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
京文 更新:2023-12-31 12:16 字数:4751
是印度教徒,但我认为印度教有关未来(轮回)的教义,比起基督教重重永无休止的惩罚的恐怖概念,无疑是更合理,更虔诚,使人容易远离罪恶。
根据轮回的学说,一个邪恶的人,即使做了些的善事,神也会承认和保留。罕有见到一个百分之百的罪恶的人。所以,只要生物今世做了一些的灵性进修,那么在下一世,他便被容许从那一点继续下去。在《博伽梵歌》中,主对他的门徒阿尔诸那说:“作这种努力(奎师那知觉)并无损失,沿这途径前进少许,可免于最危险的恐慌。”(下一世堕进比人类低的生命形式)。于是,灵魂便可以培育他与生俱来的灵性品质,经达很多世后,直至他再不用物质身体中轮回,直至他返回灵性世界里原来的家园。这是人体生命特别的福祉,即使一个人为命运安排要他为今生或前生的罪业受很大的苦,但通过奎师那知觉的程序,他便可以改变自己的业报。在人体内的灵魂正在进化的途中,从这里,生物可以选择堕落或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第七章
就如轮回一样
生物由于以往的功利性活动,得到现在的身体,他可以把今生活动的结果了结,但这并不是说他可以从物质身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生物得到某种类型的身体,以那个身体从事活动,他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身体。所以,他从一个身体转生到另一个身体,由于他们的愚昧,便得重复地经历生死。
(《圣典博伽瓦谭》7。7。47)
美国一些耸人听闻的文摘周报,充满着全无科学根据的有关轮回论说的报导,差不多每一周都提出使人惊异的新证据。愈来愈多地宣言要提示有关过去生命的“真相”的平装书籍充斥市场,但相信谁呢?相信些什么呢?这类的杂志刊物又真正可视为轮回科学的权威吗?
魂不附体的经验已经离开轮回的正题,但却为人谈论最多。这些魂不附体的报导其中有很多大概是真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新的资料,关于这些故事的报导或者会帮助读者接受超越这身体以外另有的真象——知觉或灵魂存在的事实。但这都不是新的资料,因此他存在于这身体以外。即使草草地阅读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博伽梵歌》和其他韦达文献,与身体有别的灵魂之存在已十分明显了。研读韦达科学的学生听到有关精微的身体(精微的身体以心意、智性和假我组成)带着灵魂,在梦境或临终前会暂时离开他的物质躯体时,并不感到奇怪。假我意指把身体认作为自我,把“我是”之感是假我,但当灵魂受到物质的限制和污染,认同自己为身体,就会以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产物。当这种自我的知觉应用于真实的存在,亦即灵魂,那便是真正的自我。
轮回:魂不附体的真实经验
魂不附体的经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因为梦境跟魂不附体的经验差不多一样。每天晚上,精微的身体离开粗糙的身体,在精微的层面享受另外一个现实境况。一般魂不附体的经验在弥留之际可以感觉到,当事人描述在意外事件中,或者在手术台上,他们似乎盘旋在自己的身体之上,观察自己的身体,没有丝毫实质痛苦或不适的感觉。虽然,对临床来说,他们大多数人都被认为已经死了。
《韦达经》教导在死亡的时候,灵魂离开身体,精微的身体会把他带到另一个粗糙的身体。
体困的灵魂,在躯体中,
经历童年、青年、终至老年,
死后离开这躯体,到另一躯体去。
自觉的灵魂不会为此变化所眩。
(《博伽梵歌》2。13)
在临近死亡的经验中,灵魂盘旋于肉体之上,精微的身体便作为灵魂的车乘。可是,在每个情形下,灵魂必定要再次进入他刚离开的身体,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物质身体。这转生的程序一直持续,直至灵魂从物质存在中解脱出来。藉着精微的身体,生物孕育粗糙的身体,放弃粗糙的身体和得到新的粗糙身体。在临终时,生物的心意和智性便为自己准备下一个身体,就好象蝴蝶的幼虫爬行一样,在未爬到另一片叶子之前,它会紧贴一片叶子,藉着心意(所有欲望之源),在放弃现在的身体时,开始为自己预备一个新的身体。当魂不附体时,即当精微的身体在粗糙的身体之上盘旋,身体就如一部开动了的汽车一样。司机暂时离开了车子,可是如果他不回来,最后汽车便没有汽油,发动机也会停下来。同样,在昏迷或临床证实死亡的情况中,灵魂如果不回到躯体,这人便会死亡。既然灵魂是主要的生命本源,生命的精华,他可以观察先前寄过、现在却死亡了的身体。灵魂能看、能听、能嗅,就如他拥有躯体所有实质的能力。灵魂并不依赖躯体而存在,但如果没,躯体也只不过是尸体罢了。虽然有无数宗魂不附体的经验记录下来,作为灵魂存在于身体之外的证据,但不能给我们有关在死亡之际,灵魂最后的终极目的地的任何实际资料。所以,有关魂不附体经验的报道,对接受轮回概念来说,固然提供了一个基础,但读者仍然不能知道轮回真正的性质和灵魂在死亡之后的命运。
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的景象
不能作为轮回可靠的证据
很多有关轮回的流行书籍,十分注重在催眠状况下回复过去景象的实例,在这些情况下,当事人都提出他们能够回忆起前生或再前数生中的细节,其中一本名为《搜寻碧娣·梅菲》,成为五十年代最畅销的书籍。这故事在五十多家报纸连载,差不多轰动全球。这本书成为有关回复过去生命为题材平装本的模式,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可是,这些书只接触到轮回知识的表面,对给我们有关这深广题材的认识只是皮毛而已,有很多地方都把人导向错误。
《搜寻碧娣·梅菲》一书的作者,一位熟练的催眠师,把接受他催眠的人——一个中年美国妇女维珍尼亚。提葛太太——带到她前生的轮回之中。在那一生,她是一个称为碧娣·梅菲的女子,一七九八年在爱尔兰诞生,她在那里过了一生,六十四岁在贝尔法斯去世。
在催眠状态下,提葛太太透露有关“碧娣”童年家庭有关的细节,说出父母,朋友和亲戚的姓名及其前生有关细节。这本书指出碧娣在死亡的时候进入了灵性的世界,然后于一九二二年在美国以维珍尼亚·提葛的身份再生。
这部书一举成名之后,小说家及研究人员启程到爱尔兰去,以证明碧娣·梅菲的存在,花了不少精力,他们仍未能够证实提葛太太提供的姓名、地点、日期和其他有关的描述。这样看来,碧娣·梅菲根本从未存在过。
后来,第二组调查员发觉,提葛太太在美国渡过的童年,跟她在催眠状态下对碧娣·梅菲的童年的有关描述有几点相近的地方。例如,提葛出生在一间白色门框的房子里,这房子跟她对碧娣·梅菲童年的房子描述很相近。当提葛太太四岁时,她的父母离婚,她便跟她一位姨母住在一起。她姨母居住的地方和另一条街,有一个爱尔兰籍的妇女名叫安东尼。寇克太太,她婚前的名字就是碧娣·梅菲。在碧娣·梅菲的实例中,很多学者深信提葛太太以及她前生轮回的那些事实,不外是她今世忘记了的一些生活插曲。不知不觉中,她在催眠状态下回想起来。所有心理学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不单只是童年的回忆会在催眠状态下错误当作前生的生活,无论是任何思想也好——童年时听到的故事的联想,以前读过的书或任何纯粹幻想出来的情景或事件——都很容易地误作为前世的经验。所以,以催眠状态回复以往经验的方法来认识轮回,即使能够,也很不可靠。另有关回复前生常出现的漏洞,就是在今世及前生的轮回之间无法解释的空隙。例如:以为自己曾经是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年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提葛之前,多出了六十年的时间。那本书提出在这段时间内,碧娣·梅菲的当事人,提出她前生是一八六二去世的,但在她下一世的轮回,作为维珍尼亚·梅菲的灵魂居住在灵性世界里。
根据《韦达经》教导的轮回的原则,我们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轮回实际的程序,就是在死亡时灵魂离开物质身体之后,在这个或别的宇宙中,在物质自然的安排下,依据业报永不改变的律例,进入一个身体到进入另一个身体之间,时间的空隙少到并不多不能计算。无论怎样,只有一个完全自觉了的灵魂才能到达超越轮回的灵性世界。对一般的灵魂来说并无可能,因为他们完全受到这个物质里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就如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4。9)中的解释:
“人若了解我显现和活动的超然本质,
离开躯体后,再不用降生到这物质世界。
阿尔诸那啊!他将升晋至我永恒的居所。”
但主接着说,只有伟大的灵魂,他们“接近我后,伟大的灵魂——奉爱瑜伽师——永不会重返充满痛苦的短暂世界,因为他们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博伽梵歌》8。15)
业报定律和轮回的安排是这样的完美,每一个物质身体死亡时,实际依据灵魂累积的业报,自然已经替灵魂安排了另一个合适的物质身体,离体的灵魂便进入这新的身体,在这新的身体中再获新生。
人在离开现在的躯体时,
无论想着那样的情景,
在下一世,
他必能到达那境界。
(《博伽梵歌》8。6)
一个自觉了的灵魂进入了永恒的灵性世界后,再无责任,也没有欲望再回到这个短暂而充满着生老病死的物质世界。有时,以回近前生经验来认识轮回的方法,能够提供事实,说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躯体中,同一的灵魂曾经存在,这知识很有帮助。许多正式出版的书籍确认,由被催眠回返引发的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不得你不信。在美国的伊恩·史迪和澳大利亚的彼得·拉姆斯特的著作中,详细地记载了轮回试验——许多情况下还包括独立的观察者,以保证其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接受试验者能说一口他们一生中少有或根本不曾接触过的语言。少数人甚至说一种业已消失,仅在史书上才有记载的方言。拉姆斯特的试验者带着他和观察者到要试验者本人从未去过的国外的住处去。在好些试验中,这些房子,或其遗迹,与受试者先前叙述的“前世之家”非常相符,这些叙述在他们出去做证实实验之前,在拉斯特办公室录了音。这些精心设计、以科学方式进行的实验,把我们带到一个几乎勿庸置疑的结论,轮回一定以某种形式存在。遗憾的是,他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真正有深度的知识或理解力,去明白灵魂实际转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种方法最多是对一种高度发达的现象作初步的解释的一种尝试。况且,对这种试验(大多并不科学)的过于简化,追求刺激或作危言耸听的报道,大大限制了回返法作为了解轮回的综合复杂性的一种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和可行度。
曾经为人,永远都会为人吗?
另外一个有关轮回的流行虚构指出灵魂只要有一次达至人类形体,在下一世他便会以人的形体再回来,永不用轮回到低等的物种中。我们可能会以人类的形体再次轮回,但我们也可能以猫、狗、猪或低等物种的形体再回来。可是,无论灵魂进入高等还是低等物种的躯体内,他始终不变,在任何情形下,根据在这一生中人培养出来的知觉和不可改变的轮回定律,决定了一个人下一世将会得到什么形式的身体。《博伽梵歌》——这本由神亲自讲说的,对轮回学说最有权威的书籍,很清楚地指出:“人在愚昧的型态中死去,他便会在动物界域中出生。”(《博伽梵歌》14。15)并没有地方证明这个“曾经为人,便永远为人”异想天开的概念。这个概念跟轮回真正的原则背道而驰。从太初开始,轮回的原则便为人所明白,也为千千万万的人所追随。
死亡并不是没有痛苦的过渡期
一些书籍把死亡描绘成前途一片光明的景象,更肯定人在他的下一世会诞生为人,这种误导是十分危险的。那些作家试图把死亡描绘成一个美丽而毫无痛苦的转移程序,有机会经验成长并进展到一个较深及高知觉的平和的层面。
大多数以研究轮回为时尚的理论家都想令我们相信,在一个短短的宇宙沉睡期过后,我们会经验到一种温和的、飘然浮动的感觉,灵魂便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