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
月寒 更新:2023-06-23 10:41 字数:4893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周善仪
在人们心阎里,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威严的象征,鬣狗专吃动物的尸体,是令人讨厌的形象;大猩猩生性羞怯;鳄鱼既冷酷叉阴险。人们还认为:这些野生动物中有一定的法规,使得他们不至于同类之间残杀。
其实,有关这些野生动物的大部分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仅仅是人们的想象。人们用拟人说的观点,给这些动物赋予人的性格、价值和标准,并把它们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类。《在野生动物的迷信》这本资料丰富、引人入胜的新书中,作家博伊。斯·伦斯伯杰引用当代最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和令人情眼的资料,使人们对野生动物世界的认识耳目一新。
狮子
生物学家乔治。沙勒在非洲塞伦格蒂平原花了2900个小时观察野生狮子的活动。沙勒发现,狮于往往从其他食肉动物那里窃取食物,而不乐意自己猎食。在非洲很多地方,狮子一半以上的食物依赖于其他动物吃剩的、或病死的动物。狮子会花大量时间注视天空中盘旋的秃鹫,以便跟踪、寻得些弃尸剩羹。假如食物稀少,成年狮子能找到什么就吃点什么,而幼狮常常因缺少食物而饿死。大约1/3的幼狮是饿死的,更多的则被遗弃或被成年狮子咬死。
一旦雄狮不得不自己觅食时,它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会向目标优雅地蹦跳冲击、一举击倒猎物、人道地咬断其脖子等等。猎得食物后,它也不情愿让母狮和幼狮来共同就餐。狮群中90(以上的猎食任务是由母狮担负的。狮子在捕食时的实际情形是:先贴着地面悄悄爬行,再向目标冲去,设法掀住猎物一边把它弄翻在地,然后慢慢地把它弄死。不过狮子的捕食动作是十分笨拙的,它常常错误地判断距离,向目标冲击得过早。
此外,貌似威严的狮子,其实十分懒散,一天中几乎有20个小时是在睡觉和休息。如果从比它们弱小的动物那里偷不到食物,也寻不到动物尸体的话,它们每天也只花一两个小时去捕食。有时候,它们还咬死其它成年狮子。
那么,这是不是说,素为高贵象征的兽中之王,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一种可悲的动物了呢?也并非如此,因为狮子就是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生活着。
鬣狗
荷兰动物学家汉斯·克鲁克曾在非洲花了几年时间观察鬣狗的生活习性。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鬣狗的传统看法。他发现,鬣狗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健壮的成年角马和斑马,而不是病弱的动物。有时,它甚至捕捉令人望而生畏的、半吨重的非洲野牛。
即使一只孤零零的鬣狗,也敢于在角马群中捕食。它先把角马驱散,然后追赶其中的一匹,其速度可达每小时40英里,而且一直可追3英里之远。当迫近目标时,它的利爪能迅猛、深深地撕剥角马,以至于在几秒钟内就能使之瘫痪、休克。鬣狗捕杀动作迅速,捕食后马上就吃。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鬣狗是一种专吃腐肉的可恶东西呢?因为它长得丑陋,其貌不扬;还因为它主要在夜里捕食,而大多数动物学家没有观察到。诚然,鬣狗也吃腐肉,但它们更经常的是自己捕食,而且技能极高。
狼·大猩猩·鳄鱼
阿道夫·穆里和戴维·梅克两位专家对狼的研究结果是:它是动物世界中仅有的公平猎手,捕食目标主要只选择病弱动物,群居生活严密,有坚强的头狼,极少在群内殴斗或作不必要的互相残杀,同伴间联络的吼声富有音乐感等等。还没有事例可以证明一头没有发狂的狼会主动袭击人?有人在北美、欧洲广泛通告,悬赏任何能用文件证明狼袭击人的确凿事例的人,但直到如今还无人有幸能获得这一重赏。
在这几年中,美国一系例商品电影把大猩猩描绘成粗野、凶暴、充满淫欲的魔鬼。其实,它是一种腼腆、温和的素食动物,它宁愿费劲地去咀嚼一株野芹菜、也不会来袭击人,曾在非洲研究大猩猩达10年以上的黛安·福赛声称,在她最初对大猩猩3000个小时的观察中,只碰到卞几分钟的挑衅行为。有一次5只雄猩猩一边吼叫着一边向她追来,她大喊了一声:“啊!”顷刻,所有的猩猩都停了下来,茫然不知所措,尔后姗姗而去。
福赛发现,大猩猩的行为中,只有15(带有暴烈性。她观察到有3次,成年雄猩猩接二连三地把幼猩猩弄死。大猩猩也像其它动物一样,其品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才是恰当的评价。
南非鳄鱼专家安东尼·普利对鳄鱼的研究成果表明,鳄鱼之间相处宽厚,温文尔雅,集体猎食,共同分餐,过着亲密的群居生活,幼崽一孵出来就受到精心的保护,母鳄鱼会及时地从沙土里把它们挖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到她那长着尖牙的大嘴里,然后把它们带到水里去养育。普利说,鳄鱼在觅食时的良好配合,的确令人十分惊讶。有一次,他看到两条鳄鱼爬到了岸上,在那里共同搬运着=头死羚羊。
简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的行为规律,既不是十分简单的,也不像人们以往所想象的那样。
Number : 200
Title :鸟类的“结婚”年龄
Author :
Issue : 总第 15期
Provenance :旅伴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乌类在什么年龄“结婚”,完全由它本身的重量、大小来决定。象黄莺,鸫鸽,鸫,夜莺,麻雀,燕子这类身躯灵活、啼叫悦耳的小鸟,在出世后的次年,就匆匆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接着生儿育女,忙得焦头烂额。那些躯体肥大的鸟类,结婚就比较晚,它们在出生以后的好多年,孑然一身,乐不可支。例如,有一种双翼长达四米的信天翁。8岁时,依然过着那种逍遥自在的“单身汉”生活。它喜欢面临大海,只身展翅巡游。一直到九、十岁时,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鹳要到四、五岁后娶媳妇。灰背的海燕,结婚年龄一般在6岁。而不少猛禽总要到5~8岁时,才求爱成亲,繁殖后代。在整个鸟群世界中,结婚最晚的大概要算兀鹰了。它到11岁时,还是光棍一个。
那么,鸟夫妻之间的年龄是否也有差别呢?有的。以山雀为例。有三分之一的雄雀喜欢娶比较年轻的雌雀。结婚后,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同甘共苦。不过,也有不少雌雀的年龄比雄雀大。这样的婚姻往往好景不长。小俩口常常因为不能情投意合,闹得不可开支。最后只得离婚了事。
“离婚”,其实在鸟夫妻中是司空见惯的。譬如,习惯于集群生活的海鸥,每年春天都要从异乡返回旧地,另筑新巢。去年刚刚结婚的小夫妻,现在已经分道扬镳了。
从各种研究观察的结果来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老夫老妻”彼此忠贞不渝,相亲相爱。与其它年龄的鸟群相比较,它们的家庭关系就显得稳定固实,和睦融洽,这样的家庭,往往是筑巢早,产蛋多,孵化出来的雏鸟成活率也高。
(袁永乐译自[苏]《旅伴》)
Number : 201
Title :谈谈书信中的问候用语
Author :郑逸梅
Issue : 总第 15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1982。7。1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旧时写信,未了要向对方问候,这是个不可少的礼节。那时候,书信的问候用语很繁琐,延续到今天,又是怎样由繁而简的呢?下面就谈一谈这个问题。
最早的书信绪集,当推《苏黄尺牍》为代表,这是宋代苏轼和黄庭坚与人的书信,那末尾请安,并不具一定的程式,是纯任自然的。宜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流行的袁子才《小仓山房尺牍》,也还没有什么固定框框。大约在光绪宣统间,书坊刊印了什么《尺牍初桄》《书翰津梁》等书,书信末尾的请安才定型化了,如写给父母及长辈的信,称金安、钧安、崇安、颐安等,按《说文》:“钧,三十斤也”,《礼记》:“百年曰期颐”,凡此都属贵重隆高及寿考之意。官场间写信,彼此称升安、勋安,无非祝颂对方升阶进爵,在功名上有所发展。甚至有称觐安的,按《周礼》:“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则受信人必然是重巨大员无疑。又有轺安,轺,为贵族所来的车辆,是写给出使官员的。和一般朋友通问,请安随着时令而变化,称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气候炎热称暑安,气候寒冷称炉安,指的是围炉取暖。逢到过年,那就有年禧、年厘之称,《尔雅》:“禧,福也”。厘通禧或熙,若读作里,那音和义都错了。也有称大安、时安、近安、台安的。给商人称筹安、财安,取意筹措获利。给士人称道安、文安、善安、撰安,那是敬祝对方文以载道,撰述日丰。给病人称痊安。给作客他乡者称旅安。给丧家称礼安,原来古有居丧守礼之说。给女戚称坤安、间安,或壶安,《易经》:“坤,顺也,以喻妇德”。间为内室,乃妇女所居。壶音悃,宫中的通道,以比妇女深处闺阁,这个壶字比壶字多一划,不能写错,倘误写为壶安,那对象就应属于医家了。凡行医称悬壶,壶为壶卢,即今之葫芦,中空可且药剂。对方夫妇共同生活。称双安。对方上有父母,称侍安,乃侍奉晨昏之意。给教师称铎安,铎,金口木舌,为施政教时所用的铃。此外,尚有不用安的字面而寓安的意义的,如时祺、文扯、大绥、曼槁、潭吉等,潭有深广之意,因此称人居宅为潭第,无非祝人全家安好。总之,请安种种,不胜枚举。且思想意识上,含有陈腐气息,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解放后把这许多老调儿一扫而空,仅用“此致敬礼”四字概括一切,不分等级,到处通行,便利极了。但其中有一小小问题,敬礼和间安,辨别一下,稍微有些区别,什么安是属于对方的,所以写到这儿,例须另起一行,作为抬头。至于敬礼,却是自己的行动。可是现今写信,大都把敬礼也另行抬头,那么反而属于对方的了。既属对方,那就不是我向人致敬,而是强迫人向我致敬了。所以笔者认为,敬礼二字应当连着上文写,不宜另行抬头,这个建议,是否合理,有待知者商榷。
(摘自《文汇报》1982年7月13日)
Number : 202
Title :马卡姆皮奥的三条辫子
Author :应豪
Issue : 总第 15期
Provenance :今日亚非
Date :1982。3
Nation :
Translator :
人们理发和梳头一般是为了整洁和美观,当然也有人是为了赶时髦。但是,在非洲某些地区,不少居民的发型却常常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性的或宗教上的意义。例如,居住在马里和塞内加尔交界处的安比德迪城附近的萨拉科勒族男子就爱把头发梳成象图中的那种式样:在剃得精光的头顶上留着三条辫子,一条垂在额前,还有两条分别垂在头部两侧。关于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当地居民的口中至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阿博梅的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庄稼人,他梳着一种使他长生不死的发型。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管他叫马卡姆皮奥(在当地语言中,意思是“为什么”?)。马卡姆皮奥勤劳俭朴,为人随和,没有奢望,与世无争。他亲眼看到周围人们的命运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幸运的人不走运了,得宠的人失宠了,庸才飞黄腾达,智者却受人嘲弄;只有他的命运始终是平淡无奇,毫无变化。最后,马卡姆皮奥对长生不死的生活厌倦了。庄稼人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有生,有死,有升迁发达,有挫折失败,走完自己人生的道路,然后死去。于是有二天,他跑到王宫去找国王。
“你千什么来了,马卡姆皮奥?”国王问他。
“国王,我是来请您解答一个谜的。如果您解不开它,那么让您的仁慈庇佑我;如果您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就让我的生命成为您的远见卓识的代价。”
“好吧,请你把你的谜说出来吧!”国王同意了。
“我的头上只有三条辫子;”马卡姆皮奥恭恭敬敬地说出自己的谜,“一条垂在额前,第二条拖在头顶旁边,第三条挂在脑后。请您解释一下这三条瓣子的不同含意。”
国王怔住了。
“你回去吧!过七天后告诉你。”国王手下的一个臣仆赶紧代国王回答。
当这个庄稼人才走出王宫,国王就立即派卫士把他的一个好友抓了起来,对他严刑拷打,要他说出三条辫子的秘密来。但是,马卡姆皮奥的朋友任凭国王如何拷问,始终守口如瓶,不吐一词。
国王无奈,又派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巫婆去找马卡姆皮奥的妻子。马卡姆皮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相敬如宾,他甚至听从她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