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
忙 更新:2023-02-27 21:55 字数:4877
摹! ?br />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因而后人多认为,这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刘备对于智慧超群、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非常信任,遇有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简直是言听计从,奉若神明。但事实究竟如何呢?古今的学者对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好像事实未必如此,从而提出了许多疑点。
第一,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西进益州,并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是带去了法正和庞统,作为主要谋士。后期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和刘备在成都城下会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
第二,夺取汉中的战争,以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
第三,刘备非常信任关羽,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终于导致了惨败的结局。如果当时刘备调关羽入川,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等留在荆州,后果可能不会如此。
第四,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大举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似乎也没有理会他的意见。在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如果法孝直还在(注:法正已于两年前逝世),就能够制约主上,不让他东行;即或还是要东行,也必然不会惨败的。”(《三国志·法正传》)从诸葛亮的这番无可奈何的言论中,我们发现,刘备和法正的关系才称得起是言听计从,诸葛亮算了什么!
第五,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有分岐。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好孙权、北伐曹操、复兴汉室。其中维护孙刘联盟,是最关键的内容。而刘备是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缺乏明确的战略思想,只追求割据一方,称王称帝,对诸葛亮的联吴思想不太重视,这可能是他在用兵上不太信任诸葛亮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很深刻的分析,择要译述如下。
“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先主不死,吴不止,北出祁山的军队也不能走出来啊……”
第四部分尾声(4)
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史书上披露甚少,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于是刘备谈出了“鱼水”之论。这是关羽对诸葛亮的嫉妒,是早期的事。
不过,像关羽那样骄傲自负的人,估计在以后也不会太服诸葛亮的。根据上引王夫之的分析,刘备与关羽关系最铁,信任关羽胜过诸葛亮,又怀疑诸葛亮与其在东吴做官的哥哥诸葛瑾会勾结起来,那么,关羽在其中必然会做一些手脚,史籍虽无明文记载,却是情理中事。小说在这方面有一些展开性的描写,根据就在于此。
马超归附刘备后,关羽对马超有些嫉妒,所以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的才能可以和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骄傲护短),回信说马超很了不起,但还不如你美髯公绝论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志·关羽传》)
又据《三国志·黄忠传》和《费诗传》:刘备作了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想用黄忠做后将军,诸葛亮怕关羽“不悦”,觉得不太合适,还是刘备派费诗为使者,说服了关羽。人们读史至此,也许要责怪诸葛亮滑头,没有原则性,但关羽是刘备手下的大红人,又如此桀骜不驯,诸葛亮不和点稀泥,又有什么办法呢?千载之后,我们犹可以想见诸葛亮的不得已的苦衷!
义释黄忠
黄忠是蜀汉的名将,《三国志》把他的传记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并列地编入一卷中,《三国演义》称这五个人为“五虎将”。
《三国演义》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的情节,说的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荆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阳、武陵三郡之后,命关羽攻取长沙郡。长沙太守韩玄命老将黄忠与关羽交战,关羽欲用拖刀计斩之,而因为黄忠马失前蹄,落下马来,关羽不忍心杀他,饶了他一命。次日又战,黄忠为了报答关羽的不杀之恩,用“百步穿杨”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缨,而没有伤及要害。两个人的交战情况都被韩玄看到,回营后欲斩黄忠,亏得大将魏延救下黄忠,杀了韩玄,二人投降了关羽。
这个情节于史无据,为《三国演义》所虚构。根据史书,我们只知道,刘备南征荆州四郡,带去了诸葛亮与赵云,却没有带去关羽的记载。看来关羽和黄忠并没有在长沙郡交过手,当然也就没有“义释黄忠”的事了。另据《三国志·黄忠传》:当时黄忠镇守攸县(今湖南茶陵西北),刘备兵到长沙,韩玄投降,黄忠也随着投降了,韩玄何尝死于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后,关羽镇守荆州时,黄忠在定军山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声威大震。不久刘备做了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前部司马费诗到荆州去宣达王命时,关羽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职。亏得费诗义正辞严地进行开导,关羽才感悟而拜受(见《三国志·费诗传》)。可见关羽很看不起黄忠,他们并没有在战场上互相放过一把的生死之交。
单刀赴会
“关云长单刀赴会”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时期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和宋元戏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关汉卿有《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这些作品都从尊蜀贬吴的立场出发,对史实作了许多改动。
《三国演义》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加工。说的是: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要索回荆州,双方争夺荆州的斗争激烈起来。鲁肃和关羽各带重兵,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一带对峙,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鲁肃思得一计,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邀关羽赴会,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机杀之。届时关羽只带亲兵十余人,由周仓杠着大刀,单刀赴会。由于关羽事先有所准备,会后才脱了险。
从平话、宋元戏曲直到《三国演义》以至近代戏曲,都突出了关羽单刀孤胆、机智勇敢的凛然正气,而鲁肃在他的反衬之下,却成为一个尴尬被动,窝窝囊囊的人物了。但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所谓“单刀”,并不是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而是赴会的将军们(双方各有数人)各带一把佩刀。赴会的地点不是陆口,而是益阳。当时关羽和鲁肃的军队在益阳(今湖南益阳市)相拒。小说的描述,就是本之于史书。
《三国志·鲁肃传》还记载说:当鲁肃在会上责备蜀汉方面不归还荆州时,坐上有人大声地插话辩解,被关羽叱退。这个插话的人,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子,《三国演义》上说是周仓。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上面说过:周仓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根本就不见史书的记载。小说把这个插话的人写成赵累,尽管也不是实录,但历史上确有此人。他是关羽手下的将军,关羽败走麦城时,他也被吴人俘获了,后来下落不明。
吕蒙之死
据《三国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孙权因为在荆州的胜利,设宴大会诸侯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忽然关羽附体于吕蒙,大骂孙权和吕蒙,吕蒙当即七窍流血而暴亡。这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吕蒙之死与关羽的追魂夺命毫无关系。
根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吕蒙在白衣渡江以前向孙权上书,自称常常有病,要求“以治疾为名”,把自己调回建业,可见他是一个老病号了。关羽败死不久,吕蒙也因为旧病发作医治无效而死亡。这在时间上只是一个偶合,如果说其中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是因为吕蒙在讨伐关羽的过程中过于劳累了,心力交瘁引起旧病复发和转剧而导致死亡。
吕蒙死时42岁,如果关羽活了60岁,他小于关羽18岁。
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襄樊不久,就发生了“水淹七军”的事件。《三国演义》描述此事说:时值八月秋天,连日大雨不止。关羽把军队移于高阜处,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军,于禁投降,庞德奋战被擒,誓不投降,引颈受刑,壮烈而死。
总的看来,《三国演义》所述,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情节间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当然,关羽多年镇守荆州,熟悉江汉一带的地理、气候、水文等情况,在高处扎营,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消灭了敌人;而于禁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扎营于低处,又缺乏警惕性,没有防御天灾,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胜负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天灾,也包含着人谋的作用,也有一个军事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因为天灾而水淹七军和因为关羽的事先谋划而水淹七军,从性质上说毕竟是两回事。对于关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侥幸成功;而对于于禁来说,则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
进攻襄樊
关羽进攻襄樊,是他失败的一个起点。但此事的真实背景,我们至今仍不清楚。主要的问题是: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是他个人因头脑发热而冒进,还是有刘备的命令?我们遍查史书,找不到刘备发号施令的记载,也没有诸葛亮等权威人士的表态,连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也没有。
如果说,这是关羽的个人行动吧?这么重大的事,他怎能一个人就作了主?而我们翻阅史书,自从关羽发动了荆州战争,始终没见西川方面派来一兵一卒支援,也没有任何动静,只是任其自生自灭,最后使关羽落得个失地授首,含恨而终。而在荆州失守,关羽败亡之后,刘备才积极动作起来,带着满腔悲愤,亲率大军东进伐吴,首尾连营七百里,场面堪称壮观。但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刘备和诸葛亮早干什么了?
从当时的形势看,关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时宜的。第一,从蜀汉整体的情况看,刘备刚刚从曹操手中取得汉中、上庸等地区,军队需要休整,后方和新占领区需要巩固,不宜马上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第二,从荆州的形势看,当时东吴全吞荆州之心未死,随时都有前来夺取荆州的危险,蜀汉方面应该以主要的精力来巩固荆州的防务,防备吴人的进攻,而不应该贸然北进,另辟战场。第三,从曹魏的情况看,当时虽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烦,如在朝廷上东汉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势力在窥测时机,地方上发生了以侯音、孙狼等人为代表的叛乱等等,但其实力仍很强大,并没有出现土崩瓦解之势。
我们实在不明白,这么明显的问题,蜀汉方面的当权人物和有识之士(包括刘备、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估计到而阻止这场战争的发动呢?
刘备死后,后主袭位,诸葛亮辅政。当时有一个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长水校尉。他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满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发了一顿牢骚,批评了蜀汉方面的一些人和事,态度虽然过激,却不乏真知灼见。
关于关羽失荆州问题,他说:“后(先帝)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孓遗……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主观蛮干)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这条资料很珍贵,我们今天来研究当年关羽进攻襄樊和失荆州的责任问题,这几乎是仅存的原始资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从“后(先帝)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孓遗”一句来看,似乎关羽进攻襄樊为刘备所“使”,荆州之失与关羽之死,刘备应该负责任;而从后面的话来看,又似乎是关羽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