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
无组织 更新:2023-01-31 17:15 字数:4867
周作人精选散文集
关于鲁迅
《阿Q正传》发表以后,我写过一篇小文章,略加以说明①,登在那时的《晨报副镌》
上①。后来《阿Q正传》与《狂人日记》等一并编成一册,即是《呐喊》,出在新潮社丛
书里,其时傅孟真罗志希诸君均已出国留学去了,《新潮》交给我编辑,这丛书的编辑
也就用了我的名义。出版以后大被成仿吾所挖苦,说这本小说集既然是他兄弟编的,一
定好的了不得。--原文不及查考,大意总是如此。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关于此书的
编辑或评论我是应当回避的。这是我所得的第一个教训。不久在中国文坛上又起了《阿
Q正传》是否反动的问题。恕我记性不好,不大能记得谁是怎么说的了,但是当初决定
《正传》是落伍的反动的文学的,随后又改口说这是中国普罗文学的正宗者往往有之。
这一笔“阿Q的旧账”至今我还是看不懂,本来不懂也没有什么要紧,不通过这切实的给
我一个教训,就是使我明白这件事的复杂性,最好还是不必过问。于是我就不再过问,
就是那一篇小文章也不收到文集里去,以免为无论哪边的批评家所援引,多生些小是非。
现在鲁迅死了,一方面固然也可以如传闻乡试封门时所祝,正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
的时候,一方面也可以说,要骂的捧的或利用的都已失了对象,或者没有什么争论了亦
未可知。这时候我想来说几句话,似乎可以不成问题,而且未必是无意义的事,因为鲁
迅的学问与艺术的来源有些都非外人所能知,今本人己死,舍弟那时年幼亦未闻知,我
所知道已为海内孤本,深信值得录存,事虽细微而不虚诞,世之识者当有取焉。这里所
说限于有个人独到之见独创之才的少数事业,若其他言行已有人云亦云的毁或誉者概置
不论,不但仍以避免论争,盖亦本非上述趣意中所摄者也。 ①鲁迅《阿Q正传》发表以后,周作人即于1922年3月19日《晨报副镌》上发
表《(阿Q正传)》一文,这是第一篇全面评论《阿Q正传》的文章,并且“经过鲁迅看
过,大抵得到他的承认的”(周作人:《关于〈阿Q正传〉》)。文章认为,“《阿Q正
传》里的讽刺在中国历代文学中最为少见,因为它多是‘反语’,便是所谓冷的讽刺-
-‘冷嘲’”,其特点是“多理性而少情热,多憎而少爱”。文章指出:阿Q“是一个民
族中的类型”,“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尤为痛切。”
鲁迅本名周樟寿,生于清光绪辛已八月初三日。祖父介孚公在北京做京官,得家书
报告生孙,其时适有张之洞还是之万呢?来访,因为命名曰张,或以为与灶君同生日,
故借灶君之姓为名,盖非也。书名定为樟寿,虽然清道房同派下群从谱名为寿某,祖父
或忘记或置不理均不可知,乃以寿字属下,又定字曰豫山,后以读音与雨伞相近,请于
祖父改为豫才。戊戌春间往南京考学堂,始改名树人,字如故,义亦可相通也。留学东
京时,刘申叔为河南同乡办杂志曰《河南》,孙竹丹来为拉稿,豫才为写几篇论文,署
名一曰迅行,一曰令飞,至民七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于迅上冠鲁姓,遂
成今名。写随感录署名唐俟,唐者“功不唐捐”之唐,意云空等候也,《阿Q正传》特署
巴人,已忘其意义。
鲁迅在学问艺术上的工作可以分为两部,甲为搜集辑录校勘研究,乙为创作。今略
举于下:
甲部
一,会稽郡故书杂集。
二,谢承后汉书(未刊)。
三,古小说钩沉(未刊)。
四,小说旧闻钞。
五,唐宋传奇集。
六,中国小说史。
七,稚康集(未刊)。
八,岭表录异(未刊)。
九,汉画石刻(未完成)。
乙部
一,小说:《呐喊》,《彷惶》。
二,散文:《朝华夕拾》,等。
这些工作的成就有大小,但无不有其独得之处,而其起因亦往往很是久远,其治学
与创作的态度与别人颇多不同,我以为这是最可注意的事。豫才从小就喜欢书画,--
这并不是书家画师的墨宝,乃是普通的一册一册的线装书与画谱。最初买不起书,只好
借了绣像小说来看。光绪癸已祖父因事下狱,一家分散,我和豫才被寄存在大舅父家里,
住在皇甫庄,是范啸风的隔壁,后来搬往小皋步,即秦秋渔的娱园的厢房。这大约还是
在皇甫庄的时候,豫才向表兄借来一册《荡寇志》的绣像,买了些叫作吴公纸的一种毛
太纸来,一张张的影描,订成一大本,随后仿佛记得以一二百文钱的代价卖给书房里的
同窗了。回家以后还影写了好些画谱,还记得有一次在堂前廊下影描马镜江的《诗中画》,
或是王冶梅的《三十六赏心乐事》,描了一半暂时他往,祖母看了好玩,就去画了几笔,
却画坏了,豫才扯去另画,祖母有点怅然。后来压岁钱等等略有积蓄,于是开始买书,
不再借抄了。顶早买到的大约是两册石印本冈元凤所著的《毛诗品物图考》,这书最初
也是在皇甫庄见到,非常欲羡,在大街的书店买来一部,偶然有点纸破或墨污,总不能
满意,便拿去掉换,至再至三,直到伙计烦厌了,戏弄说,这比姊姊的面孔还白呢,何
必掉换,乃愤然出来,不再去买书。这书店大约不是墨润堂,却是邻近的奎照楼吧。这
回换来的书好像又有什么毛病,记得还减价以一角小洋卖给同窗,再贴补一角去另买了
一部。画谱方面那时的石印本大抵陆续都买了,《芥子园画传》自不必说,可是却也不
曾自己学了画。此外陈淏子的《花镜》恐怕是买来的第一部书,是用了二百文钱从一个
同窗的本家那里得来的。家中原有几箱藏书,却多是经史及举业的正经书,也有些小说
如《聊斋志异》,《夜谈随录》,以至《三国演义》,《绿野仙踪》等,其余想看的须
得自己来买添,我记得这里边有《西阳杂俎》,《容斋随笔》,《辍耕录》,《池北偶
谈》,《六朝事迹类编》,“二酉堂丛书”,《金石存》,《徐霞客游记》等。新年出
城拜岁,来回总要一整天,船中枯坐无聊,只好看书消遣,那时放在“帽盒”中带了去
的大抵是《游记》或《金石存》,--后者自然是石印本,前者乃是图书集成局的扁体
字的。《唐代丛书》买不起,托人去转借来看过一遍,我很佩服那里的一篇《黑心符》,
钞了《平泉草木记》,豫才则抄了三卷《茶经》和《五木经》。好容易凑了块把钱,买
来一部小丛书,共二十四册,现在头本已缺无可查考,但据每册上特请一位族叔题的字,
或者名为“艺苑裙华”吧,当时很是珍重耽读,说来也很可怜,这原来乃是书估从《龙
威秘书》中随意抽取,杂凑而成的一碗“拼拢拗羹”而已。这些事情都很琐屑,可是影
响却颇不小,它就“奠定”了半生学问事业的倾向,在趣味上到了晚年也还留下好些明
了的痕迹。
戊戌往南京,由水师改人陆师附设的路矿学堂,至辛丑毕业派往日本留学,此三年
中专习科学,对于旧籍不甚注意,但所作随笔及诗文盖亦不少,在我的旧日记中略有录
存。如戊戌年作《臭剑生杂记》四则云:
“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瞑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
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
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祈小方块,去骨,加秋油,谓之妒鱼饭。味甚鲜美,
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
“夷人呼茶为梯,闽语也。闽人始贩茶至夷,故夷人效其语也。”
“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
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又《莳花杂志》二则云:
“晚香玉本名土秘螺斯,出塞外,叶阔似吉祥草,花生穗间,每穗四五球,每球四
五朵,色白,至夜尤香,形如喇叭,长寸余,瓣五六七不等,都中最盛。昔圣祖仁皇帝
因其名俗,改赐今名。”
“里低母斯,苔类也,取其汁为水,可染蓝色纸,遇酸水则变为红,遇硷水又复为
蓝。其色变换不定,西人每以之试验化学。”诗则有庚子年作《莲蓬人》七律,《庚子
送灶即事》五绝,各一首,又庚子除夕所作《祭书神文》一首,今不具录。辛丑东游后
曾寄数诗,均分别录入旧日记中,大约可有十首,此刻也不及查阅了。
在东京的这几年是鲁迅翻译及写作小说之修养时期,详细须得另说,这里为免得文
章线索凌乱,姑且从略。鲁迅于庚戌(一九一0年)归国,在杭州两级师范、绍兴第五中
学及师范等校教课或办事,民元以后任教育部佥事,至十四年去职,这是他的工作中心
时期,其间又可分为两段落,以《新青年》为界。上期重在辑录研究,下期重在创作,
可是精神还是一贯,用旧话来说可云不求闻达。鲁迅向来勤苦作事,为他人所不能及,
在南京的时候手抄汉译赖耶尔(C·Lyell)的《地学浅说》(案即是Principles of
Geology)两大册,图解精密,其他教本称是,但因为我不感到兴趣,所以都忘记是什么
书了。归国后他就开始钞书,在这几年中不知共有若干种,只是记得的就有《穆天子传》,
《南方草木状》,《北户录》,《桂海虞衡志》,程瑶田的《释虫小记》,郝郎行的
《燕子春秋》,《蜂衙小记》与《记海错》,还有从《说邪》抄出的多种。其次是辑书。
清代辑录古逸书的很不少,鲁迅所最受影响的还是张介侯的二酉堂吧,如《凉州记》,
段(左上匕下火右页)阴铿的集,都是乡邦文献的辑集也。(老实说,我很喜欢张君所
著书,不但是因为辑古逸书收存乡邦文献,刻书字体也很可喜,近求得其所刻《蜀典》,
书并不珍贵,却是我所深爱。)他一面翻古书抄唐以前小说逸文,一而又抄唐以前的越
中史地书。这方面的成绩第一是一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其中有谢承《会稽先贤传》,
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像赞》,朱育《会稽土
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凡八种,各有
小引,卷首有叙,题曰太岁在阏逢摄提格(民国三年甲寅)九月既望记,乙卯二月刊成,
木刻一册。叙中有云:
“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而会稽
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累为一帐。”又云:
“书中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多有方志所遗,舍此更不可见,用遗邦人,
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这里辑书的缘起与意思都说的很清楚,但是另外有一点值
得注意的,叙文署名“会稽周作人记”,向来算是我的撰述,这是什么缘故呢?查书的
时候我也曾帮过一点忙,不过这原是豫才的发意,其一切编排考订,写小引叙文,都是
他所做的,起草以至誊清大约有三四遍,也全是自己抄写,到了付刊时却不愿出名,说
写你的名字吧,这样便照办了,一直拖了二十余年。现在觉得应该说明了,因为这一件
小事我以为很有点意义。这就是证明他做事全不为名誉,只是由于自己的爱好。这是求
学问弄艺术的最高的态度,认得鲁迅的人平常所不大能够知道的。其所辑录的古小说逸
文也已完成,定名为《古小说钩沉》,当初也想用我的名字刊行,可是没有刻板的资财,
托书店出版也不成功,至今还是搁着。此外又有一部谢承《后汉书》,因为谢伟平是山
阴人的缘故,特为辑集,可惜分量太多,所以未能与《故书杂集》同时刊版,这从笃恭
乡里的见他说来也是一件遗憾的事。豫才因为古小说逸文的搜集,后来能够有《小说史》
的著作,说起缘由来很有意思。豫才对于古小说虽然已有十几年的用力,(其动机当然
还在小时候所读的书里,)但因为不喜夸示,平常很少有人知道。那时我在北京大学中
国文学系做“票友”,马幼渔君正当主任,有一年叫我讲两小时的小说史,我冒失的答
应了回来,同豫才说起,或者由他去教更为方便,他说去试试也好,于是我去找幼渔换
了别的什么功课,请豫才教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