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
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4980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
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请鸣响汽笛来欢迎
请吹起号角来欢迎
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
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让劳动者以宽阔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让车辆以辉煌的行列从广场流过吧
请村庄也从潮湿的雾里醒来
为了欢迎我打开它们的篱笆
请村妇打开她们的鸡埘
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
说我从山的那边来,从森林的那边来
请他们打扫干净那些晒场
和那些永远污秽的天井
请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
请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
请叫醒殷勤的女人
和那打着鼾声的男子
请年轻的情人也起来
和那些贪睡的少女
请叫醒困倦的母亲
和她身边的婴孩
请叫醒每个人
连那些病者与产妇
连那些衰老的人们
呻吟在床上的人们
连那些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
和那些因家乡沦亡而流离的难民
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
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
请叫醒一切爱生活的人
工人,技师以及画家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掺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
说我马上要来叩打她们的窗门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
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
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
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令人振奋的晨号
——《黎明的通知》导读
1941 年,艾青历经艰辛,从重庆到达革命的圣地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
在胡宗南的炮火日益临近之时,《黎明的通知》诞生了。收入同名诗集后,
1941 年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
徐刚在他的《艾青诗——诗坛圣火》中充满激情地评价了这首诗。“艾
青再一次地显示了他的预感天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因为他的
心里跃动着人民的愿望,燃烧着理想的炬火,他充分把握住了人民一定会胜
利的真理,于是,他以他的热情、深沉的诗句,大胆地、科学地、响亮地预
言着新世界、新的黎明的到来。。。”
对于艾青来说,这是一次最辉煌,最值得骄傲的预感。
这种预感,来自于他对真理的深入的把握,来自于他对人民力量的坚定
信心,更来自于他与革命、与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的感情。当他把这种预感
化作“黎明的通知”告诉人们的时候,这对于那些“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
类”“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对于“那些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和
那些因家乡沦亡而流离的难民”,对于那些“困倦的母亲和她身边的婴孩”,
该是何等地重要!黑夜就要到头了,天就要亮了,人们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
啊!人们该会怎样地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而努力奋斗啊!
这首诗是深情的召唤,是激人振奋的晨号!
诗构思巧妙,角度新颖。诗人不从人们渴望黎明写起,而从黎明请人们
行动起来,欢迎他的到来这一角度来写,让人感到亲切、迫切,激励人振奋
人!其次,全诗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用“黎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大解放”,
而用一些写实性的细节来写黎明的祈愿。二者互相作用加浓了诗意,使得诗
的意境既辽阔深远又具体实在。第三,最让人感动的是大量生活场面的铺排。
诗人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鲜活可感的意象,如“请村庄也从潮湿的雾里醒
来/为了欢迎我打开它们的篱笆。”“请村妇打开她们的鸡埘/请农夫从畜棚
牵出耕牛。”“请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请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请叫
醒殷勤的女人和那打着鼾声的男子。”这些诗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和生活
本身一样地自然鲜活。黎明所请之人大体上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的,给
人越来越切近,越来越鲜明的印象,而那么多请“叫醒”的人——农夫、母
亲、少女、产妇、负伤者、难民等等——诗人是有着很深的含义的,就是说,
黎明的到来,将给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以慰安,把黎明到来的意义
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众多相似的句式构成铺排,一气呵成,而相近的
句式又略有变化,有力地表达了人们抑制不住的激动、喜悦和欢快。
这首诗把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富有生活实感的画面高度地完全融合为一
体,达到了艾青创作的一个新高峰。既保持了一贯的气魄宏大、富有哲理性,
意象丰满,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等,又克服了早期的悒郁沉重而色
彩明丽,格调高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1941 年11 月,艾青在为《诗刊》写的一篇《祝》的文章中写道:“没
有完成的革命事业需要着诗,新中国的创造需要着诗——需要高度的表现了
现实的、表现了战斗的英勇与坚强的、深刻的感人的诗。”《黎明的通知》
正是这样的诗。
这是艾青在延安时影响最大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进步,随着解放战争进军的炮声,一起传
遍了全国各地的。
(邵子华)
煤的对话
——AY.R
艾青
你住在那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我要燃烧!
——《煤的对话》导读
这首诗写于1937 年的春天,收入诗集《旷野》,1942 年由重庆生活书
店出版。
艾青曾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
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
着诗。”艾青的一生都是这样写诗的,从内容到形式。他的诗,如古老的大
地上生长的一棵参天大树,淳朴而苍劲。他摈弃了奢侈的词藻和空虚的技巧,
挣脱了形式的束缚,坦露出一种宽阔和健康。他把沉重的社会性情感和思考,
以轻松自主的意象和叙述的方式来传达,深厚博大和浅显直率得到完美的统
一。《煤的对话》就是一首这样的诗。
这首诗很朴素,一切都是常见的,真实的,以煤作载体,用拟人化的手
法,采取对话的形式来抒写,篇幅也很短小,只有12 行,然而它的容量却是
深邃而又丰富的。朴素不是寒伧,不是肤浅,而是以最小的篇幅,最通俗的
形式表达最宽广、最深刻的内容。
煤是苦难的,他原来是一棵大树,生长在亿万年以前,自从恐龙统治了
森林,自从地壳第一次震动,他就被埋在了地下,在黑暗里、在怨愤里生活
着。逐渐地,他变成了沉默的煤。但是,他的心没有死,他依然贮存着巨大
的能量,依然渴望燃烧。“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就是他如火如雷的呐
喊,他希望烧尽黑暗,迎来光明。这就是煤的形成的历史,是完全符合自然
规律的。但就是在这个形象中赋予了深沉的社会内容,诗人为分离着的事物
寻找着了形象的联系。于是煤就成为沧桑忧患的象征,就成为不甘沉沦和屈
辱的精神的象征,就成为自强不息的人格的象征。
艾青一出生就受到歧视,被父母所弃,青年时代被捕入狱,以后失业,
流浪。。长期过着一种漂泊而清苦的生活,然而他的心却始终是火热的,在
祖国多灾多难的年代,他始终是位出色的号手,为了唤醒民众而奋斗。诗人
本身就是一块煤。如果我们再回望1937 年的中华民族,此时,已到了生死存
亡的危急关头,黑暗包围了她,岩石压迫着她,侵略者屠杀着她。她还有生
的希望吗?《煤的对话》就以对话的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人是在唤醒我
们的民族起来抗争,他在对民族寄以厚望,憧憬着这个苦难民族的光明的未
来。
煤的象征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我要燃烧!”任何人,
任何民族,都不可缺少这种精神。
(邵子华)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 年3 月
上海人生信念的象征
——《盼望》导读
《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练的抒情短诗。它构思新颖,剪裁精心,表达简
洁,意蕴深刻。与一般写海员的诗不同,《盼望》略去了人们常见的海轮鸣
笛升旗,螺旋桨搅动海水,船首犁开浪花等种种场景的描写,而仅仅选择了
海轮起锚开航和返航抛锚的两个瞬间。这首诗基本上就是由这两个瞬间所产
生的意象构成的:“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和“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前一个是视觉意象,后一个是听觉意象。因为轮船起
锚远航时,前甲板的水手要察看铁锚出水的情况,并用水龙头冲去锚链上的
泥沙;而抛锚时,水手只要松动起锚机铰盘,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
铁锚便沉入水底。由此可见,诗人观察的细致,剪裁安排的精心。浪花色彩
洁白,铁链声响脆爽,生动鲜明,颇具审美价值。结尾两句:“一个盼望出
发,一个盼望到达”,分别是对这两个意象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点睛,却
仍然是含蓄的,而且和前面的两段构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意象整体,这个意象
整体,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可贵的生活经验。
诗中的两个海员,本应是生活中的海员的完整形象,“盼望出发”和“盼
望到达”是不同航程的不同目的,但都是海员执著的理想。“出发”是为了
“到达”,“到达”之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出发”。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
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出发”和“到达”
中前进的,人生也正是在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追求的进程中发展的。起锚之
后,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喜欢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表
现出的是何等的勇气!抛锚之时,穿过了惊涛骇浪,胜利到达目的地,“最
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则掩饰不住战胜风浪的
欣慰和自豪。这里,虽然诗人只选取了“出发”和“到达”两个镜头,摄取
了两个有包孕的片刻,而省略了对浪峰波谷的海洋生活的正面描写和叙述,
但是,都充分显示了对这种搏击风浪生活的泰然而安详的自恃和自信,并且
正因为这样的摄取和省略而加浓了诗意。
诗中的海员,是诗人的化身,也是生活中强者的象征。面对生活的海洋,
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海员,都会遇到恶风险浪。能够以自恃和
自信来对待生活海洋中风浪的人,不管是出发还是到达,他都会对未来充满
坚定的信念,他都能以乐观坦荡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待风浪的袭击
和生活中的磨难。
艾青说:“我只是设法把我感受得最深的,用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且他的诗能做到物与意、情与理、实与虚的巧妙结合。1979 年的春天,艾
青率领诗人访问团到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参观访问,从海南岛的三亚、海口经
过广州到达上海。诗人们访问了码头、海轮,与海港工人、远洋船员进行了
座谈、采访,熟悉了海洋上的生活,结交了不少朋友。当诗歌访问团到达上
海后,《解放日报》发表了艾青的组诗,《盼望》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从
现实生活出发,从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关注中,敏锐地捕捉住人们瞬间的
愿望,并把它推进升华为一种超越生活对象本身的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感
情,并把对它的描述向着象征的层次推移,构成高于生活现象自身的带有一
定象征的意象。言此物而非此物,读者在“象征的森林”里感受、生发、联
想,从而获得丰富强烈的审美效果。艾青的这种艺术力量是他丰富多变的生
活历程的结晶,也是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美学趋向。曾经有一个时期,罪
恶的黑手死扼住他的喉咙,使他不能歌唱,甚至不能喘息。但是,在他经受
了长期严酷的考验之后,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依然在他坦荡的胸膛里跳动,
他依然是那么坦然,那么自信,那么热恋着生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