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874
  闪舜滩嫉赖墓ぞ摺F渌簧僮髌芬渤潭炔煌卮献诮躺剩硐治衩刂饕搴退廾酃鄣恪!?br />
  中古亚非地区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波斯古典诗歌奠基者鲁达吉的双行诗、菲尔多西的长篇史诗《王书》、萨迪形式独特的《蔷薇园》和哈菲兹的抒情诗集,阿拉伯的颂诗、情诗、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印度杜勒西达斯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和格比尔达斯的抒情诗,日本古典诗歌总集《万叶集》和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朝鲜朴趾源的散文和小说《散香传》,越南阮攸的长篇诗体小说《金云翘传》,印度尼西亚的传奇小说《杭·杜亚传》,缅甸吴邦雅的诗歌和戏剧,乌兹别克纳沃依的《五诗集》等,都不愧为艺术珍品,大大充实了中古世界文学的宝库。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在中古时期,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往来的密切,亚非和欧洲之间也进行了广泛而频繁的文化和文学交流。中古早期和中期,亚非不少国家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东方古国的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丰富了西方文明。亚非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更是明显。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之前,亚非文学中许多优美的寓言、民间故事、诗歌等就已经传入欧洲,给欧洲文学增添了新的血液。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欧美各国流传了二百多年,西方的音乐、绘画、文学甚至口语里都有它的影响留下的痕迹。因此,伏尔泰、歌德、席勒、雨果等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都曾经热情赞颂亚非文学的成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五章 中古阿拉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素有“阿拉伯福地”之称的也门,是阿拉伯文化的摇篮。但从公元二世纪至六世纪,也门三次遭受阿比西尼亚的侵略,经济日渐衰落,文化遭到破坏。南方的居民不断向北迁徙,他们在幼发拉底河西岸建立了希赖国(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在约旦河东部建立了加萨尼国(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在半岛的中部建立了喀丹国。汉志地区的麦加城逐步形成重要的贸易中心,整个局势被古莱氏部落控制着。因之,古莱氏部落的语言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蒙昧时期(475…622)
  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区是浩瀚的沙漠,气候酷热,缺少雨水。进入中世纪时,阿拉伯人仍处于氏族社会,除了城市和少数绿洲里的居民从事贸易、手工业、农业外,其余都是“贝杜因”(游牧)人。他们放牧驼羊,逐水草而居。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草,常常发生冲突和战争,血亲复仇之俗盛行。这种战争只是在白天进行,称为“日子”,它成为故事和诗歌的重要源泉。从公元五世纪末到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叫做蒙昧(阿拉伯语“贾希利叶”一词的意译)时期。
  蒙昧时期诗歌的基本体裁是“卡色达”(又译“格西特”,是一种不少于七行的诗),它有一定的格律:一行诗分成前后两截,诗的第一行前半截末尾和后半截末尾,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是,以后每一行诗的末尾,必须押韵,而且一韵到底。这个时期的诗,一般是以赞美情人(称“纳西勃”)为开端。如凭弔她的旧居遗址(游牧生活,住地经常变动),从而触景生情;追忆往事,然后转入正题;发抒歌颂或怀念的感情,结尾处往往饶有情趣,耐人寻味。按诗的内容来分,有赞美部落和血亲关系的颂诗,有鞭挞对方的讽刺诗,有颂扬英勇、忠贞、豪迈、慷慨等气质的鼓动诗,有情诗和悼诗等等;总之,大量是抒情诗。但也有叙事的,如《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日子》里就录有叙事诗,它的特点是好用比喻,感情真挚,语言粗犷朴实。这时期的大多数作品,是公元九世纪时在民间传诵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的。
  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朝觐天房,朝觐前,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进行集市活动,并举行赛诗会。诗人们会聚在一起,用古莱西部落的语言,朗诵自己的作品;随后进行评比,由名诗人仲裁;将获得优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克尔伯”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悬挂在脖子上,人们称它为“悬诗”。有七首悬诗(注:“悬诗”的篇数传说不一,七篇是一致公认的。作者是:乌姆鲁勒·盖斯、泰尔法·伊本·阿卜德、祖海尔·伊本·艾比苏勒玛、拉比德·伊本·赖必阿、阿慕鲁·伊本·库勒苏木、安塔拉·伊本·舍达德、哈雷斯·伊本·希里宰。)被认为是阿拉伯诗歌的不朽杰作。第一篇获得悬诗荣誉的是乌姆鲁勒·盖斯的作品。
  乌姆鲁勒·盖斯(497…545?)祖籍也门,生于内志。他父亲是内志北部阿萨德部落的首领,后被阿萨德人杀死。盖斯早期爱吟诗,嗜酒,放荡不羁。父亲被杀以后,他满怀悲愤,蓬首垢面,决心为父报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幼时,我娇生惯养,虚度年华,
  现在,我身负重任,要讨还血债;
  今日酒意未消,明天不再酩酊大醉,
  今日再饮一次酒,明天开始新生涯。(注:穆斯塔发·什戈:《蒙昧时期诗选》,埃及1948年版,第4页。)
  从此,他涓滴不饮,奔波求助,未能遂愿,最后去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东罗马)皇帝求援,在归途中卒于安歌拉。盖斯诗才横溢,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注:参看《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东方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354页。)、“情诗圣手”(注:参看《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东方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354页。)之称。他的诗集于1837年在巴黎印行。
  盖斯的“悬诗”,是一首八十多行的诗。诗中抒发他对俄奈宰姑娘的爱恋情怀,描写两人邂逅的情景。全诗从经过情人的旧居遗址而潸然泪下开始:
  两位,请留步,为缅怀我的情侣,我们哭吧!
  她家早先就在这达赫里与荷迈里之间的十里瓦。(注:《蒙昧时期诗歌十首》,埃及1964年版,第47页。)
  诗歌用这样开端来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怀,正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表现,而后人却模倣套用,竟成为一种风尚。
  盖斯的这首诗,以倾诉坦率、真挚的爱情而著称。也能驰骋想象,写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如诗中对黑夜的描绘:
  夜幕将我笼罩,犹似浩淼沧海掀起漫天骇浪,
  它招来各种忧患,考验考验我是否坚韧沉着。(注:《蒙昧时期诗歌十首》,埃及1964年版,第100、107页。)
  又如他在诗里描写自己的骏马:
  在安谧的早晨,鸟儿还没离巢,
  我纵身跃马追捕拚命逃窜的野兽,
  马儿扬蹄飞奔,矫健敏捷,
  酷似山巅的岩石被奔洪冲下山坡。(注:《蒙昧时期诗歌十首》,埃及1964年版,第100、107页。)
  最后,诗人用雨过天晴,飞鸟在沙漠里见到了肥沃美丽的田野结束全诗,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首悬诗,是诗人的早期作品。诗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放荡生活的写照。但在父亲被杀后,他的作品就充满了悲愤、忧郁的情感,前后判若两人。
  蒙昧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
  侯忒艾(?…679)是奴隶的儿子。他以写讽刺诗著称,甚至把自己的母亲也作为讥讽的对象。他也留下了一些生动的叙事诗。例如《勒紧腰带三天》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反映了阿拉伯人慷慨好客的品质,被认为是蒙昧时期一首十分珍贵的叙事诗。
  女诗人韩莎(575?…664?)原名图玛黛尔·邴特·欧默尔,以写悼诗著称。她的弟弟赛赫尔在一次战争中阵亡,韩莎悲愤至极,长歌当哭,凄婉动人,闻名整个阿拉伯半岛。这首诗,别创一格地以同自己眼睛娓娓交谈作为开端:
  我的一双眼睛呀,流泪吧,不要吝啬!
  慷慨的赛赫尔,怎能不使你伤心悲恸?!(注:《阿拉伯文学和文学史简编·蒙昧时期文学》,埃及知识书店版,第207页。)
  还有被称为“赛阿里克”(注:阿拉伯语,它的含义是“没有钱的穷苦人”。在文学上指三类人:自己部落的唾弃者、被遗弃的黑奴的儿子以及从事打劫为生的人。参看胡雷夫:《蒙昧时期“赛阿里克”诗人》,埃及知识书店版。)的游侠诗人,其中如塔阿巴塔·舍拉(?…约450年)、尚法拉(?…525)、萨里克,他们一贫如洗,在沙漠里行踪不定,有的甚至以盗窃维持生活。他们仇视权贵,渴望平等。尚法拉在《遗嘱》一诗里,表示宁愿暴尸沙漠给野兽吞噬,也不愿埋葬了让敌人掘墓蹂躏,以抒诉他内心的愤懑。萨里克写了悲叹自己无力为成年累月遭受虐待的女奴赎身的叙事诗。
  当时,诗歌对部落成员有宣传鼓动作用,每个部落都为自己部落出了诗人而庆贺。
  蒙昧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在奴隶主阶级统治时期,大量收集、整理的氏族社会的口头文学。随着奴隶主王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大了与其他氏族的接触交流,文学上出现了演说辞、宗教箴言、占卜韵文、故事、谚语等,但诗歌的地位仍是突出的。
  二、伊斯兰时期(622…750)
  这个时期的文学要分两个阶段叙述。
  (一)穆罕默德及四任哈里发时期(610…661)。阿拉伯北方人赫然崛起,商业贵族为了加强统治,扩张势力,迫切希望打破部落界限,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伊斯兰教的产生。
  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571…632),幼年在游牧人中间度过;青年时期随着经商的驼队到过叙利亚,以慷慨、谦逊、勇敢、诚实等美德,被称为“阿敏”(忠实可靠的人)。根据传说,他中年时期曾在麦加东北的胡拉山修身悟道。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宣传伊斯兰教,反对多神教,号召人们信奉安拉为宇宙唯一之神。当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使部落贵州的富商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威胁时,麦加古莱氏部落的商贾巨富便起来反对,迫使穆罕默德及其门徒于公元622年(回历元年)离开麦加,到叶塞里布(后改名为“麦地那”)进行传教活动,并在那里奠定了教政合一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基础。公元623年,穆罕默德宣布对异教徒进行“圣战”,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在穆罕默德的传教过程中,古莱氏部落的诗人利用诗歌攻击伊斯兰教,反对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也注意吸收诗人入教,创作适合于伊斯兰教新风格的诗。哈桑·伊本·萨比特(563?…674)早期的诗大多是颂扬加萨尼和希赖的。他后来在叶塞里布加入了伊斯兰教,用诗歌与古莱氏人进行斗争。他是支持穆罕默德最坚决的诗人,也是伊斯兰教杰出的诗人。
  穆罕默德去世后,从公元632年到661年,先后由艾卜·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阿里四人为首脑,改称“哈里发”(穆罕默德继承人),历史上称为“四任哈里发时期”。
  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平定了反叛伊斯兰的战争,乘波期和拜占庭国势衰弱之际,出兵向外扩张,于是在诗歌领域产生了“征伐诗”。如盖伊斯·伊本·麦克肖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
  萨那的千里良骥,
  驼着全身披挂的战士,
  猛狮般直捣古拉谷地,
  攻克卡勒卡,再闯雅姆克,
  转战叙利亚。(注:艾哈迈德·阿明、宰格·纳吉布·迈哈穆德:《世界文学简编》第1册,埃及1955年版,第369页。)
  “征伐诗”主要反映阿拉伯人在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民族自豪感,但也有表达他们在他方异地思念家园以及悼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等为题材的作品。
  伊斯兰教的出现,对阿拉伯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圣典”,也是阿拉伯文学上独树一帜的第一部散文巨著。这部书是穆罕默德谈话和讲演的汇集。原来是他的亲信记录在零星的皮革上、骨片上、石片上和椰枣树的树叶上,有的默记在头脑里。哈里发艾卜·伯克尔为防止它散失,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第三任哈里发为避免读法上的分歧,防止被人曲解、增删,下令用古莱氏部落的语言重新抄录,作为“正本”分至各地。
  《古兰经》总共一百一十四章,六千六百二十三节,反映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