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4992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尖刺。
  “五”要成为报复的枷子,
  “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
  “五”要分成镰刀和铁锤,
  “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四年的血液润饰够了,
  两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
  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
  这个日子应该即刻消毁!
  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血字》导读
  殷夫,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血字》是他1929 年为纪念伟大的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四周年而创作的,成为他宣传人民、鼓舞群众、打击
  敌人的红色鼓动诗的代表作。
  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节为第一部分,是对历史的回
  顾。每一节都以“血液写成的大字”点题,采用反复歌咏的艺术手法,形成
  一唱三叹的悲壮气氛。“几万个心灵暴怒”,“狞笑着几多叛徒”再现了“五
  卅”当时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第四至七节为第二部分。一语“‘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道破“血字”写成的时间、地
  点,把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到读者面前。连续三个“把你”的排比,
  引出“今日”“他日”,“天堂”“地狱”,“血液”“泪水”的强烈反差。
  接下来四个“我是”的排比,更强化了对“五”与“卅”要成为“枷子”“镰
  刀”和“铁锤”与“铁栅”“断铐”和“炮弹”的形象比喻,形成江河巨浪
  的排山倒海之势,情绪悲壮激昂,全诗达到高潮。第八节是最后一部分,鼓
  舞和号召中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去夺取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最后胜
  利。
  《血字》诗风粗犷雄浑,节律激越明快,语义含蓄凝重,情感跌宕起伏,
  站在现实的高度,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形成语断意连的艺术效果。
  《血字》为纪念“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而作,诗中却没有出现一句平白
  的反帝爱国口号,但反帝爱国的情绪却溢于言表。其间的空白,留给读者去
  补充和创造,留有广阔的想象驰骋的天地,从而更深化了诗体跳跃性的意蕴。
  当“五卅”两个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血字》让我们看到一柄双
  刃利剑:作为“五卅”惨案发生的时刻,它记录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屠杀
  的屈辱;作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的日子,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
  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唤醒中国人民勿忘帝国主义欺凌的国耻,同帝国主义
  及其走狗战斗到底,是《血字》这柄利剑锻造的主旨。
  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文中,鲁迅先生这样高度评价了殷
  夫的诗作,“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来的萌芽,是进军的第
  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
  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欧秀岚)
  难民
  臧克家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
  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
  “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
  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
  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
  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
  但是,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那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1932 年2 月古琅玡
  痛苦的诗篇
  ——《难民》导读
  “当我用痛苦的诗篇去描绘、反映这些命运悲惨的农民的时候,确乎是
  含着同情的热泪,蘸着浓厚的感情的。也表露了对封建社会、新旧军阀统治
  的愤懑控诉之情。”这是臧克家在《臧克家诗选·序》中的一段话。朱自清
  从新诗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新诗初期诗人表现劳苦人的作品,“只凭着信
  仰的理论或主义的发挥,所以不免是概念的,空架子,没力量”,而近年来
  “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臧克家先生可为代表”。诗人以反
  映人民的疾苦为神圣职责,将“九一八”前后北方农村与动乱有血有肉地写
  进诗里,把苦难的农民形象引入新诗的行列,给新诗注入了新的血液。《难
  民》则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难民》这首诗里,一群或因天灾、或因战乱流落他乡的难民,却不
  为古镇所接纳,而在“苍茫”的“黑夜”中,重又踏上了前景难料的路。沉
  重、忧郁的笔调、透露出对苦难者深切的同情和对制造苦难的统治者的控诉。
  诗人“不写过程,只写高潮”,善于把漫长的情节演进的来龙去脉“压
  榨”到一个短暂的情景之中,以横断面的描写代替纵长过程的叙述,浓缩到
  一种十分精粹而含蓄的程度。诗人不采取铺叙或具体细腻地描写其遭遇的写
  法,而采取形象化的手法,把他要表现的生活凝聚到一个鲜明可感的场景或
  画面之中。
  诗人在严肃认真地探索新诗发展的道路,取中国诗歌会的现实性、大众
  化的长处,去其艺术上的平庸粗疏,取“新月派”乃至“现代派”的艺术表
  现手法,去其逃避现实、脱离群众的弊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内容上
  表现现实,反映群众的呼声;艺术上精炼含蓄,诗体上呈现出“三美”的倾
  向,而又不拘泥呆板。
  语言运用上刻意推敲,遣词精炼含蓄,诗中一连串着力经营的动词,如
  “堕”“溶”“度”“支撑”“兜着”“牵动”“徘徊”“抽出”“推入”
  “截断”“爬过”等等,营造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氛围,统一了感情色调,
  增强了形象感和生动性。
  (欧秀岚)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 年4 月
  我觉得都可以
  ——《老马》导读
  《老马》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名作之一。这首诗由于深入浅出、通俗易
  懂又意蕴深厚,自1932 年一问世即受到广泛、持久的关注与好评。
  直观地看,这首诗写的就是一匹在鞭影下负重挣扎苦苦劳作的老马。进
  一步领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是在以马喻人,甚至有人说那人就是诗人自己。
  由从马到人的转换,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老马》刻画的是中国农民的命运。
  那么,《老马》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情结呢?臧克家在《关于》一
  文中颇具意味地坦言,“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听凭读者去品评”。
  《老马》作为一首采用比兴手法已尽完美的咏物诗,物与人之间必有所
  寄托。无论这物是寄托于一个人,还是一种人,论者见仁见智的结论,都说
  明这首诗在可喻不可喻的程度上达到了比兴手法咏物言志的极致。这志,就
  是在“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这种近乎极端的条件下,它仍然“抬起头望望
  前面”这种亦悲亦壮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境界。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意蕴丰厚风格含蓄,是《老马》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怎样,《老马》
  都让人感受着生活的艰辛,特别是在老马与农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扯不
  断的纽带。诗人赋予老马的精神,也高度合于中国农民的生活特征和性格本
  质。可以说,诗中老马的坚韧耐劳、容忍无助正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广大的
  农民品格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上下两节,形式整齐用韵考究。每节四行都采用了“ABAB”式的
  韵脚,并且在同韵的同时又注重同调,自然音韵和谐顺畅上口。
  (欧秀岚)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 年
  世世代代的浓缩人生
  ——《三代》导读
  臧克家的短诗《三代》众口交赞,久负盛名。其形式的精悍简约与其思
  想蕴含的深刻丰厚之间的交融,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这是一首含蓄精洽、
  深沉厚重的好诗。
  全诗仅六行三个排比句,寥寥21 个字,形象而又完整准确地概括总结了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从生到死艰辛劳作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劳动
  人民世代简单重复的生活道路和悲惨命运。这种简单重复的共同模式的叙写
  具有十分惊人的典型性。有人责备诗人为什么不写出农民的反抗和斗争。其
  实,中国土地上的大多数农民,世世代代正如鲁迅先生在《集外集·俄文译
  本〈阿Q 正传〉序》中所说,“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默默地生长,
  萎黄,枯死了”,“已经有四千年!”因此,诗人忠实于生活他笔下的农民
  大多是这种旧式的悲剧型的农民,谱写的是一曲曲低沉愤懑的悲歌。
  诗人善于选择独特的并且是最有价值的视角,从农民和土地的深刻关系
  这一最能显现农民物质的视点来抒写他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这首诗就像电
  影手法中的大特写镜头一样,截取的是最富有特征的农家生活的典型情境:
  孩子的天真嬉戏,大人的艰辛劳作,老人的悲惨离世,这一切都发生演进“在
  土里”。这就是他们的整个天地,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诗人力透纸背的
  功力,把世世代代普通农民的生活史、命运史、血泪史重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用不同年龄段上的三个呼之欲出的形象代表了三代人,构成了三个
  紧密贯串互为因果的意象。通过展现三代人“洗澡”“流汗”“葬埋”这极
  其具体可感的三个生活场景,将三个意象之间的一切转折、关联、过渡全部
  删除,荡涤了具体时空的外壳,从而揭示出普遍的历史规律。而这又是一条
  多么令人辛酸不平惊心动魄的历史规律呵!
  苦心经营刻意揣摩的诗人发掘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把一首短诗《三
  代》提纯为一段浓缩深邃的警句名言。
  (欧秀岚)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
  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惆怅的意境
  ——《雨巷》导读
  《雨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一首诗。1928 年8 月在《小说月报》上发
  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此,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大革命期间,戴望舒曾向往过革命。1926 年还参加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然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迷惘和悲观,逐
  渐脱离了政治斗争,逃进了艺术的象牙塔。但文学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并
  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革命的失败对他精神上的影响毕竟要在他的诗作
  中体现出来。《雨巷》表现的就是大革命失败给他造成的那种迷惘、惆怅、
  失落和忧郁的心境。
  不过诗人没有直抒胸臆地去表现自己的心境,而是将形成自己这种心境
  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舍弃,借助另外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意境去表现自己
  的心境。这种手法准确说来是借境抒情或借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