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节
作者:
痛罚 更新:2023-04-15 17:40 字数:4964
胧的性觉醒纠缠在一起的那种把自己物化成男性欲望对象的心理过程又是多么“自然”地发生在天真少女身上!
我们庆幸小埃斯佩朗莎在成长中不断修订着、丰富着自己的梦,而且有代表墨西哥土著文化的女巫般的神秘人物指点她。梦想是人前行和创造的动力,然而梦想也是需要甄别,需要分析,需要批判和修正的。
让我们就在“梦想”的音符上结束这篇导读。
对众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再年轻的初读者和再读者,这都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学体验,也可以唤起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既可以当作自己试笔写作的参照,也可以触发对人生和社会的体察与深思。
请缓步徜徉于《芒果街》。
吸血鬼王国和它的缔造者
钱云华
作为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吸血鬼,他们的身份却很尴尬:既不是神,也不是魔鬼,更不是人。他们没有人的重要体征,诸如心跳、脉搏、呼吸或体温,但他们有思想,会思考,会交谈,会四处走动,如果没有外力的伤害就能够永生。
据称,吸血鬼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该隐。根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生了该隐。他是个农夫,和牧羊人弟弟亚伯共同生活。一次两人照例向上帝献祭,亚伯奉上了丰盛的肉食,而务农的该隐奉上的是青菜、萝卜,这招来上帝的不满。出于嫉妒该隐谋杀了弟弟亚伯,第二天上帝向该隐问及亚伯的行踪,他谎称不知。上帝怒道:“狡赖!你弟弟的冤魂向我哭诉你的暴行,所以你得接受我的惩罚!”该隐于是向上帝求饶,但是上帝说:“不,我不会杀你,而且我知道你以后一定会被人唾弃。所以我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记号,这样你就会让别人知道你不该被杀……只是尽量折磨你罢了。”该隐所受的天谴便是终身必须靠吸食活人鲜血,并且永生不死,世世代代受此诅咒的折磨。
这一段故事对现在的许多读者来说已经不那么熟悉了,但是,“吸血鬼”这一概念借文学和电影之力,在人们心中扎了根。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著名小说《德拉库拉》以及后来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如1931年贝拉·路高西主演的《惊情四百年》(又译《德古拉》),使得相关观念和形象广为流传。然而,1976年的一位女作家以其作品《夜访吸血鬼》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吸血鬼在人们心目中丑陋邪恶这一刻板印象,赋予了吸血鬼丰富的内心和个性——他们也有依恋、仇恨、孤独。她就是美国顶尖的畅销书女作家之一安妮·赖斯(AnneRice)。安妮·赖斯1941年10月4日出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排行第四的她原名霍华德·艾伦·奥布赖恩,然而有趣的是,她入学的第一天就自己改名为安妮。1956年其母亲凯瑟琳·奥布赖恩去世后,父亲再次结婚,并因为工作的关系搬到得克萨斯的理查森。就在理查森中学,安妮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伴侣斯坦·赖斯,1961年10月14日两人结为伉俪,婚后他们一同就读于旧金山大学。安妮·赖斯1964年获得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政治科学和创作学士学位,1965年首次发表了她的一篇短篇小说。1972年获得加州大学的创作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赖斯从1965年写短篇小说《1948年10月4日》开始,曾以不同的笔名写过多种题材的小说,如以安妮·兰普林写过《逃往伊甸园》,以A。N。罗克洛尔写过“美人系列”作品,但是最著名的是她的吸血鬼类的作品。自1976年出版首部《夜访吸血鬼》(InterviewWiththeVampire)开始,安妮·赖斯一共写了二十五部吸血鬼和女巫故事,每一本都成了超级畅销书。最为人所知的“吸血鬼编年史”中作品依次为《夜访吸血鬼》、《吸血鬼莱斯特》(TheVampireLestat,1985)、《天谴者的女王》(TheQueenoftheDamned,1988)、《肉体窃贼》(TheTaleoftheBodyThief,1992)以及《恶魔迈诺克》(MemnochtheDevil,1995)、《吸血鬼阿芒德》(TheVampireArmand,2000)、《血与金》(BloodandGold,2001)和《血颂》(BloodCanticle,2003)。她的其他作品还有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吾主基督》(ChristtheLord,2005)。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有着恒久的文学价值,依靠的并不是打打杀杀、鲜血淋淋,她的小说以生动描写恐怖情节而又能超越恐怖著称,小说的主题多为历史背景下人的离群索居及对自我的追求,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现实社会或非现实社会中孤立的群体。在《夜访吸血鬼》中,主人公路易在对人性的渴望与吸血鬼之嗜血之间徘徊,这一心理上的对立贯穿小说的始终。路易是一名年轻的法裔美国青年,在失去了亲爱的弟弟之后,于自责和绝望中被莱斯特变为吸血鬼。路易一直无法面对吸血鬼血腥杀戮的现实,莱斯特于是将年仅五岁的小姑娘克劳迪娅也变为吸血鬼,迫使路易为了照顾克劳迪娅而杀人。克劳迪娅终因无法忍受莱斯特的奴役与控制杀了莱斯特,并与路易去寻找其他的吸血鬼同伴,但最终路易失去了克劳迪娅,孤零零地永生着。
在《肉体窃贼》中,颇具人性的吸血鬼莱斯特遭遇了邪恶的吸血鬼拉格朗·詹姆斯,后者设下圈套盗走了莱斯特的万能鬼体,到处行凶作恶。在所有同类都不愿对他施以援手的情况下,正直的吸血鬼戴维·陶尔伯特帮助他打败了詹姆斯,重新收回了自己的鬼体。
安妮·赖斯以其众多的吸血鬼小说,建构了复杂的吸血鬼家庭谱系。以在“吸血鬼编年史”中的主角、同时也是其他许多作品的叙述者吸血鬼莱斯特为例,他通过将自己的“魔血”灌输给凡人的方式,创造了路易、克劳迪娅、尼基、加布里埃尔、戴维这些吸血鬼。在《吸血鬼莱斯特》中,通过桑地诺向阿芒德的讲述,制定了吸血鬼的五大法则,诸如“吸血鬼各团伙只有首领才可以下令进行‘黑色赠礼’;不能对残疾人士施‘黑色赠礼’;吸血鬼不能向凡人表露身份,如果表露了,则必须将凡人杀死……”在她书中的吸血鬼不再是只知屠杀的残酷杀手,也不像我国民间传说中青面獠牙的厉鬼形象,他们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不乏人性。根据“吸血鬼编年史”中第一部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主演,好评如潮。2002年根据《天谴者的女王》改编的电影《吸血鬼女王》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由著名黑人歌手阿丽雅出演女主角。安妮的小说不仅受到电影界的青睐,而且影响波及流行音乐界。1996年澳洲演唱组合“野人花园”在布里斯班成立,而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安妮·赖斯的小说,意指属于吸血鬼的野性和孤独的世界。
赖斯的吸血鬼系列的创作可能深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赖斯的女儿米歇尔1966年9月21日出生,四岁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此时离他们从旧金山搬到伯克莱居住还不到一年。1972年8月5日米歇尔病逝。在随后的几年中,受到如此沉重打击的赖斯夫妇整日沉迷于酒精之中而无法自拔。可以想像,当1973年的赖斯将原为短篇小说的《夜访吸血鬼》改写成长篇小说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她那曾经被酒精麻醉过的脑海里又如何将多年前女儿米歇尔的惨状重放,她那濒临死亡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多么让人绝望,让一个母亲肝胆俱裂,让一个母亲刻骨铭心的记忆啊。米歇尔夭折的阴影被编织成了一篇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有论者指出,赖斯“似乎是用写作来抚平创伤并安慰和平衡自己,同时把美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带给读者去品味和揣摩”,“是借助吸血鬼这个形象来寄托她对早逝女儿的哀思,并表达她对生命本源及存在方式的探究和思索”。在这部小说里,我们能够体验到赖斯想要表达的个体的渺小与无奈,因为在小说中,即使具备了超自然的神力的吸血鬼,依然受到死亡的威胁,遑论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了。
另一部就是赖斯称为“吸血鬼编年史终结篇”的《血颂》。在写这一部的时候,她深爱的丈夫斯坦正躺在病床上。和他们的女儿一样,他不幸得了绝症——晚期脑瘤,又一个安妮深爱的人遭遇不幸,大概这再次引发了安妮多年挥之不去又不得其解的对生命本质的质疑和思考。亲人的生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枯萎,让安妮·赖斯对人生的坎坷、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是带着隐痛和泪水的理解。多年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使她与丈夫共度丧女之痛,而现在的她恐怕只有从自幼笃信的宗教中寻求慰藉了。所以有评论者认为,安妮·赖斯“似乎是用写作来抚平创伤并安慰和平衡自己,同时把美感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带给读者去品味和揣摩”。
安妮故事中的吸血鬼虽然都能长生不老,但永生的生命往往使他们陷入一种生不如死的境地,对生命的迷惘与困惑使他们感到灵魂的毁灭与生存意义的全部丧失。吸血鬼的悲哀又何尝不是人类的悲哀。现实世界中的人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在不断的彷徨与等待中苦苦挣扎,那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个体,恰如吸血鬼一般的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因为缺乏沟通而变得关系冷漠,相互疏远。安妮笔下的吸血鬼似乎是一种暗喻:我们这些在人生苦海中挣扎的众人和那些吸血鬼又有何异?安妮成功地通过描述吸血鬼的心态,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人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陷入孤独和绝望的心理状态。研究美国当代吸血鬼文化的一位专家说:“这些性格丰满的吸血鬼形象,就像我们自己特性的一面镜子。”
或许是厌倦了描写人性深处黑暗面的这类题材,一生遭遇种种坎坷的安妮已于2004年宣布封笔,不再创作有关吸血鬼题材的作品。2005年新年伊始,赖斯就在美国新奥尔良家中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段结束了,我要寻找更宽广的领域。”由此,出版于2003年10月的《血颂》就成了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中的终结篇。赖斯曾经说,此书写作刚开始之时,自己就已经知道,这本书将是结局之作。“我非常舍不得与莱斯特挥手作别,但是没办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赖斯这样说道。
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因为一部《德拉库拉》赢得了“吸血鬼之父”的称号;安妮·赖斯也因为她“吸血鬼编年史”以及对吸血鬼文学发展的推动而获得了“吸血鬼之母”的美誉。虽然评论界对之褒贬不一,但是安妮·赖斯作品的影响之广泛,令人瞩目,所以美国书评界有人认为,她“会在文学史上名垂青史”。
(钱云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邮编:214221)
超越情节诗学:叙事进展的其他形式及《尤利西斯》中的多轨迹进展探索
[美国]布赖恩·理查森著宁一中译
新的一年中,编辑部在现有栏目基础上新辟“当代外国文论”一栏,内容以研究、介绍当代外国文学理论为主,既注重经典文论的研究,又注重当代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也有以学术批评之武器对名篇文本的分析解读,欢迎各位赐稿、批评。
——编者
仔细审视20世纪关于情节的讨论,就可看出某些重大的分歧(比如,结构主义强调事件的语法顺序,而新亚里士多德派则强调行为轨迹的情感结果);而从具体的分歧退后一步看,却可发现在实质性领域里大家却意见一致,甚至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共同看法的理论家们也莫不如此。由弗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Propp)这样的首要结构主义者做出的分析竟会与保罗·利科(PaulRicoeur)这种从阐释学角度进行写作的理论家的方法完全合拍。利科认为,情节是一个管束着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可识别的整体……故事由事件组成,正如情节将事件组成为故事一样。P。Ricoeur;“NarrativeTime;”InW。J。T。Mitchell(ed。);OnNarrative(pp。165—186);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1;p。167。普洛普同样假定,一系列相关的事件会导致问题或冲突的解决,随着这些事件,故事也就开始了。以上的立场不仅与彼得·布鲁克斯(PeterBrooks)的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的方法一致,事实上他还引用了他们的观点以支持自己的立场。P。Brooks;ReadingforthePlot:DesignandIntentioninNarrative;NewYork:Random;1984;pp。13—17。布鲁克斯用情节这个术语来涵盖“叙事的意图,即通过事件序列和时间呈现出来的各种意义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