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2959
  的艺术习惯、爱好出发,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新歌剧。
  (邓星明)
  茶馆(存目)
  老舍
  《茶馆》导读
  《茶馆》是老舍1957 年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1958 年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第一次把它搬上舞台,得到戏剧界的高度赞誉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几
  十年来,该剧在国内舞台上常演常新,经久不衰。80 年代初,该剧代表中国
  话剧第一次出国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西方评论界称《茶馆》是“带着中
  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话剧的奇迹”。
  话剧《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老舍杰出的艺术才
  华和独特的风格,同时,也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茶馆》是一出历史题材的话剧,从戊戌政变失败的清朝末年一直写到
  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时期,前后跨度50 年。全剧三幕,一幕反
  映一个时代,作者通过三个可诅咒时代的埋葬,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的生活真理。
  面对着反映半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这样一个大容量
  的戏剧,老舍独具匠心地选取北京一家祖传的裕泰茶馆,作为剧情展开的场
  所。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
  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窗口”,深刻地描绘出
  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出色地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剧作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茶馆老板王利发、民族资本
  家秦二爷和仗义豪爽的常四爷,此外,还有太监、旗人、教士、农民、军官、
  警察、大兵、特务、流氓、打手、相面的、拉纤的、女招待等各色人物共70
  多个。剧作以人物带动故事,充分体现了该剧以人为主而不以事为主的特点。
  《茶馆》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生活基础,洞察生活本质的深邃的观察力和
  概括提炼生活的高超技巧。该剧反映的时间之长,人物之多,事件之复杂,
  生活面之广阔,为中外戏剧史上所罕见。在刻画人物上,即使是那些仅出场
  一次的人物,老舍三笔两笔就能写出其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剧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茶馆》里的人物都是地道的
  北京人,环境是典型的北京茶馆,茶馆里的陈设、风土人情,都是地道的北
  京味儿。
  《茶馆》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代语言大师的功力。简洁通俗,
  含蓄生动,耐人寻味,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和生活化。已故人艺导演焦菊隐
  先生,要求演员在处理老舍剧本的台词时,不要随便增减一字,是很有见地
  的。
  (邓星明)
  丹心谱(存目)
  苏叔阳
  《丹心谱》导读
  作者苏叔阳(1938-),河北保定市人。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党史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高校任教,1977 年开始创作话剧和电影剧
  本,1978 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主要作品有话剧《丹心谱》、《左邻
  右舍》,电影剧本《夕照街》,长篇小说《故土》等。
  《丹心谱》是苏叔阳1978 年春创作的五幕话剧,它是粉碎“四人帮”之
  后,戏剧工作者最早涉及“揭批四人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剧
  作之一,也是苏叔阳话剧处女作。该剧的发表与演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
  起巨大的反响与强烈的共鸣,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献礼演出
  创作一等奖。
  剧作以1975 年全国四届人大闭幕到1976 年初周总理逝世这一特殊时期
  为背景,以研制治疗冠心病的03 新药为情节线索,歌颂了方凌轩等医务工作
  者为执行周总理指示不惜坐牢杀头的凛然正气,揭露了“四人帮”及其爪牙
  阻挠03 新药的研制以达到反对周总理的罪恶行径。在这场艰难复杂的斗争
  中,各类人物纷纷登场亮相,其中,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有正直无私、风趣
  幽默的老中医丁文忠和巧舌如簧、趋炎附势的风派人物庄济生。
  《丹心谱》把歌颂周总理同揭批“四人帮”巧妙地结合起来,戏里周总
  理虽未出场,但周总理一片丹心为人民的崇高形象被烘托得十分感人,收到
  了比写实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丹心谱》在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地把知识分子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不
  但在同类题材中独树一帜,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
  响。
  《丹心谱》摒弃了文革中流行的文学创作公式化、模式化的倾向,严格
  按照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和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冲突来
  表达作品的主旨。
  《丹心谱》语言生动凝炼,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尤
  其是语言个性化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邓星明)
  陈毅市长(存目)
  沙叶新
  《陈毅市长》导读
  作者沙叶新(1939—),回族,南京人,1961 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
  中文系。主要剧作有《一分钱》、《一篮菜秧》、《约会》、《陈毅市长》、
  《马克思秘史》等。同别人合作的剧作有《论烟草之有用》、《假如我是真
  的》、《大幕已经拉开》等。
  《陈毅市长》是沙叶新1980 年创作的十场话剧,当年即被上海人民艺术
  剧院搬上舞台,在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中均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在塑造无
  产阶级领袖人物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成功戏剧,获得1980—1981 年全国优秀话
  剧创作奖,后又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各地播映,得到全国各方面的广泛赞誉。
  对于陈毅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剧本没有去写他当年坚持赣南
  游击战的艰难岁月,也没有去写他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英雄业绩,而是
  以上海解放为背景,着重反映他当时任上海第一任市长的工作和生活。剧作
  通过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形象地凸现了“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
  对群众疾苦的深切关心,对干部作风、党风党纪的严格要求,对党外各阶层
  人士的真诚团结”,满怀深情地歌颂了陈毅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
  求是、襟怀坦白、深入群众、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
  崇高风范。该剧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和宏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
  命前辈的高尚品德方面,有着巨大的艺术感召力。
  《陈毅市长》在戏剧结构上作了大胆的创新。作为解放初期的上海市长,
  百废待兴,每天遇到的和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沙叶新后来在谈创作体会
  时说到:“如果从传统的结构方式,以某一中心事件来贯穿全局仅写陈毅一
  人一事,显然不行。因此,我便采用了这种我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方式,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只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贯穿全剧,各场之间
  不相连贯,每一场都独立成章,各有自己的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一人多
  事的散文体的戏剧结构的成功尝试,给我国新时期的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丁玲高度评价《陈毅市长》,称赞它“勇敢地打破了旧框框,根本没有
  故事,也不谈情说爱,更不制造虚伪的矛盾。它只写一个人,陈毅市长。它
  用16 个片断,10 件事,把他写得活龙活现。全剧气势宏伟,开场开得好,
  收尾也收得好,真是耳目一新”。剧作中的陈毅形象极富个性化,对话诙谐
  幽默,兴味盎然,在舞台上再现了陈老总的风采。
  (邓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