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节
作者:
空白协议书 更新:2023-01-10 19:58 字数:4751
督担丫皇桥淹秸飧霾愦紊系囊庖辶耍侨瞬拧!?br />
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历史上有无这回事,且不论,谈歌只是按小说本身的情节来分析)。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司马懿被免职了,魏军也失了元气,不乘胜前进还愣着干什么呢?可是诸葛亮放弃了这一个破魏的大好时机。诸葛亮想什么呢?得了一个姜维便喜气洋洋地回师了?连逃跑的夏侯懋他也不缉拿了?用诸葛亮的话讲:“我放走了一只鸭子,却得到了一只凤凰(指姜维)。”
凤凰是什么?是百鸟之王啊,当然珍贵了。鸭子算什么啊?菜市场有的是。就算你是全聚德的烤鸭,你才值多少钱一斤啊。
可见姜维对诸葛亮意义重大。有人读三国到此处,心里总有些疑问,为了一个人才,而放弃了整个攻魏的计划,至少是在天水关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值得吗?姜维是个什么人才呢?值得诸葛亮这般心向往之,莫非你是想跟姜维搞同性恋?被人类的第二种爱情驱使着?
是啊,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姜维呢?这里边有诸葛亮的难言之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国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刘禅只是一个摆设。蜀国的一切事务,采取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一边晒着,养尊处优了。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年,他有一个致命的失误:即没有注意培养后备干部。简单地说,他没有早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即一个常务副总经理。我们可以分析,从诸葛亮出山之后,他身边的人才很多,他却一个也没有看中。为什么?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是不是晚年急眼了?不行啊,眼看着自己一天天上岁数了,三天两头闹毛病,总是吃药打针输液,动不动就得住院,我得找一个接班儿的啊。谁合适呢?诸葛亮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可能将就。这个人一定得完全合乎他的心思,差一点都不行。如果换一个马大哈的脾气,这事就不叫事儿了。接班人还不容易找吗?省事儿的办法也有,找刘禅问问,皇上啊,我年纪一天天老了,我得找个接班儿的了,您看谁合适啊?这企业可是您老刘家的,您说了算,您看着给拆兑一个?您满意就行。还有更省事儿的办法,召开选举会议,民主推荐候选人。大伙给我诸葛亮选一个接班人出来。选完了,定下一个得票最高的人选,再找董事长刘禅批复一下,下任命书就是了。
可是诸葛亮不会这么干。如果这么干,诸葛亮就不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要认真选择,这个人必须在思想上,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而且在性格脾气上,还必须达到诸葛亮的满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魏国处。好啊,这人就是姜维啊。好容易遇到了,诸葛亮不得急了眼啊。一定得把他收降过来。
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培养后备干部,这似乎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犯的错误,纵观历史,一些大政治家和大企业家,临到自己身体快不行了的时候,才急急慌慌地找接班儿的。政治家们和企业家们倒不是一开始就没有找过接班人,他们开始也有意识地培养一个半个的,可都不如意。接班人刚一上来看着都不错,可是干着干着,总得换掉。(是不是审美疲劳呢?)中外历史上,古代近代当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不必多说。
应该说诸葛亮也培养过接班人,马谡算不算?应该算是一个。至少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开始是十分器重马谡的,把他放在身边当贴身参
谋,军情大事都跟他商量,够重视的了。可是这哥们儿理论上有一套,实践经验差得太多。他自己主动要求实践一回吧,还经不住实践考验,把街亭弄丢了,自己的脑袋也弄丢了。其实马谡太傻,你急着立什么功啊,这叫邀宠。或许马谡把请战当作了为国争光的事儿。这为国争光或许自古就有,什么叫争光,其实就那点虚荣心罢了。一个国家都有虚荣心,何况个人呢?说到底,马谡是想为自己争光。想压压姜维,结果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这人啊。
除了马谡还有谁?似乎没有了。翻遍《三国演义》,诸葛亮似乎没有再对谁有过培养之心。看起来,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是一件难事儿啊。
诸葛亮死后,很放心地把班儿交给了姜维。姜维的确不负诸葛亮多年的栽培,诸葛亮身后,他又对魏国发动了几次大动作的进攻。当然,不管效果如何,反正姜维的意思到了。
什么叫意思到了?就是说,你诸葛亮作为前任领导,你留下的大政方针,我姜维可都是继续执行了,这是形象工程,我不干不行。至于执行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效果显著不显著,那就是我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总感觉姜维对魏国采取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有点敷衍了事。北伐中原是个脑子活,更是个力气活,蜀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如何?你姜维未必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干呢?就因为诸葛亮对你有知遇之恩,你就拿一个国家的命运穷折腾?凡是诸葛亮交代的就要执行,凡是诸葛亮说过的话就不能更改?如此说,姜维是个守旧派,凡是派。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守旧派,凡是派,注定是没有什么作为的。姜维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还可以猜测一下,姜维从骨子里未必就完全同意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可是诸葛亮对他姜维有知遇之恩啊,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现在是什么?顶多还是魏国里的一个普通将领,工资也不会太高,出息也不会太大。就算当年投降过来,如果诸葛亮渐渐看不上他了,也不再重用他,他也不可能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国的大将军啊。这是中央常委一级的领导干部啊,这里边的情分多大啊。没有诸葛亮先生,就没有我姜维的今天啊。我姜维要是改变了诸葛亮留下的方针政策,那世人会怎么讲我呢?算了吧,诸葛亮先生怎么说的,我姜维就怎么办吧。办好办不好的,反正我是严格执行了,效果显著不显著的,那就另说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姜维就是把工作与个人情感掺杂在一起了。
也别怪姜维,自古接班人这个角色,都是不好演啊。你或者当改革派,或者当凡是派。可不管什么派,你都得被人指责。如果你是改革派,人家会说你是修正主义。如果你是凡是派,人家会说你没有创新。
姜维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铁杆儿凡是派,凡是诸葛亮先生既定的方针,他坚决执行,也不管形势变化不变化,也不管诸葛亮生前没有完成的尾巴工程是不是合理,也要继续把这尾巴工程搞完,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他姜维倒是省事儿了,萧规曹随。可是整个蜀国真是费事儿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物力财力都已经捉襟见肘,姜维还是一个劲儿地伐魏。这不是穷兵黩武嘛。
姜维的命运还不济,他后来还遇到了两个劲敌:邓艾与钟会。这二人出道儿虽然比姜维晚些,可名气却与姜维在伯仲之间。
邓艾口吃,所以叫邓艾,书上这样讲,我们只能这样听。是不是还有他解,书上没有讲,我们只能猜。邓艾是从士卒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是一个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
钟会是名门之后,他父亲还是有名的书家。他上来不会像邓艾那样辛苦。他很早就受到司马昭的赏识。他还办过一件事情,即嵇康就是他建议司马昭杀掉的。这件事另有别论,这里不提。
这两个人不负司马昭的期望,攻破了蜀国。邓艾受降了刘禅,钟会困住了姜维。邓艾大概用枪顶着刘禅的后腰,让刘禅给姜维下命令,让姜维投降。姜维啊,我都投降了,你还撑着个什么劲儿啊?快投降吧,咱们打不过人家。邓艾大概想得很轻松,刘禅都下命令了,你姜维敢不听吗?敢不降吗?
姜维降不降呢?这成了一个问题,但这又不是问题。姜维肯定不降啊。我来蜀国是冲着诸葛亮先生的知遇之恩来的,我得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啊。说实话,我还真不大承认你刘禅呢,我是诸葛亮先生的人。我就这样贪生怕死地降了,后人怎么议论我呢?不降!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脸,那时好像还没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俗语流行。姜维偷偷地给刘禅写了密信,意思是说,主子啊,您再忍忍,我这里再想想办法。咱们这么大的企业不能说破产就破产啊,我们得想办法成鱼翻身啊。
姜维能想什么办法呢?他先是口干舌燥地说服了钟会:哥们儿啊,说你别傻了吧唧地再给司马昭卖命了。就算是你立了功,你也得不了好儿。司马昭也不会给你提高年薪。现在这天下的事儿,谁拳头硬就算谁的了。怎么样?咱们哥俩儿合伙干吧。先把邓艾解决了,咱们再解决司马昭,这天下不就是咱们哥们儿的了。
按说,姜维这套话儿不应该说动钟会。钟会是个聪明人啊。可是聪明人往往昏了头,比傻子还笨。利令智昏多数是发生在聪明人身上。钟会真让姜维说动了。老姜,我想了一夜,你说得有理啊。司马昭这个人靠不住。妈的,反。这天下又不是谁们家的。皇帝轮流做,今年或许就到我家了。干!
可是姜维和钟会都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司马昭,这人可不是个“雏儿”,钟会临出兵的时候,司马昭就料到了这一步。钟会的变化,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儿。他稍稍动了动心思。就让邓艾和钟会自相残杀起来。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姜维还让乱军剖了腹。乱军看到他的胆跟鸡蛋那么大,吓人。《三国演义》有两个胆大的,除了姜维,还有一个赵云。可赵云稳当,没姜维这么邪乎。
胆大妄为的姜维啊,真是尽心尽力了,由此说,诸葛亮算是找对了接班人。可我们联想一下,如果诸葛亮没有看上姜维,姜先生继续在魏国工作,保不准将来也能提拔起来,是金子总要发光嘛。你一个有本事的人,怕什么?急什么?你就在魏国先踏踏实实地工作着,就算当不到大将军这份上,也不至于最后惨死在乱军之中啊。如此说,是诸葛亮把姜维给害了。
历史上这种知遇之恩,确乎害人不浅啊。
跟领导犯相的魏延
读罢《三国演义》,总觉得魏延挺冤的。怎么稀里糊涂就让诸葛亮给杀了呢?老魏到底怎么了?细想想,他也没犯什么事儿啊。说到底,他不应该到刘备这个单位来工作。读过一个剧本,川剧,名字忘记了,是写魏延这点冤枉事儿的。感觉写得不透彻,更不准确。剧本说诸葛亮动了杀心是因为忌妒魏延,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诸葛亮未必这样小心眼儿,魏延的能力智力都赶不上诸葛亮,诸葛亮没必要忌妒他啊。这个川剧里的诸葛亮有点像小肚鸡肠的周瑜了。
可是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了魏延呢?咱们得分析。
最早老魏是在刘表手下工作的,是一个基层小干部。刘表死了,家里财产分配不均,闹事儿。为什么闹事儿,因为刘表娶过两个老婆,两个老婆都有儿子,肯定不是一条心啊。于是刘表前窝儿后窝儿的两个儿子闹着继承遗产,打起来了(这种事儿,当今社会也有,不新鲜)。刘备作为刘表的远房同宗兄弟,大概也想掺和掺和分点什么遗产,可难度太大。你想想啊,这一家子都盯着刘表那点遗产呢,跟乌眼鸡似的,外人能捞着什么油水啊?刘备不死心啊,有枣没枣三竿子,也掺和进来了。刘备假借奔丧想进襄阳城,魏延没有请示领导,私自跑出来欢迎(这叫没眼力劲儿,领导没说话呢,你急着欢迎个什么劲啊?),这应该是魏延第一次露面。城里的人可明白刘备的心思,乱箭射下来,刘备眼看着人家不欢迎自己,也没大脸进城,掉头走了。魏延也进不了城了,便落荒跑了,投奔长沙太守韩玄了(人有本事,到哪也成,魏延不是白给的)。我们猜测魏延这第一次露脸的原因,大概就是想到刘备的企业里来上班儿。
魏延第二次露面的时候,就赶上关老爷攻打长沙,黄忠跟关羽在战场上本来应该刺刀见红,可是黄忠出卖企业利益,做人情交换。原因是关羽放了黄忠一马,黄忠就饶了关羽一箭。这算什么啊?这跟现在的足球场上互相放水有什么区别呢?有些读者还跟着喊好,这不是瞎起哄吗?两军阵前都杀红了眼了,黄忠玩这套把戏,跟踢假球真是没有区别了。那韩玄能不急眼吗?好啊,姓黄的,你吃里扒外啊,来人,把黄忠绑到刑场上去,给我杀喽。魏延是个能干的人,也是个聪明人,他大概在韩玄的企业里干得不如意,早就想跳槽到刘备的公司里去干活了。这下算是有了机会了。他闯了法场,救了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