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尘小春      更新:2023-02-04 17:30      字数:4742
  :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
  留下的遗诏,遗诏一共十四条,这个遗诏叫“罪己诏”,给自己下了十四条罪状。顺治的“罪己诏”学术界有争议,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辅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细分辨。后来康熙就在顺治的孝陵竖了一个神功圣德碑。重点歌颂他父亲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康熙为他父亲顺治皇帝立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否定“罪己诏”,肯定和歌颂他父亲的历史功绩。
  关于康熙皇帝的事情,下一次我们讲,谢谢大家。
  清十二帝疑案(五)康熙(上)
  内容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他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这位少年皇帝,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康熙在位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二,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三, 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四, 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 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六, 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七, 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八, 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执政61年,他为君之道的法宝又是什么?我们要打开康熙王朝历史之谜的那把钥匙是什么?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讲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康熙名字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是很特殊的,他父亲是顺治,他祖母是孝庄太后,他爷爷就是清太宗皇太极,他曾祖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儿子是雍正,孙子又是乾隆。他在清朝前期这六个皇帝当中,从入关来说是第二个皇帝,从整个清朝来说,他就是第四个皇帝,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这么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康熙这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就是削平三藩,巩固统一。康熙十二年,就是1673年,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发动叛乱,三藩叛乱的时候康熙只有20岁,周岁才19岁,一个年轻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下令讨伐,历时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就着手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跨海远征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不久郑成功病故,形势发生了变化,其子郑经继位后,着力推行反清抗清的政策,封锁海疆,从而中断了台湾与大陆的往来。面对这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康熙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从康熙2年到康熙20年,他多次晓之以大义,招抚台湾,不料郑氏后人却始终坚持分裂的立场,公然提出“如琉球,朝鲜例”,想将台湾变成属国关系,当18年的招抚均告失败后,康熙即下令用武力收复台湾。公元1683年6月,清军攻占澎湖36岛,7月郑氏家族见大势已去,只好顺应天意表示归降,1683年8月,台湾回归后,康熙决定在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又明令宣布郑成功不是叛臣贼子,将郑氏父子的灵柩归葬故里,对郑氏后人及其各级将领妥善安置,封官赐宅,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从而上下心安,促进了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第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康熙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时候,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候已经完全归附于清朝,由于清军入关八旗主力南下,沙皇俄国的军队借着这个机会就侵入了黑龙江流域。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决定反击沙俄的侵略,康熙派萨布素率领军队到了雅克萨,两次战争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完全的胜利。到康熙28年,就是1689年,康熙派使团到尼布楚和俄国的使团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额尔古纳河、格尔比齐河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完全归清朝,这里面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以南的广大地区。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端边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康熙这个时候划定的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北部版图的基础,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经分为三个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就是内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到中央王朝,康熙决定亲征,打败了噶尔丹。漠北蒙古,康熙通过一系列笼络的措施完全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换句话说,就是喀尔喀蒙古,整个的蒙古变成了清朝的坚强的无形的牢固的长城。中国从秦汉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赋,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第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康熙的时候,修建了畅春园,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了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这样就把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的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康熙重视文化,也重视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说《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还有特别重要的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两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康熙朝,这个时候的清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跟他们比有伟大和过人之处,康熙时候中国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疆域最辽阔,国力最强盛。康熙时候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的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我们要想一想,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执政61年,他为君之道的法宝又是什么?我们要打开康熙王朝历史之谜的那把钥匙是什么?
  我想重要的有五点,第一康熙对自己讲学习,第二康熙对朝政讲勤慎,第三康熙对臣民讲仁爱,第四康熙对西学讲吸纳,第五康熙对子孙讲教育。
  康熙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对自己讲学习。康熙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我想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当中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康熙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幼年的时候不幸,也可以说他命运不好,8岁父亲死了,10岁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自己说,他母亲生病的时候,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周岁才9岁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饮食,后来康熙自己说,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康熙幼年的忧患生活,不幸的遭遇,砥砺着他更加勤奋的学习。
  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祖母、他家庭说满语,他的师傅,满族的师傅教给他说满语,学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来说,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康熙的学习从五岁开始,虚岁五岁,周岁才四岁,到了上书房学习,就是到学校学习,每天早上入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来。所以后来康熙对四书随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对一个汉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对一个刚入关不久的满族少年是难能可贵。
  康熙还学自然科学知识,为什么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呢?因为当时耶稣会士汤若望和一个汉族人叫杨光先关于天文历法问题发生争论了,朝廷会议讨论,大学士、尚书等等全不懂,康熙自己听着辩论也不懂,因为他不懂数学、不懂天文,他说我作为一个皇帝,我不懂天文、历法、数学我怎么来判断是非呢?所以他下定决心学自然,学天文、数学、历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药学,甚至于学人体解剖学,他亲自动手解剖冬眠的熊。在皇宫里面有制药的实验室。
  康熙学习科学技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得了疟疾,太医院那些御医都没给他治好,一个耶稣会士叫洪若翰等等,给他进了一种药,叫金鸡纳霜也叫奎宁,他吃了这个药把疟疾治好了,他很高兴,他把这个药又介绍给别人,介绍给曹寅,就是曹雪芹的先祖,曹寅吃了这个药,疟疾也好了。康熙就开始相信西医,西药。当时有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就是天花,没有办法,康熙的父亲顺治就是得天花死的,上一讲我们讲过,康熙自己也得了天花呀,脸上长了麻子,很多蒙古王公贵族到北京来朝贡,一个很大的考虑就是怕进了长城之后传染上天花,康熙修承德避暑山庄,修木兰围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那里接见王公贵族,免得他们到中原得了天花,就可以减少得天花的机会,这是原因之一。康熙学会了种痘,就是防治天花痘,大家不信,他先在他子女身上实验,又在皇宫的宫女身上实验,效果很好,后来他又推广到蒙古,让蒙古的王公贵族种痘,这个措施减少了很多人因为得天花死亡,或者没死而得麻子的这个病情。所以康熙是很善于学习的,在皇帝的西苑,就是现在中南海丰泽园,他搞了试验田,种水稻,培育新的稻种。他是终生学习,我说康熙可以算作一个学习型的皇帝。康熙之所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之所以他那个为君之道,其中的一个秘密就是他终生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得到新的动力,推动他继续往前发展。
  第二,康熙对朝政勤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