,因着在生活中遭受了某种大挫折,不久前在极度心灰意懒中遁入了空门。回上海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尽我所能劝慰几句,并寄去了在五台山拍的几张照片。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果贤的回信,信封上盖着伴有藏文“四川色达”的邮戳,那邮戳很特别,比我们平时所见的至少大上两轮。他首先向我解释了没有马上回信的原因,那是因为他前一段时间里忙于为去藏地的一所佛学院求学作准备。而此时,他已如愿来到了四川色达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并决定在这里呆上几年,修学藏传密宗红教的最高大法——大圆满等诸法。
  在他的信里,透溢出一股积极豁达的情愫,先前留在我印象中的那种悒郁之气已一扫而空。信中说:“当初我是带着极度厌世、对人生百般无奈的心情踏入佛门的。但不久才发现,我遇到了人生这么珍贵、多么难得的东西……”我为他能摆脱两个月前在五台山时还相当低沉悲观的心绪而感到宽慰。
  他在信中还告诉我,在色达的这所佛学院里,除了有多达数千的藏族学员,还有几十个汉地去的学员,学院专门安排了教师用汉语为他们上课,学法的机缘很好。
  色达?色达在哪?我从书橱里找出一本全国地图册,翻到四川省那一页,寻找过去从未听说过的“色达”。找来找去,喏,找着了,它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北邻青海省,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领地。从地图上看,用棕色细线条表示的低等级的“一般公路”通到这里嘎然而止,而用红色表示的铁路线,甭说,跟它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又翻到前面的地形图,对照着经纬度,看出色达大致位于青藏高原东端,巴颜喀拉山南部,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
  想不到在佛教式微的今日,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居然还会有这么一所几千人的佛学院,而且学院里有藏族老师用汉语向汉人传授藏传佛教,这令我怦然心动。色达,色达,我真想马上到这个地方走上一遭……
  不过,一段奇特的遭遇,使我直到两年之后,才有机会踏上我孜孜以求的西行求法之路。
  乘了两天两夜火车,又坐三天长途汽车,一路盘旋颠簸,翻过二郎山、折多山等数座高山,历时一星期,行程七千里,终于找到了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处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当我看到这所佛学院的第一眼,我不能不说,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悚了。
  这儿是一片远离尘世的群山,山势辽阔,峰峦起伏。群山离最近的城镇色达县城七十多里,不通公交车,距山脚下的一条简易公路有十来里山路。
  在层层叠叠群山环绕之中,以佛学院的一座大经堂为中心,四面绿草覆被的山坡上,密密麻麻搭满了不计其数的小木屋,延绵数里,一眼望不到头。小木屋都极简陋,墙壁用粗糙的木板钉成,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里涂着泥巴,窗上大多没有玻璃,靠几层塑料纸挡风遮雨……
  在雄阔的群山之上,是碧蓝碧蓝的天空。在内地,你从来见不到如此晴朗明澈的天空。这才是真正的朗朗晴空,晴空朗朗。而且,你看那天空的蓝,蓝得那么碧丽,那么鲜亮,就象是刚用最洁净的银河水洗过似的。你再看那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白得出奇,白得耀眼,并且那么富于立体感和动感,当它们漂浮在碧蓝的天空中时,就象是活的生命体在太空中自由遨翔。
  透过蓝天白云,白亮白亮的阳光普照大地,放眼望去,阳光下一切景物都显得那么明明亮亮,清清朗朗。
  真是不可思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会有这么多人跑到这几乎是与世隔绝的高原山坳里来修学佛法。这真是高原上一片神奇的净土。这高原上的一草一木,这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都在你心中唤起一股特别崇高的感情……
  被称为“色达”的这块地方,据说远古时候是一片海洋,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成为陆地,岛屿则成为四周的群山。在今日色达的有些山顶上,仍可见到一些海洋贝类的遗骸化石,而在平地上则随处可见原沉积在水底的鹅卵石。
  关于“色达”这个地名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蒙古某部落的三兄弟之间,发生了争执,三兄弟没法再共处下去,有一个兄弟便带着全家离开部落,前往南方寻找新的安身之地。途中他遇见一个喇嘛,指点他说,你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有金马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安家之处。喇嘛说完就不见了。他们来到今日色达的地方,发现群山之中有一大块平原,地势平缓,草木丰盛,群山中有一座山的形状有点象一匹马,便停了下来。当他们安营扎寨时,从地底下挖出一块状如母马的黄金,这更使他们确信,这是神的旨意,他们从此应该在这儿生活下去。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为“金母马坝”,译成汉文,就是“色达”,“色”,在藏文里是金子的意思,“达”,藏语里是指的就是马。
  今日色达,在几处山腰、山脚下都发现了金砂,已引来一些淘金者在这儿竖起井架,搭起滤槽,忙着采砂淘金。在色达县城的十字路口,耸立着一座建于八九年的高大的金马塑象,就是为了纪念有关色达的这一美丽的传说。这座金马塑象已成为今日色达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还有关于“色达”地名溯源的另一种说法,是说古时青海湖的依日一带住着姓氏为“东”的一个部落,部落首领生有四子,前面三个儿子先后夭折,为了救活四子,部落首领“东”请巫师念“丹增瓦曲经”,果然救活了老四,遂将四子取名为“东·瓦曲交”,从此形成一个新的“瓦修”血缘系统,藏语里将这一世袭部落称为“瓦修色达”。约在三百多年前,这一部落迁徙到今色达一带,流连于这儿美丽富饶的大草地,遂在此长期定居下来。“瓦修色达”作为此处最大的氏族,在这儿统治了三百年,此地由此被人们称为“色达”。
  听说色达新编的地方志里对“色达”的来历保留了后一种说法,对前一种传说则因“证据不足”而语焉不详。不过,当地的藏民显然对前一说抱有更大的热情,他们宁可相信有关从地底下挖出金马的故事,并以此引为色达的自豪和骄傲。
  一九三六年春,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的一支长征队伍,由甘孜、炉霍进入色达,曾在洞嘎寺修整了半个月,然后补充了衣食继续北上。这支红军队伍当时曾留下一张五千银元的借条,十八年后,官方的色达地区办事处以人民币归还了这笔借款。
  色达县建制于五十年代中期,当时面积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后被青海省不断往南蚕食,面积大减,四川省遂为此跟邻省打起了官司。后经国务院裁定,承认被蚕食掉的土地在道义上应属于四川省,但两省分界以维持现状为宜,下不为例。今日色达县面积八千九百平方公里,比上海市六千一百平方公里大45%,全县人口三万三千,只及上海一千五百万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二。
  地处青藏高原的色达全境,平均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其县城所在地海拔3890米,听说比西藏拉萨的海拔还高出几百米。
  五明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