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节
作者:
辩论 更新:2024-01-16 22:40 字数:4938
J嫣揽筛奈┠净ǎ仕欤箨确荩敖耗遥糠?.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症: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2.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本病患者腹胀腹大,气、血、水壅塞,治疗每用祛邪消胀诸法。若邪实而正虚,在使用行气、活血,利水、攻逐等法时,又常需配合扶正药物。临证还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3.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凋”: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晶,如沙参、麦冬、楮实子、干地黄,芦根、茅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黏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
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4.腹水消退后仍须调治:经过治疗,腹水可能消退,但肝脾肾正气未复,畅,腹水仍然可能再起,此时必须抓紧时机,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补正气,理,以巩固疗效。
气滞血络不进行善后调
5.鼓胀危重症宜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肝硬化后期腹水明显,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重度黄疸或伴有感染,甚则肝昏迷者,病势重笃,应审察病情,配合有关西医抢救方法及时处理。
'医案选读'
某。停饮吐水,水湿由脾而至胃,胃不降则便溲不行,水由内腑泛滥肌肤,腹膨足肿,脐突青筋。决水之后,消而复肿,又加喘急,谷少神疲,小便不利,症势极重。姑拟肃肺分
东洋参 半夏 黑丑 琥珀 茯苓 炒千姜 赤小豆 陈皮 泽泻 椒目 镑沉香 冬
二诊:胸腹内胀较松,已能纳谷,小溲稍利,喘疾亦平,似有转机。宗前法进治,不再反复乃佳。
东洋参 半夏 泽泻 陈皮 川革藓 西琥珀 沉香 牛膝 赤小豆 椒目 冬瓜皮子生姜皮 黑丑
三诊:胸腹腰胁胀势稍松,少腹依然膨硬,胁痛足酸,二便不畅,幸内腑胀松,饮食渐
中医内科学
增。还宜分消主治。
归须 冬葵子江枳壳 陈瓢子
(单书健等编著
病案二
黑丑 郁李仁 防己 赤小豆 青皮 牛膝 延胡索 大腹皮 桃仁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鼓胀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汪某,男,44岁。发热历半月始退,而腹部亦随之逐渐胀大。近来自汗多,纳谷不香,尿少,腹胀,头昏,大便秘结,每周仅2…3次,睡眠差,脉细弦,苔光剥,舌紫红,舌上和口腔满布糜点。诊为阴虚湿稽,浮火上炎。遂予生地12g,玄参15卧北沙参10g,麦冬6g,木通3g,玉米须15g,路路通10g,车前子15g(包煎),淡竹叶15g,白茅根30扣5剂后,小便量增多,腹胀减轻,但仍有肝区疼痛,纳谷欠香,头昏,乏力,睡眠不熟,大便转为日行一次,自汗尚多,手足心热,脉弦细而数,口舌糜点已脱,舌质紫红,有瘀斑。诊为阴伤未复,水湿稽留。从原方去玄参,加五味子3g,黑料豆30g,楮实子12g,泽兰10eo 10
剂后一直以上方稍作加减进治,患者服药并无间断,3月后症状已近消失。
(朱世楷等整理.邹良材肝病诊疗经验?医案医话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病案三
丁某,男,43岁。胁痛3年,腹鼓胀而满3月,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辘辘,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处方:桂枝10g 生麻黄6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枣6枚 细辛6g 熟附子10g 丹参30g 白术10g 三棱6g
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陈明等编著.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鼓胀.学苑出版社。1996)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黧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臌……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着,宜抵当丸下死血。……
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膨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珪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臌。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人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第五节 头 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奉节所讨沦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如《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言:“头痛
巅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头痛的不同治疗方药,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还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但瘀血一说少有提及,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
丰富。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一、病因
头痛之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因六淫邪气侵袭,内伤多与情志不遂、饮食劳中医内科学
倦、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分述如下。
1.感受外邪
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为头痛。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湿,
2.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阳亢,或肝郁化火,阳亢火生,为头痛。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承,亦可引发头痛。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气血凝滞,而发热邪而发病。 .
上扰清窍,可发
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则会发生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此类头痛临床较为少见。
4.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仆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头面,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若风邪夹寒邪,凝滞血脉,络道不通,不通则痛。若风邪夹热,风热炎上,清空被扰,而发头痛。若风夹湿邪,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可致头痛。
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子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因头部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为瘀血头痛。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病因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邪气,一般病程较短,顶后较好。内伤头痛大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305
头痛。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人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亚.头痛与眩晕 ;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