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
精灵王 更新:2023-04-15 17:40 字数:4764
一份是这个“E.M.”写给美国驻安卡拉武官唐纳德·D.迪克森上校的信。把两封信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美国正在非法干涉土耳其的内部事务。由于这两封信中的主角“E.M.”真名不详,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感和神秘性。人们纷纷议论和猜测这件事和“E.M.”这个人,大多数人已经倾向于相信它。
不久,土耳其报纸就报道说,从1964年开始驻在安卡拉的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埃德温·马丁和原中央条约组织的美国代表E.M.摩根海军上校两个人姓名的开头字母都是“E.M.”。有人还说迪克森上校实际上是中央情报局负责土耳其事务的老牌特务。土耳其政府负责调查这一事件的政治家认定,这些文件是“真实的”。至此,土耳其反美情绪再次高涨,甚至一向对美国友好的人士也表示极大愤慨,土耳其军官们的反应则更加强烈。
美国政府急忙求见土耳其官员,指出上面文件在公文格式和文体上的种种错误之处,极力辩白和证明这些文件的虚假性。为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由于这一事件而留在土耳其人民、特别是土耳其军官中的“美帝国主义”的印象却难以消除。
事后查明,这一事件是苏联克格勃策划的,至于他们编排人名时故弄玄虚地使用的“E.M。”两个字母正好与两个美国外交人员名子有关是有意的还是纯属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有些事情,常常越是说得详细、具体、确切,越让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而越是说得模糊、朦胧、不确切,人们反倒不怀疑。克格勃这里使用的正是这个手法。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评析'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激将法之例说——度尚去财激众打胜仗
汉桓帝时,天下战乱,烽火纷起。荆州一带,更是不得安宁,今天这帮人马杀来,明天那帮人马退去,只搅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
荆州刺史度尚,为了保卫家园,招募本地乡勇,组成州兵,巡逻守卫。这年,又杀来一支队伍,沿途抢掠,个个都怀揣金银财宝。度尚带乡兵杀去,连连获胜。但乡勇们是些刚入伍之入,纪律不甚严明,杀死敌兵,便把敌兵抢来的财货据为己有。这样,几次胜仗下来,敌人杀死了不少,乡兵们的口袋也鼓胀起来。大凡人一旦有了钱,便不想再卖命了,所以打起仗来,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怎么办呢?俗话说,法不治众,乡兵们个个如此,你也不能把他们人人治罪呀!怎样才能调动起乡兵们的积极性呢?度尚左思右想,乡兵们是因钱财才失去斗志的,若他们没了钱财,便会重生斗志。想到这里,度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第二天,他宣布放假一天,但不许回家,而让将士们外出游猎,获野味以充口粮。将士们听后十分高兴,都相约结伴倾巢而出。眼见得众将去远了,度尚让手下亲信放起火来。一时间,大火连天,将自己的军营烧了个精光,将士们掠获的钱财也都化为灰烬,只有兵器因带出打猎,所以损失不多。
乡勇回营,面对着一片灰烬跺脚痛骂,心疼万分。度尚出来说:“敌人乘我空营,来烧我营房,使大家损失尽了财物。可恨不可恨?”“可恨!”大家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声。度尚又说:“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敌人那里有的是。弟兄们想要,咱们可以去夺。”大家“嗷”地一声转身就奔敌营杀去,个个以一当十,把敌军杀得人仰马翻,逃遁百余里外,财物辎重,尽为荆州乡兵所得。自此敌人知荆州兵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来进犯了。
度尚所用激将之法,在今天看来不怎么光明、高尚,但当时面对缺乏教育与训练的乡兵,却不失为提高他们作战积极性的一种权宜之计。
激将法之例说——金太祖哀激将士
公元12世纪,金人在东北一带兴盛起来。1115年,金太祖完颜率兵攻占了辽国后方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闻听大惊,忙从对宋前线回到后方,调集了70万大军向金兵压过去。金人势单力薄,形势十分危急。
金太祖闻听,急忙召集部将商量对策。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众将觉得压力很大,取胜把握不大,都面露难色。太祖见此,为了扭转气氛,激励士气,运用起“哀兵”之谋。他抽出腰中短剑,在自己的脸上乱比划一气,仰望天空,痛哭流涕,说:“我们不堪忍受辽人压榨欺侮,所以起兵造反,谋图建立基业,自立一国,使我族人变奴隶为主人。哪知此举却惹得辽人倾全力来对付我们。情势如此危急,生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动员全族人,同心合力,携手作战,死拼出一条出路,或许可转败为胜;一条是众人杀了我全家老小,把造反罪名推到我身上,然后去乞求辽人开恩,或许可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各部首领见完颜血泪纵横,悲愤交集,也动了感情,心想:起兵反辽,是大家的主意,怎能让他一人顶罪?再说,即使杀了完颜去乞求,也未必能得到辽人的原谅,同样落个可悲的下场,倒不如拼全力搏一次,或许可求一条生路。于是大家齐声说:“我们起兵,为的是我族的独立,大家都是自愿的。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们愿听从您的指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金太祖一看自己的“哀兵术”起了作用,十分高兴,与众部首领商量了作战部署。大家一心对敌,奋力拼杀,终于以少胜多,击败了辽军,为日后金灭辽打下了基础。
激将法之例说——泰王智斩缅王储
古代中印半岛盛行象战。1569年,泰国阿瑜陀亚王朝被缅甸灭亡。1584年,泰王子纳黎萱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王闻讯,于1592年派王储帕玛哈马拔拉率兵讨伐。纳黎营与其弟帕埃夏托萨录在素攀府领兵迎战。当缅军刚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四起,缅军阵乱。这时发生了意外情况。泰王兄弟所骑的象春情勃发,见敌象四处奔逃,立即追赶,尘土蔽日。待尘土落定,泰王发现已陷入敌阵,只见缅王储骑象率众立于树荫之下。泰王思寻脱身之计,当即以言相激说:“皇兄!为何呆立在树下,敢来与我决一雌雄吗?良机莫失!”当时,缅王储若是一声令下,将士蜂拥而上,泰王兄弟必被杀或被俘,因为泰王周围只有数名随从。然而,缅王储也非闻鸣镝而战慄之辈,如不应战,有失王威。泰王话音一落,缅王储就催动坐象向泰王坐象撞去,撞得泰王坐象横向缅王储,王储乘势举刀砍去。泰王俯首闪过,被砍破了帽盔。此时,泰王坐象回过身来反撞缅王之坐象,也使其象横向泰王。泰王举刀猛砍,正中缅王储的右肩,王储当即死于象颈。缅军见将帅已死,无心再战,退兵而回,此后150年不敢染指泰国。
古来战事,激将法为军事谋略之一。激将法即是以气激敌,使敌失去常态,忘却力量强弱对比,一味意气用事,变胜数为失败。泰王若不知用计,也只是匹夫之勇,命毙顷刻。
激将法之例说——施毒计英人激怒荷兰人
17世纪中叶,英国正向海上霸主的宝座奋力攀登,眼看成功在望,谁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手——荷兰。这时的荷兰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拥有16000多艘商船,航行的轨迹遍布世界各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两强相遇,必有纷争。大英帝国绝对不能容忍荷兰人对财富的聚敛和对英国霸权的威胁。为了牢固地树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夺取荷兰人的商业利益,英国人寄希望于武力,准备与荷兰人进行一场生死较量。但是,由于荷兰从事的大都是正当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很少有侵犯英国利益的行为,英国一时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议会精心策划,终于想出一条激怒荷兰人的狠毒之计。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悍然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条例的颁布,对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