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节
作者:
空白协议书 更新:2023-01-10 19:58 字数:4920
卧龙科研组的人们心酸心痛了,面对着如此可爱可怜的小生命,谁能够见死不救?但是,熊猫的幼仔不是人类的婴儿,不是想救就能救得了的。科学家们曾有过无数次尝试,得到的都是失败。
1978年,北京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开元,活了两天。
1982年,马德里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幼仔,活了3天。
1985年,墨西哥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弃子”,活了两天。
1987年以后,昆明动物园和成都动物园,人工哺育了数只幼仔,最多的活了25天。
自1980年起,北京动物园就立了专项研究课题,解决大熊猫幼仔的人工哺育。但是,直到1990年,绿地出生之时,人工哺育的大熊猫幼仔,最长的寿命只有75天!
两个难题,同时摆在领衔科研组的刘维新面前。一个是冬冬能否养活白云?这一点,刘维新心里有数。只要精心呵护,就不会有问题。另一个是绿地能活多久?尽管有经验,也有准备,他心里还是没有底。
没有底就去找底。人工哺育和亲母哺育,最大的区别在奶水,一个是牛奶,一个是熊猫奶。牛奶的成分好分析,熊猫奶呢?育幼的母亲最凶猛,没法靠近,也没法取奶,除非麻醉。可那样又会伤及母亲和另一只幼仔,断然不行。
十年来,多少科学家在伤脑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努力。终于有一天,开窍了:会不会是初乳里的秘密?
但是,还是取不到熊猫的初乳,那就取牛的羊的马的猴的……终于分析出来了,初乳和常乳的区别,不仅是浓度和营养的高低,最致命也最救命的是:初乳中有免疫物质,常乳中没有,奶粉中也没有!
找到问题就有办法。没有初乳,就自己配制。不用奶粉,用鲜奶,外加磨碎的蟹黄,还有维生素、钙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免疫球蛋白。于是,第一天到第三天的初乳,第四天到第三十天的过渡期乳,第三十一天到第一百八十天的常规乳,全都有了配方。
但是,比例是否恰当?配方是否完备?需要什么环境?喂奶如何操作?一系列的问题,仍然等待经验,等待研究。
但是,绿地不能等了。白云出生就吃上了母奶,绿地却拖着脐带,在地上爬行,寻觅哺育。白云待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绿地却尖叫着,生命不止,求救不已。
科研组用长竿和网兜取出了绿地,救猫一命。一切按既定方案进行。终于,可怜而又倔强的绿地活下来了。
我在《大熊猫人工育幼》一书中,查到了绿地出生后的日记,完全是一曲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歌:
9月7日,出生3个多小时才吃上奶,4小时后排便,体能良好,体重137克。平安是福1
9月8日,长出稀疏的白色胎毛,由于喂奶操作不当,引起呛奶,体重下降到129克。情况不妙!
9月9日,脐带干缩脱落,体毛长长,活动叫声均有些虚弱。体重骤降到106克。生命垂危!
9月10日,活动叫声更加虚弱,精神委靡,有衰竭现象。采取措施!
9月11日,状态有所恢复,吃奶量增加,体重97.5克。救回来啦!
9月12日,进一步恢复,体重增加到103克,胎毛脱落。谢天谢地!
9月13日,体况稳定,耳、眼、四肢及肩带呈浅灰色,体重105克。发育良好!
9月14日,进食量大增,体表黑区颜色变深,体重115.5克。欢欣鼓舞!
9月15日,上午8点,喂奶操作不当,误吸入气管,6小时后,情况急转直下,长达10个小时,吃不进奶,叫不出声,还有抽搐,奄奄一息。赶紧输氧!
9月16日,零点30分,终于叫出声来,开始吃奶,转机出现。好样的绿地!
9月17日,食欲恢复,排便正常,体重上升,111.5克。大难不死!
9月18日,耳缘、眼睑出现黑色,体重123.5克。多可爱!
9月19日,所有的体毛黑区,均为黑色,爪子生长迅速,体重132.8克。多漂亮!
9月20日,肺部发现杂音,食欲稍减,体重上升,135克。赶快供氧!
9月21日,肺部仍有杂音,体重下降,126克。挺住啊绿地!
9月22日,间歇供氧,食欲有所恢复,体重回升,132.5克。又成功啦!
9月23日,食欲正常,供氧继续,体重153
克,首次超过初生体重。欣喜若狂!
……
17个日日夜夜,无数个大悲大喜,出生入死,水里火里,也只有科学家的心脏才能担得起。
可是,到了180天,绿地终于“因吸入性肺炎及肺严重气肿及萎缩,造成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最后导致心力衰竭死亡。”
绿地活了6个月,刷新了全世界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的记录,却没有成年。绿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绿地也给后来刘维新创造的另一个世界第一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在随后的岁月里,在卧龙人的精心呵护中,白云成活了,成长了,成为卧龙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开国元勋。
转眼就到了1999年,白云也当上了母亲,生下一个健康的小宝宝,为卧龙中心带来了圈养熊猫的子二代,也带来了三代同堂的喜庆。
2000年是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丰收年。自1991年,白云、绿地的诞生,卧龙中心便一年年地喜得贵子,这一年是大丰收。人工繁育存活11只幼仔。而且,从这一年起,卧龙中心就迎来了大熊猫繁育的辉煌时代。
这期间,王鹏彦也从美国回来了,张和民如虎添翼,他的小团队翅膀硬了,要鲲鹏展翅了!
恰好这一年,我第一次去卧龙中心,第一次见到张和民,看上去一副书生气,说起话却快人快语,行动起来更是雷厉风行。
我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我五个字:“以熊猫为本。”
以熊猫为本
以熊猫为本?我不懂。我问张和民。他回答得倒也痛快:
“你不懂。从前我们也不懂。是观念的转变,是在国外开了眼界,是在卧龙慢慢摸索,才开了窍。”
怎么开窍?
“你知道吗?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有三难:配种难,怀孕难,幼仔成活难。”
为什么难?
“因为熊猫在野外很自由,食物随便吃,配偶随便选,环境随便挑,幼仔随便养。那是他们几百万年生存下来的环境,也是它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习惯。但是卧龙中心不同,全都改变了,没有山水自由来往,没有竹林可供挑选,没有雄性之间用战争的方式争夺配偶,也没有隐蔽的产仔空间。它们能适应吗?不适应。结果就是内分泌紊乱,就是交配、生产和存活的困难。”
那怎么办?
“以熊猫为本啊!尽可能按照它们的习惯,满足它们的要求。在野外,它们平时有自己的领地,交配季节又能自由来往。每到春天,我们就让它们串笼子,自己选配偶。在野外,它们的食物要自己去找。我们也把食物藏起来,让它们去找,多活动,多锻炼。在野外,它们一天到晚都在吃。我们就改变了8小时工作制,实行‘24小时熊猫’,不间断供餐。在野外,雌熊猫生产是在树洞或山洞里。我们就把树洞搬回来,铺上树叶。嘿,它们一怀孕就住进去,直到分娩。”
雄性大战呢?他们怎么打?怎么打得开?
“这就需要现代科技了。我们把野外的五雄大战,六雄大战,用录像机录回来,放给他们看。打得头破血流,叫得惊天动地,打赢了才有交配权。熊猫有灵性,一看就懂。我们的种公兽盼盼,就是这样,越看越勇,不战而胜,才有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才有了家族兴旺的子孙后代。”
厉害!到底是年轻的海归派!
不过,说到解决“弃子”行为,那才叫一个绝。
如果说当年的刘维新是步步为营的试验派,今天的张和民就是别出心裁的“调包派”。那情景不像科研,更像游戏,让人忍俊不禁。
你看,熊猫妈妈分娩了,老大老二,又是两只,残酷而又无奈的“弃子”行为又开始了。
你看,老大在妈妈怀里吃奶,老二在地上爬着叫着。怎么办?
别着急。一个人——当然是科研组的人——出现了。一根长竿,一个网兜,把可怜的老二轻轻地网出来。熊猫妈妈看了一眼:拿走吧,我实在是养不活它了。
老二被放进恒温恒湿无菌的育幼箱。别叫了,别爬了,省省力气吧。等着我们变魔术,肯定让你活。
一个钟头过去了,熊猫妈妈睡着了,猫仔老大也吃饱了。那个人又来了,那个网兜又伸进去了,把猫仔老二,轻轻地放到熊猫妈妈的身边,再给它抹上一点妈妈的尿,盖住人类的气味。再把猫仔老大兜出来,放进恒温恒湿无菌的育幼箱。老大也不叫,反正吃饱了,在哪儿都一样。
老二可饿着呢,急着呢,爬啊拱啊,就找到了妈妈的奶头,吸啊吮啊就吃上了妈妈的初乳。世上只有妈妈好,吃奶的孩子是个宝!
熊猫妈妈终于睡醒了,怎么还没吃完?闻一闻,是自己的气味,看一看,是自己的猫仔。吃就吃吧,真是一个大肚皮!
老二吃饱了,再把老大换进去。老二饿了,再把老大换出来。瞒不了天,瞒不了地,唯独瞒住了爱睡觉的熊猫妈妈。
度过危险期就不怕了,两个小宝宝就都保住了。张和民他们“阴谋”得逞,熊猫妈妈也喜出望外。双赢!
一点没变,还是当年那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居然异想天开!可又变了,有理论有实践,开思路,省力气,这叫巧夺天工!
在办公室里说得挺开心,到院子里走一走,看一看,我就发现,并不尽如人意。
每只熊猫一间小屋,连着一个院子,小屋只有几平方米,院子也就十几平方米。可野外的熊猫,领地是三到七平方公里,怎么比?
院子里没有大树草坪,只有一条小水沟,还是硬邦邦的水泥。可野外的熊猫要爬树,要打滚,还要戏水,去哪里?竹子是人砍来的,牛奶、苹果、窝头、胡萝卜,是人送来的。可野外的熊猫是边找边吃,自由选择,自得其乐。何处觅?看录像倒是新奇,可是山野之战,真刀真枪,那才叫真本领。调包哺育固然有效,可是,越来越多的后代,住在一起,也会越来越拥挤。以熊猫为本也好,巧夺天工也罢,还不是你在揣摩你在分析你在观察你在摸索,又怎么比得没有约束没有干涉也没有窥探的野外生活?
怪不得,一个个会趴在地上不起来,没地儿去!怪不得,一个个表情麻木两眼空洞,没得看!
自1990年始,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就是《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的重点项目,却一直无法实行。
1997年和2000年,前后有两个国际研讨会在卧龙保护区召开,专门研讨“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可行性”。
有人说,野外栖息地的保护是前提,否则,得不到自己的领地,放出去也活不成。
有人说,圈养大熊猫繁殖难,要参与野外种群的繁殖更难。
有人说,1983年,野外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需要时间恢复,最好的放归时机是2002年以后。
有人说,最大的危险是,圈养的大熊猫是否会给野外种群带去新的疾病。
有人说,最大的难题是,温室里长大的大熊猫放归野外,有没有定向的能力,会不会躲避天敌,能不能找到食物。
纸上谈兵固然需要,行动才会有结果。所以,2003年,中国政府投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在卧龙研究中心,建造了半放养式的“中华熊猫园”。不再是水泥小屋和水泥小院,而是一面有树有草的野山坡,一方一方地用围墙隔开,让第一批半放养的熊猫各得其所。
但是,我看了之后,还是感觉遗憾。有树,就那么几棵。有草,就那么一片。能活动,还是跑不起来,打不开滚。尤其是,藏得了脑袋就藏不了屁股,还是没有隐私。我站在山坡下,就能把山坡上的每一只熊猫,一览无余。这算什么野外?这有什么自由?这样的环境怎么培养野性?
但是,我没有问张和民。我在想,凡事都有个过渡,只要中国人民在努力,整个人类都在努力,就有希望。
中国卧龙保护大熊猫中心的碧峰峡熊猫基地,就是对中华熊猫园的又一次过渡。
美好的前景
碧峰峡是一个美丽的旅游风景区,美得就像它的名字,绿浪起伏,峰峦叠翠。绿得泛蓝,翠得透亮,碧得醉心!
2003年,雅安市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上千亩,国家林业总局投资几千万,就有了园中园——碧峰峡熊猫基地。2005年,我来到基地时,就看到了20多只熊猫共享的高山峡谷。
这里的熊猫都?