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
不落的滑翔翼 更新:2023-02-16 19:55 字数:4847
ǜ妫飧鑫迨徽既鞘凶芴骞婊婊?/50的土地,却聚集着50%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在这一年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0家,有83万人在里面工作,他们在12个月中花了62?35亿元去研究新技术,生产13000种新产品,卖出853亿元的货。事情很明显,中关村不再是科技园区的垄断者,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动员更多的资源、更大的权力,那么它连领先者的地位也要动摇,而建立大管委会正是让中关村得到这一切的最好途径。
党的下级官员反对胡昭广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海淀区的利益遭到侵蚀。应当说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依据我们国家的既定税制,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所纳税款,均须在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其比例依照各自地位强弱,讨价还价,此起彼落。比如海淀区政府一直期望能够得到全部税收的55%,但是多年以来从来没能超过50%。比例分成非常重要,当过海淀区委书记的沈仁道说。因为按照当时海淀区的财政收入状况,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将使政府钱库减少2000万元。他们很自然地担心,一旦胡昭广所谓大管委会成为现实,区政府所能得到的分税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为了让他们放心,胡昭广反复保证:海淀区当初捞多少,以后还是捞多少。可是地方官员已经失去对他的信任。多年以后胡昭广倡导的大管委会终于成立,吴守伦也冷静下来,承认胡的想法不是全无道理,自己当初有些批评的根据不太充分,可是一谈到胡昭广的这个承诺,还是大摇其头,言辞中充满愤怒:
凌志军:胡昭广给我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他并不想把原来属于海淀区的利益拿走。
吴守伦: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
凌志军:你说说看。
吴守伦:土地是谁的?
凌志军:你是说土地的权利?土地的批租权?
吴守伦:整个试验区的土地,是谁的?
凌志军:原来是属于海淀区的。
吴守伦:对呀!
凌志军:你的意思是,大管委会一成立,就会把海淀区对土地的批租权拿走了?
吴守伦:不是这么简单。是把海淀区的总的管理权拿走了,让海淀区没有多少发言权了。
这些话清楚地暴露出,官员之间的争吵无论冠以多么堂皇的理由,其焦点无非是两个字:权和钱。同时这位人民代表还在无意间指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确切计算出海淀区将会为此付出多少税收的代价,更大的问题是那些伴随着行政权和话语权的无形利益。
某些官员总是自诩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实他们不仅拥有私利,而且彼此不能和谐,频起争端。他们总是以为政府行政的最大障碍在于民间,殊不知他们推行自己方针的障碍常常是他们自己。北京市和海淀区的这场冲突,花费两年时间才算有了结果。在这漫长的争执、拖延和等待中,海淀区的领导者渐由新人替换,吴守伦也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到了1997年,大管委会终于成立,它的倡导者胡昭广也退休了。然而争论还是不能平息,它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涌出,横生事端,令中关村的政府行政秩序充满变数。
三次浪潮,潮起潮落——中关村这个环境,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
这是一则典型的中关村式的广告,反复出现在1996年秋冬的当地报刊上:
中关村铺面招租
四海市场西侧、倚天市场全新装修铺面20间。
每间使用面积12…20平方米不等。
价格低、每月租金2100元起。
付款方式灵活。代办营业执照。
白颐路已经成了京城最热闹的去处,大街上车水马龙,满眼广告招贴,到处风光无限。至少5000商家汇聚此地,个个小打小闹,却能把全中国80%的计算机产品掌握在手里,每天吞进来,吐出去。天南地北的用户全都跑到这里来购货,向他们打探市场动向,学习新知识。越来越少的人说他们是骗子,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当做启蒙者。我们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全民扫盲运动,就是借助于中关村的商家完成的。
在物质第一主义的刺激下,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猛增,但是生产增加更快。20世纪80年代末期标志性的通货膨胀,在90年代中期卷土重来,造成新一轮市场恐慌,不过,它很快就被货币紧缩政策和急速增长的商品供应打压下去。紧接着,中国商业史便掀开了它的重要一页,整个国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让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当家作主的快感。到了1996年,情势更加明显。官方的统计报告说,有680种商品供大于求。朱镕基又补充道:没有不多的。想想就在两年前,中国人还在紧缺时代嗷嗷待哺,现在可真是换了人间!学者们开始争论是不是商品过剩,一时没有结论。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凿无疑的,市场上的风水转了向,此前是买家求卖家,此后便是卖家求买家。
中关村的老一代人正在经历痛苦的脱胎换骨,导致数以百计的公司倒闭,不过,由于更多的新公司诞生,所以企业总数还增加了,经济规模也在扩大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指出,1995年,中关村试验区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费,分别增长41%和56%,总数超过200亿元和7。5亿元。1996年的速度放慢,但是企业总收入仍然增长了29%,上缴的税款也增加了22%。。这个全中国最庞大的新技术企业群,把总收入的8%用于研发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数字有个概念,我们应当举出,当时全国的这项数字是0。5%。。有2897个课题正在研发中;有2056个新产品正在生产中;有71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前三位。它为这座城市提供了124835个就业岗位,这数字比5年前增加了8倍。如果没有中关村,那么北京市那一年的失业人口就不是14万人,而是26万人。
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王思红很自豪地宣布,中关村已进入二次创业的新时期。在政府导演下,上地出现第二轮投资高潮。中关村那些早已圈定的土地上,数以千计的原住居民被迁往他乡,小平房、四合院、图书馆、档案室,以及充满温馨记忆的大街小巷,在隆隆机声中消逝。历史被清除了,然后重新开始。白颐路两侧矗立起6幢崭新的大厦,而这不过是一个更大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新兴地区的不确定性,一片广阔的工地,到处都是喧嚣、躁动和欲望。
尽管政府的干预令人不快,但它也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让你有机会获取官员权力控制下的资源。在政府的帮助下,有273家公司在1996年挤进国家计划,由此得到45380万元长期贷款、110926万元流动资金,还有3090万元财政拨款——这是无偿的,还有5000万元税款——这是企业上缴之后又被政府送回来的。考虑到整个国家都在紧缩银根,也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关村可真是得天独厚。
中关村从来离不开金钱,这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但是对于那些身无分文只有大脑的人来说,只有中关村才是他们的天堂。没有哪个行业比信息产业更依赖于人的智慧,计算机工程师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容易依靠大脑成功的职业,这就难怪全中国最杰出的人纷纷跑到这里来。
中关村的工程师们在千辛万苦之中度过1995年和1996年。新技术前赴后继。软汉字取代硬汉卡,字型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各领风骚,中文之星还是消费者的宝贝,但WPS才是市场上的新宠儿这是90年代中期以后流行的中文编辑软件。。方正依靠中文电子排版系统一统天下,也让它自己失去成长的空间,不得不把未来的希望转向方正微机。视窗操作系统的汉化曾经吸引了中关村程序员的无限激情和智慧,但是他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这种为别人做翻译的工作。等到1996年微软发布视窗95中文版之后,就算你还能委曲求全给人家做汉化,人家也用不着了。
从大历史的进程来说,信息技术已是潮起又潮落的局面。中文处理平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发明出来,此后10年迅速成熟,促使中关村成为我们国家计算机产业的中心,这是第一次浪潮。在这浪潮之巅,我们看到的人物有王选、严援朝、倪光南、王缉志、王永民、王志东、周志农、求伯君、王江民,还有一些稍逊一筹的角色。他们从汉化DOS操作系统发展而来。他们不是整个产业的先锋,但他们是新技术的缔造者,其创造性的成就为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包括汉字编码技术、汉字输入技术、汉字编辑技术、汉字图表技术、汉字照排技术。他们率领整个国家完成了从DOS向视窗的转换。假如没有这些人,中国则有可能被20世纪最后20年全世界的计算机革命甩到外面去,就向它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曾经面临的处境一样。
然而到了1996年,第一次技术浪潮已经过去,第一代商业天才和程序英雄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中文处理平台的创造性过程已经结束,可是新的技术领域却还没有开拓出来,就算有,也只不过是东方地平线上的一线曙光,遥不可及。
迄今为止,个人奋斗一直都是这一代程序员的一大特色。他们没有系统的专业背景,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世界市场的信息总汇,完全依靠天赋、激情和最简单的设备,写下中国计算机早期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刘韧说:中国软件业因他们而精彩。这是恰如其分的,但也只能用来概括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比他们更老的一代人已经失去灵感,行将就木;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人还在海外求学,没成气候。从1996年开始,情况不同了,这些人中开始流传英雄气短,美人迟暮说法。那些具有个人传奇色彩软件工程师们,不是壮烈牺牲,就是枉自落寞。
有周志农,他和他的自然码汉字输入法,好多年来都很吃香,拥有几百万使用者。可是此人一直欲哭无泪,因为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诉讼中。1996年他什么也没干,把全部心思都用来向他的前雇主索回自然码发明权。这场官司纠缠4年之久,后来双方终于和解,可惜两败俱伤。自然码不能振作,周志农不再年轻,他把剩下来的激情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婚礼,就从中关村消失了。
有史玉柱,这一年他被自己那座最辉煌的丰碑搞得焦头烂额。那丰碑又叫巨人大厦,矗立在珠海的一片荒地上。他原本想盖38层,后来加到70层,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显示他的巨人风范。可是从一开始便资金告急,无论他怎样煞费苦心,窟窿越来越大。大厦兴建三年,只盖起来三层,终于停工。他的巨人集团也就跟着垮台了。公司是5年前成立的,依靠M6401一举成名。这是一款桌面中文电脑软件。当年他一头钻在安徽合肥自己家中写出程序,又跑到中关村来推销,一发不可收,赚得财源滚滚。于是转而去做保健药,一下子做出12种,又花1亿元做广告,弄得全国人人知道,以为他是常胜英雄,做什么成什么,直到他巨人大厦轰然垮下。
有吴晓军,他现在沉默寡言,即使和朋友相聚也很少说话。只有他的老用户找上门来时,才会兴奋起来。这些老朋友告诉他仍在使用2?13汉卡。那是他的成名之作,曾经给他带来荣誉和金钱。他的另外一个产品——亚伟中文速录机,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却创造了汉语同声录入的新纪录——每秒钟4个汉字。这个纪录后来一直没被打破,所以这款机器直到今天还是速记员们的宠儿。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助他度过难关。他一无所有,债台高筑。到了1996年9月,那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晓军电脑也不再属于他了。科利华公司在帮他偿还一大笔债务之后,拥有了他的公司。
科利华以开发教育软件著称,不仅红遍中关村,还搅动全中国。一个名叫宋朝弟的黑龙江人,手拿600元,在清华大学院墙外面的两间民房里开创这家公司。他用两年写出一套软件,取个名字叫校长办公系统,到处兜售,每套一万八,居然卖出去500套,就这么开始了他的短暂的辉煌时代。
还有简晶,一个具有游侠性情的程序员,喜欢独自在家编写程序。做了两年希望电脑公司软件部的副总工程师,也离开了。除了参加朋友婚礼这样的事,他很少出门。兴之所至,他漫无目的地做些东西,有一回把一个名叫中国龙的软件改为龙梦2000,放在BBS上。不为名利,只为好玩儿。还有朱崇君,据说他是依靠写程序让自己发财的少数几人中的一个。可惜的是,给他带来财富的那套软件——CCED,被市场淘汰了。还有鲍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