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
巴乔的中场 更新:2023-06-23 10:41 字数:4692
有着“古磨成亲、结草为扇”的神话传说。而且呢,在淮阳的泥泥狗当中它就有这种玩具,就是一个像小扇子一样盖住脸,盖住虎的脸,然后它就叫“扇面老虎”、“草帽老虎”。
那么大家可能不信,那么大家信不信、过去看没看到,起码在戏里头看到,新娘子结婚有红盖头吧?对了,她为啥盖个红盖头呢?从哪儿传来的呢?有没有历史上的根据呢?很难说,所以中国的后来的很多咱们的风俗习惯,你从历史上往前推都有根据,都有一定的依据的,这就是咱们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民间艺术这些泥玩具它怎么会出这些东西,它就是根据人类的这些文化的进展,民俗文化、民俗当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然后创造出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记住了咱们老祖先生活、繁殖、发展、进化这个过程。
现在咱们是进化了,越来越科学了,优生优育,科学化的生育。那么古代它不是这样的,它是因为人少,为了要和野兽进行搏斗,为了要战胜对方,它必须要有人,人是第一的要素。要有人就得要发展人、繁殖人,从古到今就是没有人什么都没有,没有人你这个部落就无法存在,你就很可能被人家占领了,掠夺了,俘虏了,就跟大鱼吃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古往今来,古代的战场纷争,它都存在着这么一个观念性的问题。所以古代人很重视人类的繁衍,直到现在咱们的窗花里头有“榴结百籽”,石榴不是有好多籽吗?皮都是开着的,那些籽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子孙多多的,葡萄那也是一串一串的,象征着八月十五,摆出几个盘来了,有苹果,啥意思呢?平平安安吧,摆点石榴,榴结百籽,祝咱们家子子孙孙的繁衍不绝吧,都是这个。换个佛手,那又是利用佛来保佑全家吧,种种的都是民俗。作为一种载体,然后用民间艺术的形式,剪纸也好,泥玩具也好,布老虎也好,来表达人们的一种文化内涵,这是很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吧,从古到今,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咱们东方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就是沿着这个道路慢慢走下去的,慢慢发展起来的。
咱们的剪纸大家都见过,也是比较多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结婚要剪喜花,过年咱贴窗花,过去新娘子的新房里面的墙一圈是墙围花。咱们现在装修吊顶,过去是用纸糊起来,比较讲究用纸糊一个纸棚,上面有顶棚花,中间一个团花,团花团团圆圆,然后四角有四个花对称起来。桌子还有桌围花,有的是绣起来的,是用剪纸剪出来的,老年人祝寿有寿花。过去说,正月十五彩灯挂灯笼,灯笼上有灯笼花,现在大家剪得比较少了,因为都进步了,过去都是剪,剪成戏曲故事,《白蛇传》,精忠报国的《岳飞传》,都是剪一些小孩最爱看的一些故事,谁都愿意去看灯会,看着灯会,看着故事,老年人给你讲这是什么,这出戏讲的是什么。
那么剪纸是怎么来的呢?有这么几个传说,一个是说周成王“剪桐叶封弟”的故事,封他弟弟的故事。周成王,周王小的时候,很小了,他和他弟弟,弟弟叫叔虞,他们俩非常要好,形影不离,经常在一块玩,有一天玩着玩着,周成王就跟他说了,将来我要是当了王,当了皇帝,我一定要封你为最大的官,那弟弟说,你说话算数吗?那时候还不兴拉钩,你说算数吗?周成王说话当然算数了,你不信吗?好,他随手捡起一片桐叶,中国梧桐是大叶,叶子很大,很柔软,回到房里找来一把剪子,他剪了个什么呢?剪了个玉圭,就是一个长方形中间有一个角,是长方形的玉圭,玉圭是过去古代天子和古代帝王们和大臣们一种最崇高的一种礼器,后来常见唱戏的时候拿这个东西,再后来发展不是玉的了,到后来就变成象牙板,或者其他的代用品,那是一种官宦的标志,一种最高的礼仪,剪了个玉的,因为古代都是玉的,都是玉刻的。后来若干年以后,果然周成王继位了,成为周的一任天子,他就把他的弟弟叔虞封到山西的唐国,山西的西部唐国,封为诸侯,第一任诸侯,这是一种传说,这个传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说古代剪纸是存在的,当时纸尽管没有发明,但是这种剪,已经在桐树叶上剪,这种形式已经出现了,这是一个传说。
还有一个就是老子过函谷关,大家知道老子、道家学说的鼻祖,创始人,他是河南鹿邑人,他修道成仙以后,骑着青牛,过函谷关,那么传说是这样传说的,到了函谷关,沿途他看到老百姓的疾苦,种庄稼的疾苦,于是他沿途散丹,“老子散丹”,同时,他用金箔,一种金箔纸,剪了好些牛,沿途散,现在老百姓那儿还有一种歌谣,家家户户都会唱的歌谣,正月二十三,老子来散丹,家家剪春牛,户户保平安,于是现在他们那儿的民俗是,每到正月二十三你不用说,家家的主妇们,家家的妇女们都剪个牛,一对贴在外面门上,因为春耕快要开始了,唱着这样的歌谣,就意味着“老子散丹”来了,而且这一家人会一年四季平平安安,有了牛耕田,当时的牛畜力是很少的,很困难的,老百姓人工拉犁,人工种地,那么有了青牛,有了牛,老百姓解决了畜力问题,产量也会提高了,那么这是一种说法。
这个灶王爷大家都知道,正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爷上天了,上天言好事,入地保平安,这家家就得热情招待他,赖好是个官,特别是家里屁大点事他都知道,比如说你吵个架,吵个嘴,闹个气儿,说点不干不净的话,别人邻居还听不见,他灶王爷听见了,他要往天上一报告、一汇报,再加油添醋,那你这家准得糟糕,过去按民间老规矩是啥呢?汇报一次你这家里人就减寿,你寿命比较短,汇报几次你就会因为寿数减短,可能就出现重大的疾病,所以大家都知道,祭灶是给灶王爷嘴上抹蜜糖,用麦芽做的那种糖,给他嘴粘住,封住他嘴,然后前面也给他祭上吃的喝的,让他好吃好喝,粘住嘴他就上天说不了话了。
这个灶王爷究竟怎么来的呢?说是有一个叫张丹的人,姓张的叫张丹,这个人平常,在老百姓中间他就是好打听小道消息,好向上边反映情况,当时也有类似乡长村长这样的,不过叫法不一样,然后他又添油加醋,这个人死了以后,上面就研究灶王爷究竟叫谁去,算来算去,玉皇大帝叫大家参谋着都觉得不合适,因为人都是老实人,不行。非得找个好打听闲事的人才能够探听出消息来,最后说行了,有一个人刚进来,就是刚死了,正在阎王爷那儿给他画着号,刚进来,这个人就是好打听消息,把他封到那儿最合适,保险家里大小没秘密,他全都给你说了,特别是对于玉皇大帝发牢骚有啥不满,比方说粮食收不上来,对这个老天爷、龙王爷发牢骚讲坏话,这个人他的话都能搜集上来,哎,那就是他吧,他就成了灶王爷。
另外大家知道,灶王爷都有一个灶王奶奶,最初的灶王爷是一个人,后来老百姓就觉得不大对劲了,一个光棍汉、年轻力壮,又成天挂在家里头,觉得不对劲,自己又老不在家,自己出门做生意,或者下地,早晚都不回来,那怎么弄呢?最后民间艺人聪明得很,想个办法咱给他娶个媳妇不就得了,于是灶王奶奶很漂亮,眉清目秀的,柳叶眉,瓜子脸,杏核眼,这是一个的,我还有一张是两个的,这边一个老婆,这边还有个老婆,叫“双婆灶”,那这就更高级了,当时地主也都兴大老婆小老婆,一个老婆他要不满足,那咱再给他娶一个老婆,两个老婆还看不住他一个人,叫“双婆灶”,于是左右一个美女,有好吃好喝好待遇,再加上美女,你说他上天还说啥,他成天喝得晕乎乎的,他就没空说坏话了,这就是灶王爷的来历。
其他像皮影,像中秋吃月饼,兔儿爷,月饼的来历,嫦娥,故事很多很多的,今天就不多说了,说这么些故事,就告诉大家,我们的一切民间艺术都是依附着民俗的节日,民俗文化而生存的,而民俗文化呢,又给它提供了一个文化内涵的这么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决定了春节期间热热闹闹,要穿新衣服,要玩玩具,布老虎,要吃的就更不要说了,吃饺子或者吃年夜饭了,那么到了正月十五,要看花灯,于是就有各种花灯出现了,你到了清明节要放风筝,于是又出现了风筝,那么有这个节日,就有了风筝,风筝又有各种不同样式的风筝,各地的风筝南方北方不一样,一个省也不一样,那么一年到头的节日,就觉得尤其是小孩过生日,那就更讲究了,十二生肖,你是属猪的,属兔的,属马的,于是就各种样子的玩具的兔,各种样子的牛,各种样子的马,于是又出现了,百花齐放,各种各样形式的艺术形式都出现了,这就是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这种关系。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价值,我为什么讲活态文化呢?应该讲一讲,联合国最近启动了一个工程,启动了一个保护和抢救这些民间艺术的工程,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咱们吃饭讲特色菜,咱们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也是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世界的经济应该越来越走向一体化,就是科学发达,发明电子,发明电脑,你都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咱们没有电脑,它有,那么这交流信息就不方便了,那就落后了,那么现在世界的经济越来越快速地前进了,但是文化绝对不能够成为一体化,如果文化一体化,你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中国人说中国话,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中国的东方的语言,不管在河南话河北话,但是咱们都通用,都懂,都理解,风俗习惯有不同,咱知道东乡跟西乡,十里不同俗,连做饭的做法可能都不大一样,都有区别,叫“百里改规矩、十里不同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规矩不一样,但是大的方面一致的,节令,咱们春节,中国东西南北,包括海外,你到世界哪个国家只要问是中国人,他过年也都吃饺子,他都祭祖,都要耍龙灯耍狮子,大家觉得奇怪吗?不奇怪,他离家已经几代人了,好多华侨,爱国的华侨,他不会说中国话,他也甚至于有很多人不会写中国字,不会写汉字,英文写得非常棒,英语说得非常地道,但是他知道我的老家是中国,我是中国人,他的习俗是回到家里头,他仍然是按照中国人吃中国菜,那么这就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大家想一想,如果咱们没有中国字,你们也不喜欢写书法了,将来都会用电脑,几分钟,用王码也好,用拼音也好,超过你写的速度多少倍,而且很方便,你不研究中国字了,中国的象形字,很有意思,它的内容,中国书法你不会写了,语言你用英语了,在社会上工作,报效祖国,你干点实事,你还想生活过得好一点,成白领你必须学好英语,英语你学得不好,那么你看的是外国的故事,看外国书可以了,看外国电影可以,你还全都变了,包括中国这些民俗文化,你过生日不用给当妈的送寿桃,面做的吧,吃寿面,今天是咱妈的生日,吃面条,大家给母亲添点寿,然后拨出点自己吃,给咱妈嚼嚼灾,是吧,这些习俗都没有了,都唱《生日诞歌》,大人小孩凑在一起,都唱《生日诞歌》,咱还叫中国人吗?咱叫日本人行不行,咱穿的都是西装,咱的服装不比外国人差,头发也都染黄了,鼻子也垫起来了,咱哪点都不像外国人呢?这就失去了中国人存在,在国际上存在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先几千年来,创天下、打天下,然后又发展成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国家,依靠的是什么?是文化,出去对外来说,是武力、是战争、是强壮、是勇敢,对人民来说是一种教化,对农村来说,咱们就是靠民俗了,靠家里头一点一滴的教育,今天过节了,你得到你舅家去吧,明天是啥节气了,应该是闺女回娘家了,给娘家割块肉,麦罢了,瓜果下来了,桃也好,李子也好,弄一篮子,买点油馍,割一大块肉去看娘去了,每个节气都有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教育着人们应该孝顺父母,灯节,灯上有很多故事,民间木版年画有很多英雄,这是岳飞那是戚继光,他们是抗击外国侵略的,怎么死的?知道岳飞是英雄,我们敬几炷香,这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民俗的一种教化,也叫民俗文化,也叫民风,民风不正是不行的,民风正要吸收里面一些正确的因素,孝顺父母是正确的,纪念祖先、怀念祖先,继承发扬祖先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和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