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京文      更新:2023-12-31 12:16      字数:4742
  佛祖释伽牟尼降生于印度北部,一个名叫该亚的地方。不久,佛教便从北印度传开来,当时印度的统治者是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的祖父粲陀罗谷达,在击败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军后建国。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继续扩张他的势力,征服其它地方,直至厌倦战争的恐怖,他便皈依佛教。这位伟大的印度统治者皈依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道德思想及悲天悯人的心肠,很快便传遍印度的每个角落。在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四十年的统治期间,佛教成为主流的宗教,战争也便终止了。阿嗨姆萨(Ahimsa),或不用暴力,广泛地为人接受。不用暴力特别是针对较低等的种族,因为,人们深信这些较低等的种族也曾经为人,而人在他将来的轮回中,也会可能投生在动物形体中,甚至到植物的形体里。
  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是一个热衷于传道的人,他派遣无数的传道者到叙利亚、埃及、以色列和希腊。看来那些公社形式的部落,十分接受轮回的概念。现在,世上学者都公认:亚洲区和非亚洲区的宗教受到从印度传来的哲学影响很深,特别是佛教和古代韦达文献记载的哲理(韦达文献是最完备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佛教教义有很多是从韦达经典引申出来的。)就算是基督的教义,最少直至公元五百五十三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会议中--轮回学说才受到正统基督徒不明不白的禁制。
  佛教广传中国各地。在很多名山洞窟内都有宏伟庄严的罗汉塑像,刻划出几个世纪以来,从印度及西藏到中国弘扬佛法者的形象。因此,中国的宗教人士对印度的传道者也有几分感激之情。这些佛教贤哲,历朝都前来中国,使中国人对轮回及来报定律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印度的思想不断地流入中国,很多人自然把佛教玄奥的学说加诸孔子俗世的教诲中(这里的“俗世”意谓只涉及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诲,没有论及超然存在的命题)。
  可是,在时间的冲击下,再加上人为心智思辨的扭曲,从印度传来的原本佛学学说,来到中国后,由于中土对形而上学概念的吸收力还未完备,原始佛学的概念到最后也消灭了。印度形而上学的概念承自深广的韦达传统文化;韦达蕴藏的经典启示在佛祖未降生二千五百年之前已存在了。佛学学说跟原来的韦达思想一样,了解到轮回是生命的基本定律。
  《博伽梵歌》——
  一部不受时空限制的轮回资料典籍
  为了对轮回学说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很多人便开始寻找有关前生及来世知识的原始资料。世上所有文献典籍中,以梵语写成的《韦达经》最古老,给轮回科学提供了最完备及合乎逻辑的解释,五千年来,《韦达经》的教导备受全球欢迎,到今天仍然适用。
  《博伽梵歌》是韦达知识的精华及众多《乌帕尼沙德》(U…panisad)中最重要的一本,这部书记载了有关轮回最基本的资料。五千年前,在印度北部的战场上,至尊人格神--圣主奎师那开始讲述有关灵魂的永生,他对阿尔诸那说:“过去,从未有一个时候,我、你、所有这些国王,不存在;未来,也如是。”《博伽梵歌》继续训诲说:“你要知道,遍透整个躯体的东西不会毁灭--谁也不能毁灭永不朽毁的灵魂。”这里,我们谈到的灵魂精微之至,不能够单凭人类有限的心意和感官来验证灵魂的存在。因此,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灵魂存在的事实。奎师那对阿尔诸那说:“灵魂叫人惊叹:有人如此认为,有人如此形容,有人如此听闻。也有人尽管听说过,对之仍懵无所知。”
  可是,接受灵魂的存在并不单是信仰的问题。《博伽梵歌》能诉诸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及逻辑思想,因此,我们能够以某种程度上合理的信念,来接受《博伽梵歌》的教诲,而不是把它当作教条,盲目地接受。
  除非一个人认识到自我(灵魂)跟身体之间的分别,否则要明白轮回,根本是不可能的。《博伽梵歌》用如下的例子,帮助我们明了灵魂的本质:“单是阳光便明耀整个宇宙。”存在于体内的生物,便以知觉照耀整个生物。
  知觉是灵魂存在于体内的具体证明。在阴天里,可能见不到太阳,但因为有阳光,我们当然知道太阳挂在天空。同样,我们未能直接察觉灵魂的存在,但因为有知觉的存在,我们便能下结论有灵魂的存在。没有了知觉,身体只是一堆死物。只因为知觉的存在,这堆死物才会呼吸、言语、爱和恐惧。从根本上说,躯体是灵魂的车乘。借着这车乘,灵魂能满足他无数的物质欲望,就如坐在以物质能力构成的机械上。灵魂误把自己认同为身体,对生命带着不同的概念,从一个身体转至另一个身体,就如空气带着芬芳四处飘散一样。没有司机,汽车便不能行走,同样,没有灵魂,身体便不能运行。
  一个人年老时,有着知觉的自我跟物质身体的分别,愈来愈明显。在这一生中,人可以观察他身体不断的改变。这躯体并不持久,时间验证了孩提生命的转瞬即逝。在某段时间,身体存在、长大、成熟、繁衍、逐渐衰老,到最后死去。因此,这实质的身体并不是真的,因为,经过一些时间,他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就如《博伽梵歌》解说:“非存在的东西并无恒性。”但是,不管物质身体怎么改变,知觉--存在于体内的灵魂徵兆--始终不变(“永恒的东西则无断灭。”)因此,我们能够合乎逻辑地下个结论,知觉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恒久本质,在身体瓦解之后,知觉仍然存在。奎师那告诉阿尔诸那说:“灵魂永无生死,一旦存在,即无毁灭……身体可杀,灵魂不可杀。”
  可是,假若是“躯体可杀,灵魂不可杀”。那么,躯体死后,灵魂又怎样呢?《博伽梵歌》提出的答案是灵魂会进入另一个身体。这便是轮回。对某些人来说,这个概念或许很难接受,但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而《博伽梵歌》以合乎逻辑的例子来帮助我们了解“体困的灵魂,在躯体中,经历童年、青年,终至老年,死后离开这躯体,到另一躯体去。自觉的生物不会为此变化所眩。”
  换句话说,即使在人一生的时间内,他也经历到轮回。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可以告诉你,身体的细胞不断死亡,不断为新的细胞所取替。即是说,单就是在这一生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体。一个成人的身体跟他以前当婴孩时的身体完全不同。可是,无论身体上的改变怎样,其内的人始终如一。
  在死亡时,类似的情况会发生。自我经历这个身体最后一次的改变。《博伽梵歌》解说:“仿佛除去旧衣,换上新袍,灵魂离开衰老无用的旧物质躯体,进入新的。”这样,灵魂便被捆绑在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中。就如主对阿尔诸那说:“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
  根据《韦达经》,生命共有八百四十万种,从微生物及变形虫开始,到植物、昆虫、爬虫、飞禽和走兽,直到人类及半神人。依据生物的欲望,生物不断地在这些种族中诞生。
  生物转生到哪个种族是由心意驱策的,心意把灵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身体。《博伽梵歌》解说:“人在离开现在的躯体时,无论想着哪样的情景,在下一世便会到达那境界。”我们一生中思想及行为,都印在我们的心意上,所有这些思想的性质,物质自然授予我们一个适当的身体,所以,我们现有的身体,是前世死亡时知觉的体现。
  生物,进入另一身体,得到某类型眼、耳、舌、鼻和触觉,这些感官都围绕着心意。这样,他便享用某一特定的在感官对象。还有,轮回所走的路并不是时常往上坡的,在下一生,并没有保障他一定投生为人。例如一个人死时的心态象狗一样,那么,在他下一世,便会得到一只狗的眼、耳、鼻等等,他便可以做狗,象狗一样快乐。主奎师那证实了这样的一个不幸的灵魂的命运。说道:“人死于愚昧型态中,便投生到动物的界域。”
  根据《博伽梵歌》,人若不询问有关一已非物质的更高的自然本性,业报定律便强迫他们在生和死的循环中轮回,有时为人,有时为动物,有时为植物,有时为昆虫。
  我们存在于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因为今生及前生种下的业报反应,受物质条件限制的灵魂,要逃脱因果反应,人体提供了唯一的机会。运用这个人类形体,可以解决生命所有的问题:生、老、病、死,冲破永无休止的轮回循环。可是,当灵魂进化至人类生命的层面时,倘若他只沉迷于感官享乐中,浪费他的生命,即使在这一生中,也会很容易便积累足够的恶报,生生世世把自己捆绑在生死罗网中,却不一定为人。
  主奎师那说:“愚人并不知道生物怎样放弃他的身体,也不明白,在自然形态的魔力底下,他享用怎样的身体。但具备智慧的人便能洞悉一切。努力的超然主义者,坚处于自觉中,便能察觉一切。可是,那些不修习自觉的人,虽然努力试图,却看不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幸获得了人体的灵魂,应该努力求取自觉,去了解轮回的原则,远离反复的生死。我们决不能不去了解。
  第二章
  在变更中的身体
  一九七四年,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与杜卡汉教授作了如下的交谈。杜卡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宗教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有《灵魂的日常生活》,持有心理分析学的博士学位,曾在巴伐利亚郡开办一所治疗学院,以结合东西方处理知觉的心理方法闻名一时。这次谈话中,圣帕布帕德释轮回的首要基本原则:属灵的生物有别于物质身体,在说明了有着知觉的我,跟这身体是个别的个体后,圣帕布帕德描述有着知觉的自我,或灵魂,在死亡时,如何不断地转生至另一个身体去。
  杜教授:在我的研究工作里,我发现到本来的自我并不想死。可是,如果你经验过接近死亡的情景,就象是跨过了死亡的门槛,到了另一个存在的境界。
  圣帕布帕德:没错,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感觉就好象一个病人渐渐康复一样。
  杜教授:这样说来,死者会经历到一个较高层次的真实存在吗?
  圣帕布帕德:死去的不是那个人,而是身体。根据韦达知识,身体自始至终都是死的。例如,麦克风是用金属做的。当麦克风接上电流,声音便变成电波,扩大后再从扩音器播放出来。但要是没有电力,系统便失灵。无论麦克风是工作还是不工作,麦克风也不外乎金属、塑胶的组合。同样,人的身体能够操作活动是由于体内的生命力。当这生命力离开身体,就会说这身体死去了。事实上这身体从来就是死的。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只因为它的存在,这个身体才看似活着。但无论是“活着”或“死了”,这个物质身体只不过是一些死物的汇集。
  《博伽梵歌》第一个训诲指出,这个物质身体的情况,到底不是最重要的。
  至尊人格神说:
  你说的话流露了学识,可是,
  你竟为不值得哀伤的事情悲苦。
  有智慧的人不为死悲,不为生苦。
  (《博伽梵歌》2。11)
  死和躯体不是哲学探询的对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使这个死的身体活跃起来的灵魂。
  杜教授:“您怎样教您的门徒察觉这力量,一种不是物质却能使物质看似活跃的力量?理性上,我知道您所讲的是一门蕴藏真理的哲学,我并没有怀疑,但您怎样使一个人感觉到呢?”
  怎样去察觉灵魂
  圣帕布帕德:“这是很简单的一回事。有一种活力本原使身体活动;当这活力不在的时候,身体便不再活动。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这活力原是什么呢?这问题是“韦丹塔”(Vedanta)哲学的中心所在。事实上《韦丹塔·苏陀》(Vedan-ta-sutra)开始的一句警语是:这存于体内的自我体质为何?所以,韦达哲学的学生首先要学习分辨一个活的身体和一个死的身体不同的地方。如果他不能掌握这原则,我们便叫他从逻辑的角度考虑这问题。任何人都见得到这个身体的变更和活动,只是由于这活力本原--灵魂的存在与否。没有了这活力本原,身体不会改变,也不会活动。这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这具身体从来就是死的,就象一架庞大的机器。录音机是用死物来造的,但只要你--一个活人按一下键盘,录音机便工作。同样身体也是死物,但是身体内有一种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